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國信上市兩年淪為“仙股”

本報記者 樊紅敏 鄭利鵬 北京報道

港股信託第一股——山東國信(01697.HK),上市僅兩年時間已淪為仙股。

Wind數據顯示,3月份以來,山東國信連續多個交易日換手率僅在0至0.02%之間。此前,2020年2月27日,山東國信收盤股價為0.82港元,全天交易量為0。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按照股權結構劃分,山東國信屬於地方政府和國企控股型信託公司。

根據今年2月27日山東銀保監局披露的山東國信變更股權及調整股權結構批覆信息,山東銀保監局同意山東省魯信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魯信集團”)受讓濟南市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濟南能源”)持有的山東國信部分股權,共計4680萬股,佔比1.01%。上述股權變更之後,山東國信的股權結構為:魯信集團(48.13%)、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18.75%,以下簡稱“中油資產”)、山東省高新技術創業投資有限公司(4.83%)、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1.72%)、濰坊市投資集團有限公司(1.29%)、濟南能源(0.28%)、濟南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5.43%)、其他H股股東持股數量9.12億股(19.57%)。

百瑞信託研究發展中心高級研究員陳進曾在撰寫的《不同股東背景信託公司發展差異分析》中提到,地方政府和國企控股信託公司整體發展較慢,地區差異明顯。位於一線城市或主要經營地在一線城市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信託公司,表現相對較好,有一些“小而美”的公司。

那麼,山東國信上市兩年多時間,為何會淪為“仙股”呢?

“香港市場認為,內地信託行業做的都是一些垃圾債,都是一些高風險的業務。”某信託高管直言。

但業內人士同時也提到,香港市場主要看公司的業績和成長性,山東國信在港股的表現與其自身表現關係同樣密切。

記者採訪過程中,諸多業內人士對山東國信的整體印象為:比較保守,對外(指省外)業務少,不太活躍,公司激勵機制一般,業務主要以平臺業務、房地產為主。

公開數據顯示,山東國信2018年實現總經營收入16.95億元,同比微增2.82%,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72億元,同比下降2.52%。2019年上半年,山東國信實現營收7.21億元,同比下降9.77%;實現淨利3.28億元,同比下降23.01%。

從業務結構來看,山東信託年報顯示,2018年基礎產業佔比16.31%、房地產佔比26.66%。從自有不良資產數據來看,用益信託數據顯示,近5年(2014年~2018年)不良率分別為3.8%、5.09%、1.05%、6.06%、6.85%,整體呈上升趨勢。

記者注意到,近幾年山東信託曾多次被監管處罰。其中,政信、地產類業務是山東國信被處罰的重點領域。

山東國信最近一次被處罰是在2019年12月底,因“未依法依規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個別房地產融資業務違規”,被處以70萬元罰款。 同年8月,因虛報、瞞報金融統計資料,山東國信被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對其給予警告,並處3萬元罰款。

更早之前,2018年1月,山東國信同時因“違規向不符合貸款條件的房地產企業提供融資;部分政府融資平臺業務由地方政府變相提供擔保”,被山東銀監局處以40萬元罰款。

記者注意到,近兩年,山東國信也在不斷探索轉型。

2019年12月,山東國信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賀創業曾在活動中提到,“目前主動管理型信託業務收入佔全部信託業務收入中佣金及手續費收入的比重高達77%”、“管理家族信託資產規模約100億元”,賀創業在上述活動中還提到,“山東國信依託數百億元山東省基建基金的運作管理經驗,2018年與魯信創投發起設立總規模10億元的‘新舊動能轉換母基金’。”

不過,此前有信託公司高管曾向記者提及,“目前信託公司在政府融資平臺業務中尚難談創新,監管管得嚴一點就會以基金或者股權名義進行變通,但很多都是名為投資實為融資,簽署了劣後回購協議,有兜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