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彩釉”佳士得收藏專家小知識指南

小編有話說:這個專家說很多幹貨,需要學習的朋友可以看我在文中標註的加黑字體。圖片都是佳士得往期拍賣的真品,可以給大家提供學習資料。

從淡雅的米白和青綠,至奪目的豔紫色系;不同朝代的中國瓷器,盛行不同的裝飾彩釉,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專家張為君在此分享鑑賞瓷器彩釉的入門知識。

中國瓷器的彩釉及裝飾變化多端,並涉及大量專業術語,容易令新晉藏家望而生畏。所以,到底甚麼是彩釉?

專家張為君解釋:「彩釉通常是一層不透水或玻璃狀的塗層,塗上瓷器後,通過焙燒與瓷器熔接,可用作染色、裝飾或提供防水作用。彩釉中最重要的成分為二氧化硅,而彩釉的種類則取決於當中額外添加的其他物質。

這些物質包括銅、鋁,以及其他會改變彩釉黏稠度、顏色和質感的物質。瓷器可在焙燒前或後上釉;焙燒前上釉稱為釉下彩,焙燒後上釉則稱為釉上彩。

由於不具彩釉的粗陶器及陶器大多有著許多細孔,難作容器之用,故彩釉的出現,原為實用而設。不過事實上,美感亦佔據著部分角色,張為君表示:「彩釉效果賞心悅目,因此即使瓷器沒有細孔,工匠仍會塗上彩釉作裝飾用途。

早於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中國已出現手製陶壺,但直到隋唐時期(公元581 – 907年),陶瓷技術才發展成熟。當時的工匠能使用陶輪製造厚薄一致的容器,並在窯內燒製色彩斑斕的彩釉。


1.唐代(公元618 – 907):三彩瓷

中國瓷器“彩釉”佳士得收藏專家小知識指南

「三彩」的意思是「三種色彩」,但其實只是統稱,因為有些三彩瓷不止有三種顏色。常見的基本顏色包括綠色、米白色和黃色(西方稱為「卵青釉」),但亦有棕色、藍色及紫色。

唐朝年間(公元618 – 907年),三彩瓷常用作容器及人像等陪葬品。張為君解釋:「這些人像有不少地方都刻意沒有上釉,因為彩釉稀薄,在燒製時不同顏色會混成一團,破壞人像的五官,因此工匠不會在這位置上釉,而是在完成後再以顏料上色。現時發現的大部分人像,其顏料部分大多已經脫落,因為顏料主要為有機物質;但彩釉部分則仍然鮮豔明亮。


2.宋代(公元960 – 1279)

中國瓷器“彩釉”佳士得收藏專家小知識指南

她又指:「宋代的瓷器有別於唐代,以單色及類似翡翠銀器和冰雪的冷色調彩釉為主。宋代單色彩釉雖然已有逾千年歷史,但流傳至今仍然時尚高雅。宋瓷的形態及彩釉配合得和諧完美,總會使我為之驚豔。」最著名的宋瓷產自五大瓷窯,分別為汝窯、官窯、哥窯、定窯及鈞窯。


3.宋代(公元960 – 1279):汝窯瓷

中國瓷器“彩釉”佳士得收藏專家小知識指南

張為君指出:「現時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瓷器是汝窯瓷。出自此窯的瓷器非常罕有,已知的現存珍品只有約70件。

這種彩釉的特別之處,為當中含有當時極難開採的瑪瑙。這些瓷器與龍泉青瓷一樣含有氧化鐵,令其呈現翡翠綠色調。汝窯瓷通常會加入裂紋效果,這種效果是由於彩釉冷卻速度比瓷器快,並於表面收縮而造成


4.宋代(公元690 – 1279):哥窯瓷及官窯瓷

中國瓷器“彩釉”佳士得收藏專家小知識指南

中國瓷器“彩釉”佳士得收藏專家小知識指南

張為君表示:「我們通常將哥窯及官窯的彩釉分為兩個不同種類,縱使許多學者皆爭論到底哥窯是否真正存在。但無論如何,大家都普遍認同官窯瓷及哥窯瓷都有獨特的裂紋彩釉;一組幼細的金線,以及另一組色彩較深也較粗的線條,此種裂紋被稱為『金絲鐵線』。


5.宋代(公元960 – 1279):定窯瓷

中國瓷器“彩釉”佳士得收藏專家小知識指南

張為君指:「定窯瓷的特點是以象牙白色配上壓花或雕刻裝飾。除了白瓷,定窯亦有出產黑釉或棕釉,極為罕有。

定窯瓷的特色是「淚痕」,她解釋:「這是部分定窯瓷表面像淚珠一樣的痕跡,可證明定窯瓷的真偽,因為

後期的仿製品通常沒有淚痕。


6.宋代(公元960 – 1279):鈞窯瓷

中國瓷器“彩釉”佳士得收藏專家小知識指南

張為君表示:「鈞釉比其他四個窯的彩釉更加色彩鮮明。鈞窯瓷以濃厚明亮的偏藍彩釉聞名,每件瓷器的彩釉都獨一無二。這種藍色並非由顏料造成,而是由二液相分離的現象引致的錯覺,形成乳白色的效果。

」由於彩釉中含有銅,因此部分鈞窯瓷也有紅色或紫色的色塊

她續指:「另外,大部分鈞窯瓷均有『蚯蚓走泥紋』,形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由於後期的仿製品鮮有這種『蚯蚓走泥紋』,因此也是辨別瓷器真偽的理想特徵。


7.宋代(公元960 – 1279):青瓷

中國瓷器“彩釉”佳士得收藏專家小知識指南

張為君說:「西方將淡翠綠色的亞洲瓷器稱為青瓷。」

青瓷彩釉源自中國,以浙江省的越窯及龍泉窯最為著名。青瓷技術其後傳至韓國、日本及泰國。雖然這種瓷器被稱為青瓷,但亦有白、灰、藍、黃等不同色調,顏色取決於上釉的厚度、陶土的種類、彩釉的成分及焙燒的手法。

在日本,藍色的青瓷尤其受歡迎,這種色調的代表性瓷器,乃產自南宋年間(公元1127 – 1279)的浙江省龍泉窯。


8.青花瓷

中國瓷器“彩釉”佳士得收藏專家小知識指南

張為君指:「青花瓷泛指各種以藍白色彩釉點綴的瓷器,這種瓷器是將鈷藍色的釉下彩塗上白色瓷器製成,而這種彩釉本身其實是透明的。

青花瓷始於九世紀,並傳承至清朝(公元1644 – 1912),堪稱最受歡迎的中國瓷器,更是世上最名貴的瓷器之一。張為君表示:「很多人視清康熙年間的青花瓷為上品,但元朝(公元1279 – 1368)及明朝(公元1368 – 1644)的青花瓷同樣極具歷史、美學及經濟價值。

康熙年間的青花瓷器身輕巧,藍色鮮豔亮麗,張為君亦指此時期的青花瓷畫風「更加仔細高雅」,因此備受推崇。鈷藍顏料在當時被視為矜貴之物,因由伊斯蘭商人從波斯引入,所以早期的青花瓷裝飾不少也呈現伊斯蘭風格。青花瓷於十七世紀由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出口至歐洲,隨即引起熱潮,並出現大量仿製品,例如隨處可見的垂柳圖案。


9.窯變釉瓷器

中國瓷器“彩釉”佳士得收藏專家小知識指南

張為君解釋:「窯變是以高溫焙燒而成的藍、紫、紅色彩釉。由於彩釉中的銅或其他金屬成份在稀薄的彩釉表面分解,因此形成幻彩的效果,成就獨特的窯變釉瓷。

她續稱:「即使瓷器的外形一樣,亦無法找到兩件完全一樣的窯變釉瓷,因為窯變釉無法控制,因此更加引人入勝。」雖然窯變釉瓷展現抽象美感,但價值卻不如裝飾精緻的明清御瓷。「窯變釉具有獨特的抽象美態,它雖非典型的中國彩釉,但其色調亮麗,是我最喜歡的彩釉之一,應該得到更高的評價。」


10.康熙年間(公元1662 – 1722):五彩瓷,包括粉彩瓷及素三彩瓷

中國瓷器“彩釉”佳士得收藏專家小知識指南

「五彩」原本指明朝(公元1368 – 1624),特別是嘉靖(公元1522 – 66)及萬曆年間(公元1573 – 1619)以五種顏色裝飾的瓷器。張為君指:「因為明朝尚未有藍色琺琅,因此五彩瓷會首先焙燒一次後再塗上鈷藍釉下彩裝飾,然後再塗上紅、綠、藍、黃、紫色的釉上彩,焙燒第二次。

到了康熙年間五彩瓷演變成現時西方學者所指的素三彩(famille verte),法文解作「綠色的系列」。這段時期的彩釉以清雅的綠色為主,並以其他顏色的琺瑯點綴。

康熙年末,中國引入粉彩瓷。粉彩釉主要為從膠體金提取的不透明白色及粉紅色琺琅,由清朝的耶穌會教士帶到中國。這種新穎的色彩,在雍正及乾隆年間也大受歡迎。張為君指:「雍正時期的粉彩瓷特點為精巧柔美,鑑賞家視之為最上等的粉彩瓷。」


11.康熙年間(公元1662 – 1722):豇豆紅釉瓷器

中國瓷器“彩釉”佳士得收藏專家小知識指南

張為君表示:「紅釉還有不少名稱,例如『蘋果紅』、『美人霽』、『娃娃臉』、『美人醉』等,描述酷似嫩紅膚色的色調。」

紅釉瓷深受藏家喜愛,帶有綠色斑點的珍品則更受歡迎。要塑造這種翠綠的效果,必須準確塗上含銅的彩釉,然後再小心燒製。

這種彩釉在康熙年間獨有通常用於小型瓷器,例如文房擺設。

圖片來源於網絡、佳士得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