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道的智慧本源,就是使人生保持平衡

道德經:用天道平衡人生,才是最高的智慧。

道德經:天道的智慧本源,就是使人生保持平衡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道生初始的一,初始的一又生出陰陽的二,陰陽二氣交合而生三,混合的三生萬物,萬物背陰而抱陽,陰陽二氣交合作用,生成和諧狀態。

這就是天地自然的規律,在世間萬事之中都有陰陽兩面,天地自然最好的狀態就是陰陽調和,和諧交融。

如同《易經》之中所說的陰陽二者,陰陽是看似對立而又相互排斥,但是陰陽也是相互統一和互相影響。

易學之中有一個狀態叫做太極,太極就是所說的“道”,它的作用就是為了讓天地萬物呈現平衡的狀態,天氣陽而地氣陰,萬物生於大地,自然帶有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便是和氣,和氣又是主導萬物安寧和生生不息的根本,這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天地之道,統一和諧的狀態。

道德經:天道的智慧本源,就是使人生保持平衡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意思就是說:大自然的法則不就如同拉弓射箭嗎?高了壓低它,低了抬高它,有餘的就減少,不足的就加以補足,所以大自然的法則是減少有餘的而補充不足的,這就是天地之道的作用。

當我們仔細觀察時,都會發現萬物之中都存在著這樣一種狀態,萬物也在尋求自身的一個平衡。

從萬物生長的角度而言也能覺察到其中的存在狀態,比如植物需要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但是植物更需要雨水的灌溉,所以天地自然一直有陽光與雨水的不斷交替。

比如白天和黑夜的循環,晴天和雨天的轉換,在這看似相對和不相干的不同狀態之中,卻潛藏著互相影響的作用。

道德經:天道的智慧本源,就是使人生保持平衡

這個世界就是一種不斷平衡的過程,即便在我們沒有察覺的層面也是如此,這就是天道的作用和智慧。

當我們把這一種智慧延伸到人生中,便會明白一個人最好的智慧,就是能夠讓自己的人生保持平衡,以陰陽調和的和氣狀態,來度過自己的一生。

比如說一個人處在高位的時候,如果順風順水,這個時候一定要懂得適當收斂自己的鋒芒。

就像曾國藩一樣,身處高位之時並沒有過度居功自傲,而是削減自己的兵權,設立一些相應的機構來減少自己的光芒,從而避免了自身的災禍。

為什麼說人不要追求完美,因為即便一個人能做到所謂“完美”的狀態,這就是一種過度的狀態,便是一種極點,而這個狀態的結局必然會為自己招致禍患,所以這個世上根本沒有所謂十全十美的人生。

好像《道德經》中說:人之道則不然,損以有損不足,而奉有餘

人的思想和行為很多時候都是錯的,總會過度供奉有餘的,而過度剝削不足的,這才是最大的錯誤。

所以用陰陽平衡的智慧反省人生,就會發現在面對人生的時候,保持生命的平衡才是最好的智慧。

道德經:天道的智慧本源,就是使人生保持平衡

古代有一個人叫劉晏,他將鹽收歸政府專賣,所得稅充作軍隊與國家費用,他認為官吏都會騷擾百姓,所以只在產鹽的地區設置鹽官,直接把鹽戶煮出的鹽賣給商人,任由他們轉賣到各地。

其餘不產鹽的州縣不設置鹽官,那些離鹽鄉遠的地方,劉晏就將官鹽轉到當地儲藏起來。有時沒有商人售鹽,鹽價昂貴,劉晏就將官鹽廉價賣給人民,也叫做“常平鹽”,官府得到利益,百姓也不會受商人高價剝削而貧困。

一個善於做事的人,並不是在某一方面能凸顯自己的能力,而是讓事物之間有一種平衡,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所以不管是面對自己人生,還是處理身邊的事宜,一定要學會的事情就是跳出當下局面,拋開自己的情緒,尊重天道本身,從廣義的角度審查自己所處的狀態,保持生活的平衡。

道德經:天道的智慧本源,就是使人生保持平衡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