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曾國藩有感 —— 磨快自己的刀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白話)惟讀書學習可以改變人。

夜讀曾國藩有感 ——   磨快自己的刀


曾國藩在京城時,大多數時間在翰林院和詹事府任職,這兩個衙門是積累才學、培養名望的地方,曾國藩知道自己沒有根基,沒有依靠,因此苦練內功,“每天以讀書為業。”

他給自己規定的每月課程十二條,今天讀起來也是很有收穫的。

一是恭敬;二是靜坐;三是早起;四是讀書時不二心;五是讀史書;六是說話謹慎;七是養浩然之氣;八是保持身體健康;九是知道每天失去了什麼;十是每月別忘了自己能做些什麼;十一是練字;十二是夜裡不出門。

夜讀曾國藩有感 ——   磨快自己的刀


1840年,他在翰林院供職,僅是七品官。七年後,他升至從二品的內閣學士,從此他步步高昇,一帆風順。清代末年,仕途升遷很難。而出身寒門的曾國藩卻十年七遷,連躍十級,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連他自己都感到十分的意外。


曾國藩升遷如此之快,究極原因不外有二:

第一,是他自己養之有素。他在翰林院期間向來勤奮苦學,用功不懈、歷次考試成績都很突出,也就是說確實掌握了真才實學。換今天的話來說,他勉強進了一本的大門,但沒有玩王者榮耀,沒有去“吃雞”,更沒有花前月下,整天滿腦子想著約炮!也沒有因家境貧寒,而自卑,或找個富二代或官二代作靠山等。他繼續努力,鑽研學問,用成績來說話。


第二,上大學期間(在京城裡),他把握住了有利的時機,廣泛交際。京城不僅是政治、經濟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京城裡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魚龍混雜;連皇帝都要給三分薄面的也大有人在。在京城的13年京宦生活,他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是酒肉朋友。他與這些朋友,相互切磋,不僅在學業上有所長進,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成為日後曾國藩事業上的幫手。

曾國藩在京城發跡,他的師友穆彰阿功不可沒。

夜讀曾國藩有感 ——   磨快自己的刀


穆彰阿,滿洲鑲藍旗人。道光皇帝非常信任的大臣,史書記載道光帝和其“有水乳之合”。足見其在道光皇帝面前的地位。

在清朝一位漢人能得到一位滿人的青睞,如果沒有平時的努力與素養,怎麼能有穆彰阿的賞識?即使有穆彰阿的賞識,沒有曾國藩自己的主動策應,又怎能讓穆彰阿一再舉薦,十年之內官級連躍十級?當然沒有穆彰阿的知遇之恩及援引之功,無論他多勤奮上進,聰明能幹,要在十年之內連躍十級,那也是嘴上抹石灰——白說。正如所云:機會屬於那些學有所成,有所準備的人。

夜讀曾國藩有感 ——   磨快自己的刀


文末讓我用曾國藩的一段話收尾吧:

“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擰得通也。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恆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工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一過當之語,自誇之詞,此皆圓融能達工夫。至於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常不能免,亦皆隨時強制而克去之。”

順境時,低調行事;逆境時,不怨天尤人,磨快自己的刀,當機會來臨時,抓住機會,實現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