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減鹽周來了,拒接和鹽“捉迷藏”

2020年3月9日-15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減鹽周”,主題是“捉迷藏”, 以呼籲及督促全球各國食品企業及餐飲行業積極採取行動,減少“隱藏”在加工食品、餐館及外賣食品中含量驚人的鹽,為促進公眾健康做出更多努力。

大家都知道,在家做飯的時候要少放鹽——這些鹽是我們能看到的,是可控的;但還有更多的鹽我們看不到,87也控制不了。

無論是你早上吃的麵包、麵條、鹹菜,還是中午點的外賣,以及各式鮮香調味品、風味獨特的肉類製品,還有那些讓人嘴饞的零食乾果等等,我們自己沒有向這些食品里加鹽,而且有些食品嚐起來也並不鹹,這些藏匿的“隱形殺手”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樣,在餐館就餐你也無從知曉廚師放了多少鹽和高鹽調料。事實上,恰恰是這些加工食品,以及餐館和外賣食品中含鹽量高得令人震驚!

世界減鹽周來了,拒接和鹽“捉迷藏”

食鹽攝入過多導致高血壓,並增加腦卒中、心臟病、胃癌、骨質疏鬆等疾病的患病風險。

科學數據顯示:2017年高鹽飲食導致全球300萬死亡;在我國高鹽飲食是導致死亡的首位飲食相關風險因素,每年死亡人數高達165萬。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但是在全球範圍內,我們每天平均鹽攝入量已經達到推薦量的兩倍之多了!這其中就有大量的鹽來源於我們日常購買的加工食品、餐館就餐和外賣食品中。

食鹽是如何隱藏在加工食品中?消費者又如何區分低鹽食品和高鹽食品?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飲食,提倡減鹽、低鹽,減鹽主要指食鹽中的鈉,低鹽就是要低鈉。例如,人們用來做饅頭、包子和油條的小蘇打即碳酸氫鈉,味精即穀氨酸單鈉鹽,其中的“鈉”與食鹽中的“鈉”是一樣的。只有把麵包、火腿、罐裝蔬菜等食品中的隱形食鹽和其他含鈉的化合物也計入每天的攝鹽量中才是科學合理的。

世界減鹽周來了,拒接和鹽“捉迷藏”

什麼是隱形鹽?

消費者在購買和烹飪食品時,不僅需要弄清楚生活中哪些食物屬於“高鹽高鈉”食品,還應辨別出哪些食物中含有“隱形鹽”,因為“隱形鹽”才最可怕。隱形鹽,顧名思義就是除了炒菜做飯時用到的食鹽外,存在於其他食物中被不知不覺攝入到身體中的鈉鹽,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攝入過多的鹽分都不知道。調料品中的味精、雞精、調味醬都是“含鹽大戶”,一些糕點、蜜餞、油條、麵包,甚至菜市場出售的溼切面中都含有“隱形鹽”。

世界減鹽周來了,拒接和鹽“捉迷藏”

鈉普遍存在於各種食物中,包括來源於食鹽中的鈉和非食鹽中的鈉。

來源於食鹽中的鈉包括以下幾部分:一是烹飪時加入的食鹽,這是大家都能注意到的顯形鹽;

二是來源於常用的調味品和加工製品中,例如醬油、各種醬料、蠔油、醬菜、香腸、火腿、臘肉、熏製品和食用罐頭、發酵豆製品、方便麵等中的隱形鹽;

三是很多吃起來並不覺得鹹的食品中也含有不少隱形鹽,例如常見的薯片、話梅、麵包等。

世界減鹽周來了,拒接和鹽“捉迷藏”

一是來自天然食物,例如蔬菜、海帶、蝦、奶等。天然食物的鈉含量從少到多排列是,水果、蔬菜、穀物和蛋白質類食物,一般動物性食物高於植物性食物。例如,1個160g的香蕉含有1mg鈉,1個同等大小的胡蘿蔔含有35mg鈉,1箇中等大小(約65g) 的雞蛋約含72mg鈉,1袋160g的牛奶中約含有55mg鈉;

二是食品加工、製備食物過程中加入的鈉或含鈉的化合物,例如調味用的味精、雞精(主要是味精-穀氨酸單鈉鹽及5’-核苷酸二鈉鹽例如肌苷酸二鈉、鳥苷酸二鈉);加工發酵食品用的小蘇打、蘇打;調節酸味的檸檬酸鈉、防腐用的苯甲酸鈉;作為食品添加劑的各種磷酸鹽如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焦磷酸鈉、磷酸三鈉、磷酸氫二鈉、磷酸二氫鈉、酸式焦磷酸鈉、焦磷酸二氫二鈉等,這些磷酸鹽是目前世界各國食品業應用最廣泛的品質改良劑;

三是高鈉地區的水和酒也是膳食鈉的來源。


喜歡就關注我把,告訴你如何健康的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