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棋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陸與臺灣的圍棋交流賽事記略

  臺灣的職業圍棋制度創始於1980年,此前的棋士無所謂職業與業餘之分,頂級棋士也無法依靠零星的比賽獎金為生,只能混跡於茶館下彩棋謀取收益,社會地位低下。1965年林海峰在日本奪取“名人”頭銜,極大刺激了臺灣少年學習圍棋的興趣,成為臺灣圍棋發展的第一次熱潮,經過若干年的醞釀,終於在1980年推出了職業圍棋制度,一些職業賽事紛紛創立。幾家大報主辦的名人戰、棋王戰、國手戰形式類似於日本新聞棋戰,職業棋士得以有了自己展現才華的廣闊空間。

  當時臺灣的圍棋組織基本還屬於民辦性質,兩大圍棋組織是臺灣圍棋會和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他們有各自的段位、品位體系,擁有各自的職業棋士。最初叱吒臺灣棋壇的是周咸亨、陳永安、陳長清、戴嘉伸、彭景華等人,他們奪取了島內大部分頭銜戰的優勝名次,並大力培養後進棋士,為臺灣圍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海峽棋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陸與臺灣的圍棋交流賽事記略


  到了1980年代末期,臺灣圍棋開始了與大陸棋界的交流。最初的形式頗為“新潮”——通過電話傳譜進行。1988年4月5日,在應昌期先生的促成下,借參加首屆富士通杯之機,大陸頂尖棋手馬曉春在東京的日本棋院,與遠在臺灣的當時寶島棋界最具實力的彭景華進行了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對局。那時網絡尚未普及,兩人相隔萬里,各自獨對棋枰,通過電傳進行快棋較量,結果是馬曉春讓先取勝。大陸棋界從那時開始對臺灣圍棋的實力有了直觀的認識。


海峽棋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陸與臺灣的圍棋交流賽事記略

  馬曉春隔空對戰彭景華

 

海峽棋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陸與臺灣的圍棋交流賽事記略


  馬曉春賽後與陳祖德、曹大元、郝克強、聶衛平、沈君山等合影留念


  1989年10月,臺灣圍棋界與大陸圍棋界聯手舉辦了首屆“中環盃”海峽兩岸圍棋交流賽,成為兩岸圍棋交流的重要舉措。臺灣方面主要由本土選手組隊,當時島內品位最高的周咸亨和頭銜最多的陳長清作為主力,加上旅日的鄭銘煌等共十人組成中環隊,先後與北京隊、四川隊、廣西隊、上海隊和浙江隊進行了五場比賽。結果中環隊勝四川、廣西與上海,負北京和浙江,總成績三比二,獲得了本次比賽的優勝。大陸方面主要是以地方選手應戰,不代表當時的最高水準。但在與上海隊交鋒時,中環隊請來了旅日巨擘林海峰先生作為主將,上海隊則以當時剛獲得中國棋王戰冠軍的錢宇平相抗衡,比賽檔次頓時大增。一番激鬥林先生半目勝出,保持了自己在當時對大陸棋手的不敗戰績,大長了中環隊的士氣。那次上海之旅,出生於上海、7歲便離開後首次回去的林先生,還找到了失散四十年的舅舅,真正是不虛此行。客觀說來,那時的臺灣本土棋手相當於大陸二流強手的水平,聶衛平在臺灣隊戰勝上海隊後評價他們“有(大陸圍棋)七十年代的水平”,也就是九段讓先的程度,這在當時應該是比較切合實際的判斷。

海峽棋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陸與臺灣的圍棋交流賽事記略

  首屆中環盃兩岸交流賽賽場


海峽棋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陸與臺灣的圍棋交流賽事記略

  林海峰大戰錢宇平


  次年臺灣由旅日高手王銘琬領銜,加上年輕的旅日棋士楊嘉源和本土的黃孟正、周咸亨、彭景華、陳永安、林聖賢、楊志德,共八人組成中環隊,再赴大陸,先後在廣州、廈門和北京與大陸棋手進行了五場友誼賽。這次他們四勝一負,又一次獲得總成績優勝。比賽當中,因在第二屆富士通杯上淘汰李昌鎬、聶衛平打進八強而聲譽鵲起的王銘琬擊敗了錢宇平、俞斌等大陸高手,臺灣本土棋手也有黃孟正戰勝車澤武、陳永安力克餘平等不俗表現,他們的實力開始為大陸棋界所重視。

  1990年臺灣棋士彭景華和小神童夏銜譽還被特邀參加了全國圍棋個人賽,夏銜譽首輪就遭遇大陸神童常昊,兩人的對決引起眾人的興趣,最後是更老到的常昊取勝。夏銜譽最終成績是九輪積8分,而彭景華一路拼殺到底,第九輪力勝常昊,並在最後三輪達成三連勝,以十一輪積14分的成績最終排名第十六,出乎很多人的預料。

  如果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臺灣圍棋的進步可能會很快,畢竟有比自己高一個層次的對手進行交流對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可惜的是第三屆中環盃本計劃1991年在臺北舉行,卻由於種種原因被擱淺,一直拖到了1995年才在北京重啟戰幕。這一次的賽制有所不同,不再進行團體對抗,而是大陸出11人,臺灣出5人,進行個人淘汰賽。臺灣沒有邀請旅日棋士援手,完全以本土棋士出戰,周咸亨、林聖賢、彭景華、楊志德和初出茅廬的周俊勳代表了當時臺灣的最高水平。比賽中臺灣棋士發揮不俗,第一輪三勝兩負。周咸亨勝羅建文、林聖賢勝華偉榮、周俊勳勝吳玉林。第二輪周咸亨力克王元,令人刮目相看,周俊勳則淘汰了林聖賢。半決賽上週咸亨與丁偉殺得難解難分,一度非常主動,可惜中盤階段連出緩手功敗垂成,周俊勳也輸給了豐雲。最終決賽是丁偉戰勝豐雲奪冠。

  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1995年臺灣棋界也邀請大陸棋手吳肇毅、車澤武參加了臺灣永大杯圍棋賽。這項賽事賽制複雜,先經過初賽選拔臺灣本土七人進入第二階段決賽。決賽又分為一回戰、二回戰和總決賽。一回戰共16個名額,為初賽入選者和上屆前七名,加上兩名大陸棋手,分為四個小組,每組四人,按照三星杯小組賽的雙敗淘汰賽制進行,每組兩人出線,共八人進入二回戰。二回戰再分為兩個小組,每組前兩名進入總決賽,總決賽採用兩組交叉賽,最終決出冠軍。冠亞軍之爭在大陸棋手吳肇毅和臺灣棋手林聖賢之間進行,結果吳肇毅執黑以六點的優勢勝出,捧走了永大杯。

  1998年大陸的邵震中九段與王煜輝六段再次參加永大杯,王煜輝在決賽中又是戰勝林聖賢捧冠而去,但當時尚為業餘7段的臺灣新人黃祥任在進入前四名的較量中力勝邵震中,也充分表明臺灣圍棋決非不堪一擊。

  後來大陸棋手還參加了幾次臺灣中環盃的較量,餘平、華學明、楊暉等都表現出色,但手頭暫時沒找到詳細資料,具體成績不敢確定。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本土圍棋通過與大陸棋界以及日韓棋界的各種交流,穩步提升著實力,也逐漸培養出一批以周俊勳為代表的年輕高手。1997年的第十屆富士通杯上周俊勳執白淘汰日本老牌超一流大竹英雄,為臺灣圍棋注入一針強心劑,次年他又在LG杯上連破韓國新銳趙漢乘和上屆冠軍王立誠闖入八強,四分之一決賽遭遇李昌鎬才停止了前進的步伐。2001年火山更迅猛的噴發,第十四屆富士通杯周俊勳一舉闖破李世石、睦鎮碩、河野臨三道雄關直入四強,真正為臺灣本土棋士在世界賽場上豎起了大旗。再往後就是我們熟知的2007年周俊勳在LG杯上折桂,塑造了臺灣本土圍棋的圖騰。

海峽棋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陸與臺灣的圍棋交流賽事記略

  2007年周俊勳在LG杯決賽中力克胡耀宇


  不過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棋手及韓國棋手以更加迅猛的態勢前行,風雲人物層出不窮,這使得臺灣圍棋的趕超一直有心無力。時至今日,臺灣圍棋與大陸圍棋間的差距,仍與三十年前彷彿,當然,大家都站到了更高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