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說起咱北京人的問候語,可真不是喊一聲兒“您好”就能完事兒了,過去在北京,大清早,街坊互相一照面兒打招呼啊,先不會問“吃了嗎您吶?”,而是喊一聲兒:

“起了您吶?”

“起了!”

“喝了嗎您?”

“喝了喝了,您呢?”

“得,我那剛沏上,沒喝我那喝去啊。“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大清早問喝了嗎?這是酒膩子啊,放心,這不是酒,這喝的是茶。老北京人早上起來頭檔子事是喝茶,“吃了嗎你吶?”那是晌午才問的。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過去北京人早上四、五點鐘就起來了,喝茶的時候得墊補點兒乾果、蜜餞和點心。因為北京人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上九、十點,晚飯下午四、五點。晚上七、八點鐘就睡覺了。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只不過到了今天呢,咱作息時間都變了,能喊出一句“ 吃了嗎?您吶”,幾乎成了“絕句”所以,現在大家都對這句太有感情了!似乎成了兩個北京人相互認清彼此身份的象徵了!所以,今兒,到現在說了這麼多,才到了這個主題。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北京人最愛問的:“吃了嗎?您吶!”,到底該怎麼回?!比如:講究的,

“吃了嗎您?”“偏您了!”

北京話中,這個“偏”字用法比較活,主要還是客氣用語。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老北京的口頭語常說“吃了嗎您,一塊兒喝點,吃點。”一般回答:

“我偏您了,您慢慢兒吃吧。”

意思是“我吃過了,您吃吧。”再好比:吃飯的時候,先上了自己的那份吃的就會謙讓地說道:“您得著”或者“那我偏您了”。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也就是說:我比您先吃了(其實未必),一句客氣話,略帶有一絲的對不住的意思,老北京人待人接物都處處顯出和氣禮貌,處處替別人著想。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說到這兒,想想北京人到底有多在乎這句問候呢?還記得當年何勇在香港紅磡演唱會,面對著全場的香港歌迷,開口的第一句問候就是:“香港的朋友,你們吃了嗎?”響徹了全場,一直流傳到今天!當然,何勇在工體演唱會喊出的那句問候可能比起這個更有名兒。


所以,在北京當您聽到“吃了嗎您?”這句,透著太多的人情味兒啦!到現在聽真的更是太親切了!只不過,現在幾乎聽不到“偏您了”這種回答,因為有時根本說者不需要回答,這就是一句熱乎乎的問候!


讓走在衚衕或者大街上人,聽到這句:“吃了嗎您?” 心裡一下子變暖了。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其實除了這些,咱北京人說話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順口搭音兒”這算是一種問候,更是一種人情練達的禮貌,這意思就是:您說,我聽著呢,這對人是尊重,是禮貌。


有些朋友就說了,您這也不嫌累?不嫌!還真不累!我們成天就這麼說話。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可說呢”

“可不是嗎”

“誰說不是呢”

“沒錯兒”


這都是咱們常用的詞兒,一天唸叨八百十遍的。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院裡李大媽說句:“今兒個天兒真好!”

王大媽接上:“可不是嗎!”

這說的是好事兒,高興。

要是遇見那個讓人糟心的事兒,

咱一般都說:“嗐,這事兒鬧得。”

來表示理解和寬慰。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不僅嘴上說著,咱還得頻頻點頭,頻頻應和,節骨眼兒還得對,要不人家說著一半兒,您抽不冷來這麼一句,還是不禮貌不尊重。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說白了,哪句話都給您接住了!“掉”不到地上,要不有人就說了呢,聽咱倆北京人說話特像聽相聲,那是因為咱平時搭話,順手兒就把捧哏給練了、習慣了,改不掉,這麼說話就是舒坦!要不怎麼說于謙大爺是相聲皇后呢。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當然有些時候,您也瞅準了,別等人家剛從廁所出來,您上來一句:“吃了嗎您?”,這就尷尬了!再或者,您回答可以逗個貧說:“沒吃呢”那我肯定回您:

“沒吃,來點!”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過去老北京的衚衕大雜院,老街坊過來過去的都熟悉了,所以見面總說"吃了麼″,實際上是客氣話。現如今都住樓房了,誰也瞅不見誰,見了面也沒什麼可說的了。


來都來了,就別走了

關注“四九城大磊子”,關注咱四九城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如果北京人問您:“吃了嗎您吶?”,您到底該怎麼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