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民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承上啟下的過渡時代,民國對於新中國的重要性而言,猶如秦之於漢代,猶如隋之於唐代。黃金十年,一個星光璀璨的年代,一個朝氣蓬勃的年代,一個全民奮起的年代。中國在晚清跌入谷底之後,在民國頗為自由的環境下,知識分子的思想擺脫了歷史的禁錮和侷限,各行各業開始了萌發和茁壯成長。這一時代儘管有許多動亂和不穩定,但是也能人輩出,奠定了中華未來上百年曆史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基礎,掃去了無數數千年封建歷史留下的積弊,新型法治國家開始立足和統治,為下一個新時代的開闢奠定了許多基礎。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上海民國建築

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學術界、政治界、軍事界、經濟金融界乃至文學界等各行各業都湧現出一代又一代的大師,他們共同為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隨著西方思想理念和資本模式的流入,極大的衝擊了傳統中國老思想,中國也進入了工業化的道路上,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必不可少就迎來了城市的發展和擴大,於是在這一時期,中國誕生了許多個新興的大城市,這些城市皆是我國城市現代化的開端。

那我們就這些封建之後中國第一批新興城市進行一下總體排名。

1、上海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大上海

毫無疑問,得天獨厚的上海位居第一。作為中國與世界接軌的最前沿,上海自然具有超越所有的優勢。首先上海是中國航運的十字路口,長江與海運的交點。江船出海需要在上海換大船,南船北上需要在上海換平底船,自然就帶動了上海經濟的發展,在30年代最輝煌的時候,上海市亞洲第一大城市,全球幾乎與倫敦巴黎和紐約並立的特大城市。

十里洋場大上海,巔峰時期擁有達四百三十萬人口,馬路,電車,高樓交相輝映,將整個上海外灘和蘇州河點綴得美輪美奐。當時上海已經與歐洲大城市沒有太多的區別,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上海成為亞洲唯一的金融中心、同樣也是亞洲最大的城市,同時兼具東亞的金融、航運、貿易、紡織、造船、服務業、重工業中心,簡單點說,上海就是整個中國的中心,上海海關掌握著整個國家的命脈。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已經發展到工商業體系健全、有了初步的社會保障體系的現代型城市。

上海作為中國的風向標,可謂是名媛雲集,豪門貴族遍地,社會精英齊聚的繁華大都市,被稱為“東方不夜城”和“東方巴黎”。音樂廳、電影院、俱樂部、各類體育運動場、賭場、歌廳樣樣齊備,十多層的高樓大廈更是鱗次櫛比。無論從各種角度看,上海都是中國民國時期的第一大城市,當之無愧。

2、天津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天津租界

民國曆史,乃至整個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座城市的地位絲毫不遜色於上海,論洋氣程度,甚至猶有過之,這座城市就是當時北方第一大城市,天津。天津崛起相比上海更早一些,在晚清時代,天津就開始了飛速發展。五色旗民國時代的北洋時期,天津甚至超越北京,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兼金融中心以及外交、經濟、貿易、航運等中心。在天津誕生了中國的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拉上了中國第一條電話線,開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郵局,印出了中國第一張郵票,建造了中國第一個近代造幣廠,洋氣的建築風格,再加上娛樂文化,讓天津一度成為“東方小巴黎”。

直到三十年代,上海全面超越天津之後,天津仍然是當時中國北方的第一大城市,是北方的經濟文化金融和貿易中心,在1936年統計,天津全年的貿易總額佔全國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天津當時有兩百多家國內外大小保險機構,還有數十家政權交易所,另有數十家銀行。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天津街景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天津民國建築

天津,是當時鐵路和海運的交點,津浦鐵路和大沽港在此相交。另外天津租界住著許許多多當時的政治明星和前政治明星,他們隨時都有可能捲土重來、東山再起,就算到了民國中期,他們仍然具有一定的政治資源。所以,天津的政治地位也是相當重要的,而且作為一座擁有近一百八十萬人口的大城市,天津排名第二,當之無愧。

3、北平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戰亂中的北平

北平,作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同時也是五色旗民國時代的首都。在清朝覆亡之後,北平的政治地位也驟減,但是其數百年國都的底蘊猶存,仍然是中國的教育中心,北方的行政中心。張學良執掌黃河以北之時,就住在北平行營。而且北平隨著清末動亂流民四起,數百萬流民圍在北京城外的方圓百里之地。

整體而言,民國時期的北平除了底蘊之外,是一座十分落後的城市,沒有工礦企業,城市建設也沒有翻新,不在產糧區,而且運輸麻煩,所以蔬菜和糧食價格極高。而且只要動亂和戰爭都會圍繞北平進行,經過各方勢力反覆爭奪之後,北平愈發蕭條。民國時期的北平可謂是一片蕭瑟,遠沒有南方和沿海的許多城市發達和有活力。

但是北平城仍然是民國時期國內排得上號的大城,城市規模就遠大於更發達的天津。五色旗民國時代,城內人口約一百六七十萬,但是算上盤踞近郊的三百萬流民,那北平人口可就直追巔峰上海了。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國內算得上穩定,北平周圍流民散去,恢復了以往的寧靜,北平仍然過著前清時期的生活,集中了國內最大規模的當鋪等原始產業。鑑於北平無論從經濟還有人口都遠不如天津,自然要排在天津之後,位列第三。

4、瀋陽(奉天)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瀋陽老照片

經過大帥張作霖十多年的治理,東北成為了當時全中國最為發達的地方,瀋陽作為東北的核心,自然就首先享受了工業發展的福利。瀋陽附近是全國重工業最為發達的地區。張作霖在東北輕徭薄賦,大興文教,同時開辦工廠,創建了多座兵工廠,瀋陽從那時起,就成為了中國的重工業中心。

民國時期的瀋陽城並沒有上海,天津和哈爾濱那麼新穎悅目,基本還是延續滿清時代的風格,城市以舊配新,在老城的掩映下,添加一些新修的西方元素。但是瀋陽不幸,淪陷過早,到了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瀋陽已經隨著整個東北成為日佔區。沒有享受到國家經濟進步的紅利。

但是張氏父子手下的瀋陽,仍然是東北第一大城,在全國都能排上號的大城,經濟實力更是超越北京,直追天津。瀋陽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人口一百一十萬左右,商業繁榮,工廠遍佈。但是城市規模和人口都遜色於北京,所以只能屈居第四。

5、南京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南京總統府

南京,青天白日民國的首都,歷史文化名城。南京雖然成為通商口岸時日久遠,但是真正的發展是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南京原本是中國南方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但是清末的南京經歷過了太平天國的洗禮,滿清鎮壓太平天國之後,南京幾乎就是一座空城。再加上西方敲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禁令,南方的重心從此便由南京轉移到了位置更好的上海。所以清末的南京是在一個從戰亂中恢復的過程,總體而言是比較蕭條的。

但是隨著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南方革命政權的壯大,最後南京國民政府成為了當時中國名義上的中央政府。隨著中國政治中心的確定,南京開始了蓬勃發展,從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日本侵華,短短十年,南京人口翻了三倍多。在民國25年,南京成為了百萬人口的大城市。

南京是民國時期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民國黃金十年的教育中心,國際知名的大國首都,同時工業也有一定的發展。但是規模和人口都比不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張氏父子治下的瀋陽,所以只能排在第五。

6、武漢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江城武漢

武漢三鎮,漢陽,漢口加武昌。在民國時代,特別是民國中期,乃是中國內陸第一大城市。在整個亞洲都是能排上號的城市。位於長江航道與漢水航道的交界處,又是鐵路運輸與航運的轉換點。武漢即地理中心,交通中心與工業中心為一體,成為民國時期的國內特大城市,有“東方芝加哥”之稱。

武漢三鎮,跟今天的格局差不多,漢口一直以來便是經濟和商業中心,京漢鐵路的終點,位於漢水東側長江北岸。在民國中期,整個漢口市人口達六十多萬。漢陽,乃是武漢的工業和軍工區,漢陽鐵廠和漢陽軍工廠就位於長江以北,漢水以南的漢陽(漢陽位於漢水以南之所以叫漢陽,是因為漢陽原在漢水以北,明代漢水改道,漢陽成了長江與漢水間的夾角)。而武昌則為武漢的行政和科教中心,但是漢陽和武昌遠沒有當時的漢口發達。

武漢三鎮人口合計差不多在一百萬到一百一十萬之間。而作為民國陪都,遠沒有南京之於民國那麼重要,所以在對比南京,人口相當,經濟略差,工業略好的情況下,依照政治地位排名,武漢居於南京之後。

7、重慶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陪都重慶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戰時重慶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碼頭老照片

重慶,民國陪都,戰時首都。在被張獻忠入川和後來與滿清戰爭時期多次屠殺,幾乎成為一座空城,在滿清兩百多年,雖然經過了長期的恢復發展,但是因為地理原因,一直都不理想。直到晚清時期,重慶因為地處長江上游,作為長江主航道的航運中心之一,被帝國主義敲開了航運大門,這時重慶才有了發展和進步。

民國初期,閉塞的重慶仍然只是中國西部的一座荒蠻小城,人口二三十萬,輕重工業幾乎沒有。但是隨著抗日戰爭的到來,重慶一躍成為民國戰時首都,作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骨幹成員的中國,將首都重慶提升至和華盛頓、倫敦和莫斯科的國際高度。隨著全國精英遷移到大後方,重慶在抗戰期間雖然屢被轟炸,卻發展進步迅速。

抗戰期間,東部的重工業工廠,軍工廠,高等院校等都前往大西南,而這些當中大部分都留在了重慶。重慶一舉成為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工業、外交和金融中心。人口亦是激增,迅速超過了百萬。再加上大批流亡百姓,重慶人口至少在兩三百萬上下。但是作為戰時首都,且多次被日軍轟炸,重慶工商業遠沒有武漢繁榮,所以排在武漢之後,但是差距不大。總體而言,到1948年左右,南京、重慶、武漢三座城市差距不大。

8、廣州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南國中心廣州

華南第一大城市,華南區域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中華民國的初始大本營。廣州與上海和天津是依賴外國人開發的不同,廣州基本是當地人建設開發起來的大城市。因為毗鄰香港,廣州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機遇,特別是抗戰時期,香港一度取代上海,高速發展成為東方之珠,也帶動了廣州的發展。

民國時期,廣州商業繁榮,商鋪林立,迅速發展,珠江兩岸亦是商船無數往來於香港和南洋。民國26年,及1937年,廣州人口達九十多萬,成為國內大城市之一。但是廣州與前七的城市有著一定的差距,主要在人口和重工業上。

9、哈爾濱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東方莫斯科

哈爾濱,中東鐵路拉來的城市,清末本是松花江上的一個渡口,但是因為中東鐵路的建成,迅速迎來了一段高速發展,一舉超越齊齊哈爾,成為當時東北最為富裕的城市。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哈爾濱是民國初期與上海天津並立的國際大都市。

作為“東方莫斯科”的哈爾濱,乃是遠東最為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人口七十餘萬,道里區乃是世界建築博物館,全是歐式建築,正因為此,哈爾濱有著很高的國際知名度。但是哈爾濱在民國中後期發展速度就不再了,所以排在第九。

10、青島、大連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大連舊照


民國十大城市排名

青島民國明信片

青島和大連都是由外國人建設的港口城市,青島由德國人開發,而大連的發展亦受益於日俄兩國。兩座城市的人口都差不多為七十多萬,都以輕工業和商業為主。兩座城市都沒有受到太多戰亂,所以在大半個民國時期都處於前進狀態,沒有像上海那麼井噴式發展,但是卻得以穩定和進步。所以在解放初期,兩座城市人口都已達近百萬。奈何政治地位不高,且作為單純的港口城市,所以暫並列第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