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脾胃,3個方法得用到位,你瞭解清楚了嗎?

說到五臟六腑,大家聽著很熟悉,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在中醫裡不是指代確切的器官,而是指某一個髒象功能的代表。

因此當中醫講到某個臟腑病變時,並不會像西醫那樣,做個CT或是X光來查看你身體內的病變程度,而是通過內部調理來達到治癒的效果。這也就是為什麼脾胃功能差,肝膽要背鍋的原理所在。

調理脾胃,3個方法得用到位,你瞭解清楚了嗎?

為什麼脾胃功能出問題,肝膽要背鍋,他們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

肝膽和脾胃是冤家還是“CP”?

在中醫理論範疇內,肝膽與脾胃分別屬於不同的五行。五行是中醫理論的重要部分。在五行中,肝膽是屬於木,而脾胃在五行為土。因此,在五行關係中,肝膽與脾胃存在著一個相剋與被克的關係

中醫認為,肝膽和脾胃之間存在著“木克土”的關係,這種關係是生理上的制約,不會出現病理上的聯繫,但是,由於脾胃和肝膽之間的“相剋相乘”,當脾胃出現問題,也會影響肝膽功能,反之亦然。

調理脾胃,3個方法得用到位,你瞭解清楚了嗎?

由於肝主升,膽主降,而脾胃的升清降濁功能,又依賴肝膽的升發下氣的制約。從這個層面來看,脾胃和肝膽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也正是《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提到的“木得土則達”的最好寫照。

由此可以看出,肝膽和脾胃之間是相愛相殺的“CP”。

中醫上講究脾胃不調從肝膽論治,具體有什麼樣的治理方法呢?

脾胃不調,如何從肝膽論治

中醫上認為脾胃和肝臟相剋,葉天士認為:“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因此,疏肝和胃是治療脾胃疾病的重要方式,也是消除脾胃疾病的根本,因肝氣犯胃導致的脾胃疾病,主要表現是胃部脹痛,或是兩肋脹痛,特別是生氣的時候,會出現胸悶、胸痛的表現。

在治療這種類型的脾胃問題時,中醫上常選取柴胡、芍藥2類中藥材,從肝膽論治,以解決脾胃不調。

調理脾胃,3個方法得用到位,你瞭解清楚了嗎?

首先,《滇南本草》就記載到:“柴胡,除肝家邪熱、癆熱,行肝經逆結之氣,止左脅肝氣疼痛。”就是說柴胡具有疏解肝氣鬱結的功效,它常常與枳殼搭配,一降一升,起到舒肝和胃的功效。

其次,《神農本草經》說到:“芍藥,養肝陰,補而不瀉。”,由此可以看出芍藥具有柔肝功效,它常常與柴胡搭配,剛柔相濟,互相制約,緩解脾胃不調的症狀。

得了脾胃病,除了從肝膽論治,中醫上也常常從這3個方面下手進行治理。

脾胃病還能從3個方面進行治理:

1.寒溫並用法:

適用於脾寒胃熱,《傷寒論》中將寒熱並用的方法用於臨床上,如半夏是常用藥材。《本經》中提到半夏有“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等功效,用於治療燥熱化痰、嘔吐腹脹等脾胃問題。

此外,胃熱腸寒也適合用寒溫並用法治理。對於這種上熱下寒的症狀,中醫用附子進行調理,《傷寒論》中對附子能夠治療溫熱腸寒引起的“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有所記載。

2.虛實相兼法:

用於治療脾虛氣滯。譬如選用黃芪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等症狀,《藥性歌訣》中認為黃芪是一味“強壯劑”,入藥具有“益正氣,壯脾胃”的功效。《本草綱目》也認為黃芪具有補氣的作用。

調理脾胃,3個方法得用到位,你瞭解清楚了嗎?

脾虛溫蘊也需用虛實相兼法進行治理。《奉親養老書》中提到茯苓能夠補脾胃,治療脾胃虛弱,中醫上認為茯苓既能健脾胃,又能滲溼,跟山藥、白朮等藥材搭配,是治療脾虛溫蘊類型的脾胃病的方法。

最後,脾虛食滯也用虛實相兼法治理。《日用本草》中記載陳皮“能散能瀉,能溫能補,能消膈氣,化痰涎,和脾止嗽,通五淋”,是調理脾胃問題引起的腹脹、乏力、頭暈目眩、消化不良等症狀的最佳選擇。

3.調氣行血法:

用於治療氣虛血虛引起的脾胃病,《珍珠囊》記載熟地“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能夠緩解氣虛虧虛,導致血瘀,從而引起的脾胃問題。

當脾胃病久了,就會入經絡,此時也需要調氣行血,對此,《素問·調經論》中強調:“病在血,調之絡”,治療這種類型的脾胃問題,葉天士認為需要從活血開痺入手。

脾胃健康,關係五臟六腑健康,並且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面對脾胃問題,要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治理。

[1]陳古一,賈琳琳.試從肝膽角度研究《脾胃論》及治療脾胃病的用藥特點[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24):76-78.

[2]周強,趙魯卿,孟夢,張聲生.“十綱”辨治脾胃病思路分析[J].北京中醫藥,2019,38(06):515-518.

[3]中藥調理脾胃升降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 2019-1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