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燃一縷松煙入墨,研一池玄香淋漓

一卷書畫緩緩攤開,文房四寶墨香瀰漫。隔窗而望,雪花點點搖進。香爐灰煙燃盡,檀香不散,餘溫尚在。那人伏於案前黑髮凌亂,這人生似是黃粱一夢無謂愁苦,又如那驚蟄春雷滿是痛徹。瞳孔睜開的剎那,失神恍惚,不知自己何處何人又為何……無故生悲。(網易雲熱評)

  • 松煙墨,徽墨的一種,古代制墨時多用松木燒出菸灰作原料而得名。歌曲《松煙入墨》的創作靈感便是來源於松煙墨的製作。一本論述古玩辨認的書籍《洞天墨錄》中曾記載:“古墨惟以松煙為之,曹子建詩:‘墨出青松煙’。”。


「雜文」燃一縷松煙入墨,研一池玄香淋漓


  • 松煙墨的製作工序較為複雜。伐松枝、燒煙、篩煙、溶膠、杵搗、錘鍊……松煙墨需經三冬四夏,加以香料、菸葉來防蟲蛀。“廷之墨,松煙一斤之中,用珍珠三兩,玉屑龍腦各一兩,同時和以生漆搗十萬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膠敗而墨調。其堅如玉,其紋如犀”。正因為有獨特的配方和精湛的製作工藝,其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

總有一硯風雨,

流連過峰石貧瘠,

夫曰:“曲水流觴,已為陳跡”,

以千古而序。

總有一紙淋漓,

恣意如虯根百曲,

所謂老樹迎客,林海奔啼,

分明是墨鄉故里。


「雜文」燃一縷松煙入墨,研一池玄香淋漓
  • 由松變墨,每一塊墨都揉進松的氣息。總有一方硯中玄香,出自於貧瘠峰石旁。它自文人筆下流連過曲水流觴,恣意書寫,淋漓酣暢,自傳“千古”陳跡。蒼老遒勁的林海古松,分明是墨鄉故里。

聽說一點如漆,

是游龍靈眸初啟,

幾欲騰空破壁,扶搖而去,

將天地洞悉。

聽說一行絕句,

殘豔似故人手筆,

或於牌樓村驛,藤黃扇底,

恍然道:“原來是你”。

  • 絲絲墨香,隨著筆尖躺入宣紙中,淋漓書盡。點滴墨痕,似游龍初啟靈眸,栩栩如生。“萬載存真”,其留存時間之久似可將天地洞悉。雖然你似出於故人的悽豔斷句殘片,卻仍然能在不經意間,尋到你的蹤跡。
  • 松煙墨產於古徽州,此地雖與往昔有所不同,但樸素娟秀的徽州一直在;制墨的蹤跡雖不復往已,但仍有傳承古墨製法者在默默堅守。願如今的人們在忙碌於生存時,能突然憶起徽州,研磨一口心硯,細品墨香,在潛入被凍入膠泥的光陰後
    ,恍然道“原來是你”。


「雜文」燃一縷松煙入墨,研一池玄香淋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