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佔據民心的大澤鄉起義最終以慘淡收場?

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之後一路進攻薊、銍、酇、苦、柘、譙等縣,進攻過程中各縣都有兵馬加入進來,等到陳縣時,已經有戰車六七百乘,騎兵一千多,步卒好幾萬人。這樣一場深得民心的農民起義為什麼最後竟以慘淡收場?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為何佔據民心的大澤鄉起義最終以慘淡收場?

大澤鄉起義初期

一、 陳勝沒有自己獨特的個人魅力

陳勝吳廣在起義的前期是用封建迷信的思想來組織群眾,起義之後又是假冒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號。其次,陳勝起義前期是在原來楚國的領土之內,這些農民也大多是原來楚國的子民。他們之所以參加陳勝的起義軍更多的是出於對楚國的感情,並不是因為陳勝的個人魅力。

二、 倉促稱王,失去民心,內外樹敵

陳勝在攻打陳縣之後,便下令召集鄉官三老,地方豪紳開會議事,在他們的建議之下自立為王,國號為張楚。但此時陳勝起義尚不足三個月,根基不穩,招募的士兵尚不足十萬。建議陳勝稱王的是地主豪紳,不是跟隨陳勝一起起義的士兵,也不是幾個縣的農民。這樣一來,在那些還未參加起義軍的農民眼中,陳勝便成了與他們對立的階級,失去了大部分的民心,同時也失去了起義的先發優勢。

另外,陳勝的稱王給了其他各國的舊貴族以復國的希望。

在陳勝稱王之後其他各國舊貴族也紛紛稱王,一時之間天下竟四分五裂,而這些國家稱王之後給陳勝攻取楚國之外的土地產生了很大的阻礙。這時陳勝要想維持政權不僅要與秦國宣戰,同時還要提防其他各國不會趁此機會突襲,造成了一種被掣肘的局勢。

為何佔據民心的大澤鄉起義最終以慘淡收場?

起義路線圖


三、 陳勝為人狹隘,對內團結不力,不斷內耗

在陳勝稱王之後,葛嬰到東城立襄強為楚王,後來聽說陳勝以自立為王,於是殺了襄強選擇報效陳勝,但葛嬰一到陳縣,陳勝便誅殺了葛嬰。而這件事情也導致了之後在楚地起兵的起義軍首領不願歸順陳勝。

《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陳王初立時,陵人秦嘉、銍人董緤、符離人硃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於郯。陳王聞,乃使武平君畔為將軍,監郯下軍。秦嘉不受命,嘉自立為大司馬,惡屬武平君。告軍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聽!”因矯以王命殺武平君畔。


在陳勝稱王時,因為吳廣驕橫,不懂用兵權謀,田臧假冒陳勝的命令殺了吳廣,將吳廣的頭顱獻給陳勝。而陳勝不僅沒有因為田臧殺了自己最初起義的夥伴而遷怒於他,反而派使者賜給田臧楚國令尹的大印,任命他為上將軍。

這一做法使陳勝的下屬寒心,進而慢慢與陳勝離心。

陳勝稱王之後任命朱房做中正官,胡武做司過官,負責監察群臣的過失。但這兩個人並不是什麼好官,審理群臣時凡是不得他們心意的都隨意懲治,沒有任何的章法。將領們攻城略地之後回到陳縣覆命,若是辦事不合這二人命令的全部都抓來治罪。慢慢的這些將領也都不再親附陳勝。但在農民起義的任何一個階段,有大謀略大本領的將領都是不可多得的資源。陳勝沒有將領為其攻城略地,起義失敗這樣的結局也不難理解。


在陳勝稱王之後,從前與他一起受僱種田的夥計到陳縣來投奔他。這個夥計在陳勝的王宮之中肆意的談論陳勝稱王以前的事情。有人對陳勝說:“客人愚昧無知,專門胡言亂語,有損您的威望。”所以陳勝便殺了那位客人。所以所有陳勝的舊知故交都紛紛自動離去,再也沒有願意親近陳勝的人了。


所以陳勝就將自己置入了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以至於在最後出逃時被車伕莊賈出賣。在下城父時被車伕莊賈殺死以此來投降秦軍。

為何佔據民心的大澤鄉起義最終以慘淡收場?


四、 對外不能與其他起義領導者合作

陳勝在稱王之後,武臣在邯鄲自立為趙王,封陳餘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陳勝派使者祝賀趙王,但把武臣等人的家屬軟禁在宮中,又封張耳的兒子張敖為成都君,讓其督促趙王的軍隊趕緊進軍函谷關。這一做法讓本來有心與楚國達成友好交往的趙王與陳勝離心,所以趙國非但沒有進攻函谷關,反而北攻燕國。

《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趙王將相相與謀曰:“王王趙,非楚意也。楚已誅秦,必加兵於趙。計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廣也。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不敢制趙。若楚不勝秦,必重趙。趙乘秦之弊,可以得志於天下。”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韓廣將兵北徇燕地。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陳勝被秦將章邯圍攻時,其餘六國選擇袖手旁觀不去幫助陳勝的一個原因。

五、 農民起義軍與正規軍隊的差距過大

陳勝起義後倉促稱王,之後便與章邯交手。陳勝的起義軍以農民為主,他們手中的武器不過是鋤頭木棍等農民隨手可得的東西。且在起義得初期,因為陳勝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各個縣的官吏百姓在感召之下選擇歸順陳勝,所以他的初期勝利並未花費太多的精力。故此也不曾更換更好更趁手的武器。而秦國的軍隊是秦始皇掃平六國的王者之師,交給胡亥尚不足一年,士兵所使用的兵器是最精良的。所以在陳勝稱王后與章邯的幾次對抗無異於是以卵擊石,每一仗都輸的很慘。

為何佔據民心的大澤鄉起義最終以慘淡收場?


孟子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陳勝在大澤鄉起義之後本來是佔據一個絕佳的地位,但陳勝本人的性格太過狹隘與多疑,沒有成大事者的胸襟。並且在起義之後漸漸的在地位與財富中迷失了自己,忘了自己原有的鴻鵠之志。一味的沉迷於權力之中,也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置於一個孤立無援的環境。

從陳縣稱王之後,陳勝可以說是一步錯步步錯,滿盤皆輸。雖然這樣一位反擊暴秦的農民起義的先驅的到這樣一個結局令人唏噓,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