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寧波人是怎樣防治“時疫”的

近代寧波人是怎樣防治“時疫”的

寧波華美醫院在近代“時疫”防治方面做出過很多貢獻。1954年,華美醫院改名寧波第二醫院,現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圖為華美醫院舊址。

近代宁波人是怎样防治“时疫”的

圖為“牛痘局”在春季免費為兒童施種牛痘。

田永官

近代發生在寧波的“時疫”有何特點?

據文獻資料記載,近代寧波疫情頻繁,每年七八九月是疫情高發期。疫情暴發後,經過一定的藥物治療,大部分在當年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為這些疫情帶有季節性,所以人們稱之為“時疫”。

為何夏秋是疫情高發期?主要是寧波處於東海之濱,夏秋之際正是一年中高溫時期,也是颱風最多的季節。颱風帶來的高強度降雨,將原本埋藏於地下和深山的病毒細菌帶到了人類生活的區域,加之高溫以及潮溼的環境,給病毒和細菌提供了滋生的溫床。據《申報》報道,1918年至1929年,每年夏季寧波均有不同程度的“時疫”發生,特別是颱風過後,防疫形勢更加嚴峻。季節性、長期性以及可控性,是近代寧波疫情的顯著特點。

寧波人對“時疫”的認知有何轉變?

疫情發生後,往往會在人群中造成極大恐慌,受“天人感應”“因果輪迴”等宗教觀念的影響,人們往往認為是人不敬神明,所以神明降下瘟疫懲罰人類,只要人類重新敬拜神明,疫情就會過去。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裡,疫情暴發之後,人們第一反應是要“敬神”,或集資或由富戶單獨出資,舉辦儀式,敲鑼打鼓編制各式旗幟,請人抬神像遊街,意圖趕走瘟疫。

隨著中西方交流增多,醫療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許多人意識到這些儀式於事無補,人群大量聚集還會導致病毒交叉感染。到了清末,官府和開明人士均要求禁止在疫情發生後舉行此類儀式,19世紀80年代,寧波暴發了多次比較嚴重的疫情,寧波官紳一方面積極救治,同時頒發佈告,禁止私自舉辦迎神賽會,此後這類儀式的舉辦須先獲得官府批准。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普及,疫情期間舉辦大規模迎神賽會驅逐疫病的行為明顯變少。1918年的“時疫”暴發,人口不寧,但“往招寶山進香者頓形寥寥,本埠小輪上午僅開鎮海、瑞運、鎮北輪船三艘,共計搭客不滿七百名,較之二六兩月香期不到十分之三”,人們自覺減少出行避疫,可見一斑。寧波人這種認知的轉變,也是近代國人疫情防治觀念轉變的一個縮影。

寧波人應對“時疫”有哪些舉措?

一、種痘抗疫。1796年,琴納發明的近代牛痘種植技術傳入中國,寧波較早推行了種植牛痘防疫,每年在奉化和四明山的深山培植牛痘,到夏季時運出,在人體種植。為了更好防疫,19世紀60年代,寧波在郡廟土地祠設立了“安懷局”(俗稱“牛痘局”),取“老安少懷”之意。牛痘局為公益性質,主要救治對象為“老稚子無依者”,每年定額25名,後根據需要名額有所增加並惠及貧困者。該局常年經費約兩百元,主要來自太守邊仲思撥公款洋銀三千元“存典生息”以及寧波士紳的無私捐贈。“牛痘局”延請天台趙蘭亭為種痘醫生,趙蘭亭在兩浙頗負盛名,被稱為“兩浙名手”,著有《牛痘三要》一書。“牛痘局”前後存在數十年,是近代寧波存在時間最長的公益防疫機構,為寧波人的健康和防疫事業作出了極大貢獻。隨著知識的普及,寧波開始越來越重視通過西醫開展“時疫”防治,近代寧波著名的華美醫院在“時疫”防治方面也做過很多貢獻。

二、宣傳普及衛生知識防疫。疫情的發生,與不注意衛生或者生活環境髒亂有很大關係。寧波人很早就開始注意衛生知識的宣傳普及。颱風、暴雨過後以及高溫天氣,經常能在當時最暢銷的《申報》上看到相關消息。1923年,寧波青年會鑑於衛生之緊要,聯合寧波各團體成立“寧波城市衛生促進會”,致力於寧波城市衛生的改善,在“江北岸城內等處,添置垃圾桶二百隻”,同時通過“輪流開會,演講展覽,分送印刷品”等形式開展衛生運動,普及衛生知識。“寧波城市衛生促進會”下設調查股,負責“調查全城垃圾桶糞坑汙穢河溝”,如有妨礙衛生之處,則報請警察廳予以取締。當時輿論有“寧波地方苟能每年舉行衛生運動一次,使一般人民明瞭衛生之緊要,轉輾宣傳,吾恐數年之後,城市衛生不講而自講矣”,而事實亦是如此,經過各界的努力,20世紀20年代後期,寧波衛生狀況極大改善,“時疫”也逐漸減少。

三、設立“時疫醫院”施藥防疫。進入20世紀,通過醫院對“時疫”進行治療,日益成為寧波人的共識。有鑑於寧波“時疫”的長期性和危害性,經商致富的寧波幫人士在寧波各地設立了大量臨時性“時疫醫院”,其代表人物有虞洽卿、嚴康懋、張天錫、胡叔田、朱葆三等。“時疫醫院”也為公益性質,看病者一律不付診費藥費,還可以得到一部分的糧食和食物。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時疫醫院”是寧波防疫的主要組織形式,取得非常可觀的效果,造福了寧波人民。

除此之外,會稽道尹黃函之在任時,“每至夏季,必施各種藥品,以惠貧病”。他離任之後,甬埠士紳裘光熾、楊槐堂、陳鼎煊等人鑑於“一般貧民,求藥無門,莫不興感”,在1925年夏發起成立“思黃堂”,紀念其為政善舉,同時出洋二千元,備置當時最為有效的防疫藥“十滴水”二萬瓶,分別送往人群聚集量大的“甬屬各監獄各工廠”。良好的防疫體系和傳統,在各方協同之下形成。

寧波防疫歷程背後有何啟示?

近代寧波的“時疫”防治,至少可以給我們三點啟示:

其一、疫情發生十有八九與人們不注意衛生、生活環境髒亂有關。雖然今天我們生活環境有了極大改善,衛生知識相比過去更加普及,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衍生性問題也非常嚴峻,“疫由口生”“病從口入”的事時有發生,衛生與飲食還應格外注意。

其二、預防永遠是第一位。特別是“災後疫”“疫後疫”的防治工作。幾千年來人類與病毒鬥爭的歷史表明,病毒的危害性很大,但終究是可以抵禦的。我們應該相信科學,用科學應對“時疫”,在一次次防疫過程中提高我們的醫療水平,深化我們的認知,提高防治能力。

其三、發揮社會力量,全民戰“疫”。疫情發生之後,其影響是全方面的,黨和政府毫無疑問是疫情防控的中堅力量和責任主體,但僅依靠政府、團體或者個人,很難取得好效果。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民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資源,運轉機制也更靈活,重視民間力量讓其參與防疫工作,不啻為重要的防疫手段。政府力量與社會力量通力合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代寧波士紳特別是寧波幫人士參與“時疫”防治,就是很好的例子。

(作者系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