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農民起義,為什麼朱元璋能夠成功,洪秀全卻不行?

有趣靈魂伴侶


朱元璋和洪秀全都是農民起義,看起來是一樣的,但其實細細分析下來,兩者的區別是很大的,所以最終的結果才會有那麼大的差別。

首先,朱元璋所處的時代是元朝末年,在元朝的統治之下漢人是深受壓迫的,負擔十分沉重,很多百姓為生活所迫都會參加起義。漢人本身對於元朝政府就沒有認同感,各個階層都投入到了反抗元朝統治的隊伍當中。

而洪秀全所處的時期是中國最為動盪不安的時候,不僅有內憂還有外患。面對西方列強的侵蝕,清政府的統治固然不得人心,但是在廣大的知識分子心中它還是屬於正統,還是受到地主階層擁護的。反觀創造了拜上帝教的洪秀全,他的立國思想在其他人看來是反帝的,不僅如此,他還反對傳統禮教,從一開始就沒有獲得士層階級的擁護。

此外,兩人在個性上面也是有很大差異的,這就導致了他們統治方針的不同。

朱元璋本人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理解底層勞動人民的疾苦,他從底層一步一步地鞏固自己的勢力,同時還籠絡了許多有真實才乾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隊伍當中。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後,朱元璋也沒有急於稱王享受,而是修築城牆、廣積糧食,先要一統中國,可以說朱元璋的政治手段和眼界格局是非常高的。

相比之下,洪秀全的見識就顯得很淺短了,在創立天平天國之後就完全忘記了自己建國的初衷,只知道搜刮金銀財寶,縱情享樂,人心盡失,失敗也是必然。


李好說歷史


洪秀全比朱元璋好比烏鴉比鳳凰,洪秀全的小農意識是深刻在骨子裡的。就好像現在窮人乍富一樣,沒幾年就敗光了財產。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十五年內勘定南北梟雄,克成帝業。洪秀全出身貧寒,科場屢屢失意,絕望崩潰。浴火重生,創建拜上帝教,妄圖通過革命實現報復,初衷是好的,可惜才幹不足,致使江南數省糜爛十數年,最終慘淡收場。

論學識,洪秀全遠勝朱元璋。朱元璋少年時沒讀過一天書,整日為生計奔波,他的見識來源於做和尚時的各省遊歷,開闊了視野。還有後來在軍旅中不間斷的加強學習。洪秀全正宗科班出身,文化功底深厚。可見成功與否與文化高低並沒必要聯繫,相反,某些時候可能讀書越多反被書誤。

天時方面,朱元璋是反元,洪秀全是反清,都是漢族革少數民族的命。所不同者,元廷當時實行種族歧視,天下人分四等,漢人是最下等,且不準參加科舉,讀書人進身無門久矣。再加上當時天災不斷,餓殍遍野,致使蒙元人心大失,群雄並起。朱元璋越打越順,東北數省幾乎是傳璽而定。洪秀全以宗教起家,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滿清朝廷。況且當時大清氣數未盡,還有一大批漢人的忠臣骨幹。洪秀全的宗教思想並沒有得道上層漢人的信服,曾李的湘淮軍處處與他針鋒相對。另外還有來自國外勢力的干預,多國聯軍幫助滿清鎮壓太平軍。這是朱元璋那時不曾遇見的新變化。

地利方面二人情況差不多,都是從南往北打,最終都佔領了南京。可惜洪秀全軍事上一連串的失誤,致使西大門安慶失守,從此太平軍從主動變為被動,局勢一路下滑,,最終城破人亡。

人和方面,朱元璋雖然文化不高,但卻能聽得進去別人的意見,朱升的九字真言就讓他獲益匪淺。也會用人,基本能夠做到人盡其才。而且還表現出非一般的軍事天賦,很多大的戰略上,他都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前期確實表現出了一個帝王該有的恢宏氣度,至於後期建國後誅殺功臣,原因很複雜,總之是不得已而為之。洪秀全有些剛愎自用,小富即安,而且思想極其愚昧。洪秀全進天京後,以為是進了溫柔鄉里,江南的繁華捆住了他的手腳。此時他已經沒有了進軍全國的雄心壯志,起居奢華,出入講排場。就像當年李自成進北京城一樣,分贓不均,內部開始分裂。安慶失守後,陳李給他提了很多正確的軍事建議,他一概不予理睬。強迫他們服從他的聖旨。他還擔心屬下諸王尾大不掉,開始不管不顧,任人唯親,人心更加渙散。南京城破前一個月,洪秀全病逝,可能是草根樹皮吃多了消化不良。死前還說要上天找天兵天將來滅了滿清,其愚昧迷信可見一斑。

自古帝王成就霸業者,除了天時、地利、人和外,還需要很多條件,軍事上的,政治上的,還有帝王的個人意志,團隊意志等等。最主要還有一條,就是心要狠,成大事者不顧家,對別人要狠,對自己更要狠。




恨無常


正像題主所說,朱元璋和洪秀全都是從底層草根做起,為什麼前者能夠一統天下,而後者最後卻遭曾國藩挫骨揚灰,這前後兩者的差距之大,有諸多的不同之處,其中,我們簡單羅列一下。

朱元璋和洪秀全都擁有著強大的創業夥伴,朱元璋有劉伯溫、徐達、常遇春等一眾文臣武將,而洪秀全也有李秀成、石達開、楊輔清等人,這些人也是個頂個的人才,所謂是兵多將廣,同樣是打得半片天下之後,洪秀全則開始了夜夜笙簫,紙醉金迷,只有諸如石達開、楊秀清等人繼續堅持戰鬥,卻又遭遇內鬥,而朱元璋這邊,則是軍紀嚴明、整頓貪腐。單叢這一點,就能要了洪秀全的命,這叫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一旦飛黃騰達,就忘了初心了。



不得不說,兩者面對的敵人還不同,朱元璋面對的是在中原溫暖窩裡享樂太久的惰落鬆散的元軍,和一起起家的陳友諒和張士誠,這批敵人比太平天國的對頭要好打的多,太平天國針對的是曉勇的曾國藩湘軍還有裝有現代化武器的外國勢力部隊,所以太平天國打怪升級,要比朱元璋難打的多。


不過我們不得不提起這個文化差異,朱元璋是放牛娃一個,沒有文化,但是很謙虛敬重讀書人,尤其是被前元朝鄙視的儒家思想,這樣就為朱元璋爭取到了很多信奉儒家思想學術的大老闆,而洪秀全,就是從基督教裡摸索出來的一個教會,這個教會雖然借鑑了基督教的一些綱領,但是和中國的儒家思想正好衝突唻,所以在“道義”這方面,洪秀全不如朱元璋佔據優勢。

以上幾點,只是粗略介紹了一下二者成與敗的區別,不過朱元璋晚年不咋地,殺了很多功臣,又興起朝天女的陪葬,這一點倒是被後人所詬病。


蘭陵不算黑


同為農民起義,也都攻佔過南京,一個兵敗一個建朝開創新時代,洪秀全和朱元璋這兩個人有啥不同?

首先,從兩者的指導方針來看。太平天國運動的指導方針是拜上帝教義,以西方傳教文化嫁接到本土農民起義的土壤上,這在一開始容易吸收教眾起義,但時間一長沒有結合實際補充就容易出現問題。而朱元璋的指導方針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方針從戰略高度上定位了起義是長期的戰爭也提醒朱元璋稱王的時機遠沒有到來。

其次,從領導者的個人行事作風來看。定都天京以後,洪秀全的封建等級思想顯現,奢靡腐敗,為了防止大權旁落大封異性王,這導致了領導幹部的內部爭鬥,從而削弱了自身的戰力。而朱元璋廣招天下賢良,制定鐵律,訓練了一支鐵軍,在制定好的方針指導下緩步推進打勝了關鍵的幾個戰役奠定了大局。

最後,從兩者的起義地區來看,太平天國起於廣西桂平,地處偏僻,資源貧乏本就無後力。朱元璋起於安徽活躍於長三角地區,錢糧充足,更易起義。

所以朱元璋勝利了,洪秀全失敗了




愛鏟屎的貓


朱元璋與洪秀全兩人都領導了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且兩者共同點頗多。然而朱元璋取得了成功,洪秀全卻失敗了。究其原因,可以從起義的背景、民族政策、軍事謀略、選賢任能、個人素質五個方面來分析。

01起義背景

朱元璋滅元朝建明朝發生在十四世紀,當時中國仍處於封建時期。當朱元璋大舉義旗時,此時的元朝已日益腐朽,處於內憂外患的戰亂之中,這無疑有助於朱元璋趁機揭竿而起。反觀洪秀全領導的起義,十九世紀時期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洪秀全不但要面對處於落日餘暉中的清政府,還要考慮如何處理與外來列強的關係,所處環境更為複雜。當然,最終太平軍被清政府與列強聯合絞殺。

02民族政策

民族大義一直是古今中外重大起義或革命的號角,朱元璋也利用了這一點。在夷夏觀的影響下,中國自古便認為漢族擁有正統地位,其他少數民族即使建立政權,也是名不正言不順,漢人應當推翻他們,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政權也不例外。朱元璋樹立種族革命的旗幟,號召大量農民參戰,在建立政權後卻又能適時調整民族政策,用華夷同體的政策,籠絡各民族的人心。洪秀全同樣以種族革命起義,然而在其整個統治期間,太平天國政權一直秉持著狹隘的種族復仇主義,一味打擊所有滿人。這一舉措,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了政權的動盪。

“予恐中國久汙羶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明)宋濂《明實錄》

03軍事謀略

朱元璋領導的紅巾軍與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實力不相上下,然而,由於兩位領導者的軍事才能存在差異,起義結果也不同。在兩者都定都南京後,有一個繼續征戰的過程。朱元璋採取“剪除其枝葉,直搗老巢”的策略從而取得了北伐的勝利,繼而又確立了先徵西邊的陳友諒,再戰東邊的張士誠的正確謀略,最終使政權得以安穩。洪秀全在攻佔武昌及下游重鎮後,卻對其棄而不守,致使清軍得以駐紮江南、江北兩座大營,繼而將太平軍團團包圍。

04選賢任能

朱元璋非常重視人才,尤其是儒士。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劉伯溫、李善長、朱升等人得以重用,尤其是當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條建議,朱元璋虛心接納並執行,這一舉措對其起義的勝利與統一起到重要作用。儘管洪秀全身邊也不無人才,如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在這些人的協助下,洪秀全卻過早建立政權,並很快陷入與部下的爭權奪利中。對於像在太平天國開創科舉中高中鼎甲第一名的女狀元傅善祥,洪秀全並不委以重任,只讓她擔任楊秀清的秘書。不能善用賢能,這極不利於太平天國政權的久盛。

“太祖既下集慶,所至收攬豪雋,徵聘名賢,一時韜光溫德之士,蟠然就道。”(《明史》卷一二八)

05個人素質

不論是朱元璋還是洪秀全,兩人都曾利用宗教來起兵。不同的是,朱元璋很快脫離明教的束縛,開始實幹。在建立明朝後,更是勤勤懇懇,不敢有絲毫懈怠。洪秀全則以拜上帝教為外衣,卻直到政權面臨滅亡危機,他仍舊單純信奉上帝與天兵的庇佑,將天朝的安危寄託在虛無縹緲的聖父聖子身上。在定都南京後,洪秀全更是沉淪於個人的享受中,興建後宮,執行嚴厲的尊卑等級制度,儼然一位“土皇帝”。

“吾自有天下以來,未嘗暇逸,於諸事務惟恐毫髮失當,以負上天付託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寐。”(《明史》卷一一五)

結語

同樣是農民起義,結果卻截然不同。對於紅巾軍起義與太平軍起義的評價,我們應該從歷史的角度辯證看待。既不能太過苛刻古人,又在認同時代侷限性的同時,應肯定推動朝代更迭的農民起義的進步意義。


亦喃文史


朱元璋和洪秀全最大的區別,一個用祥瑞矇蔽天下,一個用祥瑞自欺欺人,這也是一個可以拿下天下,一個被天下拿下的主要原因。

在起初,朱元璋與洪秀全有個共同點,就是都均利用宗教,朱元璋藉此證明自己是“真命天子”,必拿下天下,使得周圍的臣民百姓都支持自己。但重點的是,朱元璋只將此作為手段,以此欺人,並不欺己,天天“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兢兢業業,殫精竭慮戰群雄”地打天下,直至成功。

但洪秀全就不同了,他創立拜上帝教,自己作為真神一一皇上帝。起初,這個方法是有效的,煽動了廣大百姓信仰和跟隨,但到了後來,即他拿下南京後,他越來越迷信自己就是教神合一的領袖,自欺欺人認為“朕即上天堂,向天父領到天兵,保固天京”,甚至在戰略上導致重大失誤,拒絕了“讓城別走”的唯一生機,坐守待斃,這等於是自掘墳墓,最終慘敗。



孤本集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只能大略回答一下。

太平天國不如朱元璋是多因素導致的,主要分內因和外因。

內因

1.洪秀全水平不行,而朱元璋很行。

從起義開始到南京,洪秀全除了裝神弄鬼有過什麼戰略貢獻麼?主要還是靠楊秀清。到了南京之後變本加厲,洪秀全每天玩女人不理政務,能行才怪。而朱元璋就不同了,雖然都是農民出身,但是二者水平猶如螢火之比皓月,天差地別。

2.太平天國內鬥分裂,朱元璋政權沒有。

天京事變極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勢力,最能打的石達開還帶兵出走。原本實力就不如清朝,還分裂,這怎麼打。朱元璋就不一樣,同志們緊密地團結在朱元璋同志身邊,聽其指揮,能打勝仗。

3.太平天國沒有合適的戰略,或者說壓根沒有,而朱元璋有。

太平天國從頭到尾似乎都沒有一個全局規劃,時而派出一支孤軍北伐,時而打上海,時而打武漢,沒有規劃似的胡來。朱元璋相反,先是低調發展江南掃平群雄,然後旋其兩翼拿下河南和山東,最後大都,戰略極其合理。ps 我覺得常遇春的直取大都的規劃也是可行的,不過沒必要冒險。

外因

1.元朝分裂,清朝團結。

元朝當時幾支主要武裝力量如王保保李思齊聽調不聽宣,自己人之間狗腦子都打出來了,導致明君北伐過程中除了山西打王保保算是硬仗以外其他基本都是望風披靡。而清朝那時雖然腐朽,但是還基本聽從指揮。

2.太平天國遭遇士紳階級的抵抗,朱元璋沒有。

由於太平天國一神教的特性,導致其不拜祖宗甚至燒燬孔教書籍,結果導致士紳階級極大對抗,曾國藩啥的就是此類。而朱元璋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受到士紳階級歡迎的,那就不同了。

3.太平天國遭遇國外勢力鎮壓,老朱沒有。

由於種種原因太平天國沒能和洋人結盟,而清朝得到了洋人的很大幫助,例如華爾的洋槍隊,還有糧食。老朱當年就沒有這種複雜情況。

水平有限,歡迎批評。


高高在下喲


朱元璋當了皇帝,一統天下了,還能不忘初心,能體查底層民間疾苦。

洪秀全佔據不到半壁江山,就開始腐化。

兩者高下立判 。

朱元璋能夠成功取決於他個人的能力以及部下的才華和當時的大局環境,而洪秀全所發動的太平天國失敗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領導者的能力和思想的不足。

朱元璋能夠從社會底層到最後成為統一天下的皇帝,他的個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成功的最大的原因還是對於賢人能士的統領以及局勢的精準把握。在朱元璋的勢力剛剛起頭的時候,他便已經依靠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籠絡了許多的有才華的人並且讓這些人都對他忠心耿耿。而且對於當前的局勢,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能夠做出精準的判斷。所以說他發動的起義雖然略有波瀾,但到最後還是成功了。

而洪秀全發動的太平天國起義剛開始是大獲全勝的,他也如願的佔領了當時的南京城。但是之後由於洪秀全思想的腐敗以及耽於享樂的做法讓太平天國最終走向了滅亡。首先,馮秀全的太平天國主要就是想要推翻當時清朝的封建統治,但是洪秀全本人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封建的階段,從他取得一點成功之後便決定自己自立為王就可以看出他的內心中仍然是充滿著腐朽思想的。

最重要的是洪秀全在攻破了南京之後過起了奢靡的生活,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初衷。在他得到南京之後,便認為可以後顧無憂而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太平天國。當時的洪秀全完全被面前的蠅頭小利所誘惑,不僅僅花費大價錢建立宮殿,還過起了古代皇帝那樣奢華的生活。所以說由於他的思想錯誤以及短淺的目光,導致太平天國最後走向覆滅。

朱元璋和洪秀全同樣是農民起義但是卻得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其實我們從中就可以看到優秀的領導者至關重要的。


兩湖風輕雲淡


元朝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使政局不穩,皇帝大多不理國政,貪圖享受,腐化至極,經臣勾心鬥角,欺上瞞下,朝廷橫徵暴斂,經濟越來越衰,激起廣大人民的反抗。各地農民起義,指向元朝。元朝在歷史潮流面前衰亡。朱元璋反元是大勢,有實力基礎。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人物,他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在抗元戰爭中表現無遺,而洪秀全在這一方面相差不是一星半點;再有,朱元璋目光長遠,不為眼前的榮華富貴以及政治特權所迷惑,最直接的證明便是“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戰略的堅持延續。所以朱元璋能夠成功。

而洪秀全正好相反,在太平軍攻佔永安以後,洪秀全開始大肆封王,攻佔南京之後,更是耽於享樂,毫無進取之心,如此人物,怎能成就大業,而且洪秀全集團內部利益紛爭,諸王之間相互猜疑,也極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

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本質上就是為了抵制清朝腐敗的統治者。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生活很是艱苦,因此才有大批的百姓來支持洪秀全的起義。

但洪秀全一開始就埋下了禍源,東王佔有絕對的軍政大權,野心不斷地擴大。領導者彼此明爭暗鬥,彼此的不信任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天朝田畝制度》的共產化,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原則,只是適用於下層的民眾,對於上層的領導人,每天用幾個人的錢,吃幾個人吃的東西,穿幾個人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也是比普通百姓要好的,體制的不均勻導致了太平天國的失敗;統治者驕奢淫逸,脫離民眾,為了擴建天王府,拆毀了大量的民房、商戶,因此動用了成千上萬的勞工。此外,天王還不斷地選取民間的秀女入宮。這一系列的情況表明,太平天國的領袖們 在生活上是極其腐化的。最後太平天國死於內外勢力的聯合絞殺,太平天國成為了歷史。


笑話精選


朱元璋起義成功取決於他的個人能力以及賢能的下屬共同努力。朱元璋能夠從社會底層成為統一天下的皇帝,在朱元璋的勢力剛剛起頭的時候,便依靠三寸不爛之舌和人格魅力籠絡了一大批對他忠心耿耿和有著共同理想的人。洪秀全起義失敗主要是起義前期成功後領導者的思想發生轉變,貪圖享樂,置農民死活不顧,起義的初衷發生了改變,後期封王太多,內部混亂,最終起義失敗。領導沒有一定的魄力和見識,想成功,太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