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為何不聽恩師諸葛亮的話,而選擇在山上紮營呢?那樣做,有什麼道理?

魁哥說歷史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兵六萬,其中趙雲帶兵一萬在箕谷冒充主力對峙曹真大軍,諸葛亮領蜀軍五萬主力出祁山佔隴右,張郃帶五萬魏軍主力直撲街亭,諸葛亮全軍不到五萬人還分散四處,身邊能聚攏的兵只有三萬不到,這仗沒打就輸了。

馬謖領兵二萬五千去守街亭,魏延高翔們帶一萬兵在列柳城,諸葛亮身邊只剩關興張苞三千近衛軍,這仗怎麼打贏張郃五萬魏軍主力?

所以馬謖就是背鍋俠而已,街亭小城無險可守,蜀軍人數不到魏軍一半,魏軍還是騎兵機動性強,上山是死裡求生唯一選擇。


下一秒天使911


其實馬謖不聽諸葛亮的話,是因為他根據街亭地形地勢的實際情況出發的,只不過他飽讀兵書,卻不能活學活用,還忽略了對手。但馬謖這麼做,主要是他有以下三點依據:


其一,街亭的地形比較平坦寬闊,馬謖認為,如果按照諸葛亮的佈置,在五道總口下寨,沒有險要依託之地,難以抵抗司馬懿大軍,更別說守住街亭了,所以他沒有按諸葛亮的先前佈置,在道口安營紮寨。


其二, 馬謖是個懂兵法的,他發現街亭道口旁邊有一座孤山,易守難攻,兵法雲:“憑高視下,可勢如破竹”。只要把兵馬駐紮在山上,便可以在山上居高臨下,擊敗司馬懿的攻山大軍。理論上確實如此,只要司馬懿大軍攻山,馬謖大軍就佔據優勢,就算不能擊敗,也可以讓敵軍損失慘重。

其三,孤山上沒有水源,馬謖認為,如果士兵沒水喝,肯定會跟敵軍拼命,拼死往山下衝,這樣一來,置之死地而後生,定能擊敗司馬懿大軍。



其實馬謖的這三點根據確實是好的,確實符合兵法之道。可他忽略了他的對手是司馬懿,也是個精通兵法韜略的人。

司馬懿到街亭,就清楚了馬謖的意圖就是要引他來攻山,司馬懿何等人,就反其道而行之,來個圍而不攻,切斷水源,使得馬謖軍不戰自亂,致使大敗,丟了街亭要塞。


南影小生


要知道馬謖並不是一個軍事白痴,不然諸葛亮也不會把他當作心腹更不可能把防守街亭這樣的重要任務交給他了,馬謖在早期對南蠻作戰時就已經展露了自己能力,他建議諸葛亮對付南蠻要以“心戰為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街亭之戰中,馬謖屯兵孤山其實也有他的目的,但是這些目的卻都不符合當時街亭戰場上的實際情況。
第一個目的就是居高臨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街亭之戰中,魏軍騎步五萬人,而蜀軍主力正在攻打祁山,馬謖的兵力嚴重不足,因此他才會想據山而守,如果魏軍膽敢進攻,蜀軍居高而下,以逸待勞還可以打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但是馬謖卻錯估了一個重要的事情,當時的諸葛亮根本不需要馬謖打什麼反擊戰只要馬謖能夠拖住魏軍主力就行了。當時的蜀國正在猛攻戰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將高剛已經有投降之意了,諸葛亮只需要馬謖夠撐到蜀軍主力回援,而馬謖卻想用街亭之戰作為自己軍事上的一個亮點,打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最終卻自食苦果。
第二個目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士兵退無可退自然會爆發出高昂的士氣和驚人的戰鬥力,馬謖自然也有這樣的想法: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但是馬謖卻又沒有考慮到,項羽、韓信都是沒有辦法而為之,而他則是自斷後路主動把水源放棄。要知道街亭又名街泉亭,是有泉水的,本來蜀軍依靠泉水完全不必為水發愁,如果當道紮營的話蜀軍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張郃為了救祁山不得不進攻。而馬謖主動放棄水源,據守孤山,就相當於把主動權拱手讓人了,張郃把水源一斷,就變成馬謖不得不進攻了,為了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把戰略主動權拱手讓人只能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馬謖據山而守的目的,其實在兵書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他卻只知道照搬兵書而不考慮戰場的實際狀況,如果他能夠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再加上王平的輔佐,那麼守住街亭應該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如果能夠守住街亭,穩固隴右,那之後的作戰就有了更大的贏面,克復中原也不是沒有希望。但街亭的失守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魏國也把防禦重心從東吳轉移到了蜀漢,蜀漢失去了北伐曹魏最好機會,馬謖即使是死也彌補不了他的罪過,背上千古罵名也是活該。

5天8小時


馬謖的部署實際上也不能算錯,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已,他自己不是打硬仗的料,如果把他換成趙雲,那麼他的這種部署也可以算是經典。

關於街亭之戰我們要考慮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街亭的地形問題,當時的街亭是一條谷口,平均寬度在1裡~3裡左右,整個戰場大約可以容納1萬人左右廝殺,也就是每方各派5000人,這也是諸葛亮派給馬謖的兵力數量。魏軍雖然有10萬,卻也只能派5000人入谷參戰。這使得蜀軍守軍雖然不多,但是魏軍卻也佔不到兵力的便宜。

第二個問題,蜀軍的戰鬥力強。當時的蜀軍由於採取了僱傭軍制度(徵南蠻),這使得蜀軍的同期戰鬥力強於魏吳兩軍。如果魏軍無法在兵力上面取得優勢,那麼蜀軍實際上反而是佔便宜的一方。

根據馬謖的作戰規劃,他是打算將魏軍先放入山谷,然後依仗山谷高地居高臨下衝鋒,把這入谷的5000魏軍團滅掉,然後再據險而守,這樣可以振作己方士氣,也可以打擊對方士氣,如果這個作戰策略由趙雲來實施的話,可能張郃方面就要凶多吉少了。但是由馬謖自己執行,他自己從來就沒有打過這種硬仗,等魏軍大量進入山谷的時候他卻膽怯不敢上陣了,眼睜睜看著魏軍通過山谷並將其包圍在山上。


優己


在《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中,這樣記載馬謖:

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其中,第一段文字可能就已經道破了馬謖為何違亮節度,舍水上山了。

馬謖,字幼常,是襄陽“馬氏五常”之一,其兄弟五人各個才氣過人,而馬謖更是聰慧過人。馬謖這個人十分喜歡議論軍事,在人才短板的蜀國,是十分受到諸葛亮欣賞的,諸葛亮十分器重他,常常把他帶在身邊,共同評議軍政,未嘗沒有把馬謖當做接班人來培養。但先主劉備卻看不上馬謖,臨終前,他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一意孤行,沒有聽從眾將的勸阻,執意派遣馬謖駐守街亭。諸葛亮忽略了一個事實,馬謖可能確實極為聰明,但他一次實戰經驗都沒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紙上談兵。

而此時到達街亭的馬謖,心中一定有一股大展拳腳,一戰成名的豪氣。他勘察了街亭地形後,決定舍水上山,依山據守,捨棄守城等戰術。也許馬謖有著自己的想法,但這在常年征戰的將領眼中,則是極為反常的做法。

《三國志.王平傳》有關於街亭之戰的記載:

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幹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三國志.張郃傳》也同樣記載到:

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

馬謖一系列反常的舉動,其實正是反映出其心態:“急於立功,證明自己。”因此,才會不走尋常路。但他忽略了,打仗不是做試卷,試卷寫錯了可以擦拭重來,打仗可沒有這樣的機會。

果然,當老將張郃抵達街亭後,沒有絲毫猶豫,斷了山上的水源,大破馬謖。直接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

時候,諸葛亮瞭解街亭佈局後,也曾對馬謖有這樣的評價:

《三國志.諸葛亮傳》: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

“違亮節度”是次要的,畢竟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舉動失宜”才是主要原因。為什麼舉動失宜,就是急於立功,想大展拳腳,奈何卻只是紙上談兵罷了。

至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是為了馬謖揮淚,還是為了沒聽先主的告誡而揮淚,就不得而知了。


始終先生


馬謖,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要搞明白題主的問題,就要清楚一下以下問題

第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真正目的

請看上圖,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趙雲、鄧芝軍作為疑兵,由斜谷道北攻,迷惑魏國,自己親率大軍向岐山發起進攻,迅速佔領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也就是說,此時魏國已經跟自己的涼州切斷了聯繫,只要給諸葛亮足夠的時間,涼州從此將屬於蜀國

此時的蜀國,僅僅擁有益州一州之地,想要統一天下,物資方面就供應不上,涼州雖然地方不大,卻盛產好馬,對蜀國來說正是燃眉之急

第二,街亭的重要性

街亭這個地方,不僅僅是這三郡的連接點,更是類似於涼州門戶的關鍵所在,失去它,蜀軍如果不退回岐山,將是腹背受敵

諸葛亮殫精竭慮的部署了6年,才使得蜀國再一次有了角逐天下的實力(夷陵之戰,蜀國傾盡全國之力攻吳,基本全軍覆沒),卻因為馬謖而前功盡棄,“揮淚”中多少帶著點怨恨

第三,馬謖在山上紮營的真實目的

街亭的重要性,整個蜀國高層都知道,以馬謖“才器過人”的名聲,自然更是瞭解深刻

諸葛亮安排的任務是據守城邑,保證街亭不失,但馬謖想要的是一舉殲滅魏軍,將此次北伐的戰果擴大到幷州,這樣的話,蜀國不僅安穩的消化涼州(幷州可作為戰略緩衝地),更可以隨時進攻魏國

所以他選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駐紮於南山,企圖利用地勢,一舉剿滅魏軍,可惜他遇到了張郃,一眼看出馬謖的目的,不與其正面衝突,而是切斷水源,讓蜀軍自亂陣腳

總結一下:從馬謖獻計“平南之策”及“反間計”(七擒孟獲、挑撥司馬懿與曹睿關係)就可看出,馬謖善“軍計”是無可厚非的,可惜,計策是好計策,自己卻不是很好地實踐者,硬要把“軍計”理解為“軍事”,跑偏了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挺對,就關注轉發一下唄!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不對,就留言討論一下唄!


飛哥講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簡單!

馬謖確有其才,雖不曾展露但能得諸葛孔明賞識,絕非泛泛之輩!白帝城劉玄德曾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這句話也側面論證了馬謖確有實才,不過理論大於實踐而已!不能單獨獨當一面!

那麼諸葛亮是不是真的不知道這一點呢?非也孔明也深知這一點,所以讓大將王平協助!可惜馬謖深的孔明賞識,王平也忤逆不了他!

街亭之失不過馬謖自負而已,他深通兵法圍山斷源之法也知道!為何還要屯兵山上呢?因為他想贏,他太渴望展露自己了,想要一戰成名!他知道如果此時大敗司馬懿主力,那麼北伐指日可待,如他所言從上而下勢如破竹,可是他沒想到司馬懿虛兵一路攻哪我忘了,而所有主力皆來奪取街亭,面對數十倍於己的兵力想贏太難了,更沒想到大將張郃也在,足足抵住了王平三次救援!也有一大因素他只准備了當道紮營的資源,沒有準備山上攻伐的資源,如果滾石,衝車,火球準備充分破司馬懿不難!而且諸葛亮也沒想到司馬懿另一路是虛兵,沒想到司馬懿敢主力孤軍冒進斷他後路,就算是馬謖當道紮營,憑那點人馬也絕擋不住司馬懿主力!想憑區區一萬多人馬擋五十萬大軍,根本不可能!諸葛亮也只是防範司馬懿偷襲街亭!唉!其實馬謖死的是真冤!沒辦法不斬馬謖,孔明難辭其咎!這也是諸葛亮不敢小瞧司馬懿的來源!也是為什麼不聽魏延奇襲子午谷的原由!司馬懿之才絕非浪得虛名!


意念領跑者


最近我研究了這個問題,我來說一說我的看法吧

其一:劉備去世前託孤諸葛亮時就曾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我覺得劉備並無統兵之能,卻有識人之能,劉備早就看透馬謖此人,可是諸葛亮並沒有聽劉備之言

其二: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也是考慮再三,因為蜀中大將均被派出,而街亭又是要道,因此派馬謖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劉備夷陵之敗,損失了太多的人才

其三:也是最主要的。馬謖自幼飽讀兵書,理論多過於實踐,認為街亭道口守一月不難,便狂妄自大,在山上紮營,卻沒有打仗的經驗,沒有水源,沒有糧食,街亭之敗便成必然



小輝聊三國


一直想替馬謖鳴不平,讀懂馬謖,就知道他為何不聽恩師的諸葛亮的話了!

馬謖,字幼常,是馬良的弟弟,襄陽宜城人,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之能在於軍事,剛好是諸葛亮所缺失的,其軍事才能,個人覺得應在法正、龐統、諸葛亮、姜維之後!(圖片來源於高希希執導的新《三國》中鄭仕明飾演的馬謖)

關於街亭之戰,首先,我們分析下大背景,226年,魏文帝曹丕駕崩,太子曹叡即位,任命夏侯楙駐守長安,關中空虛。227年,孟達多次通信諸葛亮,秘密答應歸蜀叛魏。228年正月,司馬懿迅速兵分八路攻城,僅十六天,便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此時,司馬懿還在善後新城之亂,諸葛亮於228年春開始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背叛魏而響應諸葛亮,關中震動!

諸葛亮為第一次北伐做了充分準備,利用曹睿新上位,根基不穩,孟達又叛亂牽制魏國內部大軍,特別是司馬懿等實力對手!防禦諸葛亮北伐的是大將軍曹真,也是有勇有謀的名將!(圖片來源於網絡—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地圖/取陳倉是諸葛第二次北伐路線)

諸葛亮北伐部署:

東線: 趙雲、鄧芝率1萬人,據箕谷,出斜谷道攻取郿縣,作為疑兵,吸引魏軍主力。諸葛亮對外宣稱出斜谷取長安,此時趙雲作為主帥,主要牽制曹真的主力!

中線: 馬謖、王平、黃襲等做為先鋒說是2.5萬人,估計也就1萬多人,扼守街亭,阻止魏軍的馳援。蜀軍其實多為步兵和弓兵,諸葛連弩會增強弓兵屬性,而王平是蜀軍山地特種兵—無當飛軍的統帥,估計有1000—2000人,主要防守和對付騎兵。

西線: 諸葛亮率主力部隊,帶魏延、吳懿、高翔等大將,出陽平關直插天水,攻城略地,收復諸縣,安定百姓!此時,魏延、吳懿率軍急攻隴西,如果儘快拿下,則即使魏援軍趕到,已是無用!(圖片來源於高希希執導的新《三國》中譚建昌飾演的張郃形象)

曹睿魏軍防禦部署:

曹睿親自坐鎮長安,守護魏軍大本營。

曹真率魏軍主力駐紮郿縣,抵禦趙雲,以防關中被偷襲,同時防禦從西線向東推進的蜀軍,確保長安的安全!

隴右各城—冀城、上鄭、西縣等地有數千人,由天水太守馬遵負責防禦死守。長安等關中地區近1萬人由雍州刺史郭淮統領。

增援部隊—精騎5萬人由右將軍張郃統領,從東經街亭去支援隴西,並救援被包圍攻擊的各郡縣。

諸葛亮生平謹慎,派趙雲牽制曹真主力,而自己選擇可鋪展開大兵團的祁山,然後逐步收復各郡縣,同時派主將魏延、吳懿,當時蜀漢的大將急攻隴西,扼守魏援軍,達到奪取涼州的目的,此時,發現張郃的騎兵來的如此之快,只能派馬謖、王平快速推進到街亭,拖延魏軍進程,實現戰略目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現在街亭的地理環境)

馬謖帶著這一萬左右的人馬以急行軍的速度趕到街亭,先於魏軍趕到。之前也做過分析,蜀軍多為步兵和弓兵,極善山地戰,從劉備入蜀後,幾次大戰後,戰略轉為防禦,加上本身蜀地缺馬,自然騎兵數量比較少,且耗費財力也多,大規模作戰還是以步兵為主。所以馬謖肯定了觀察了街亭地形。街亭民要塞已經年久失修殘破不全,如果加以修復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且依然難以抵擋。以一萬多的步兵對陣名將張頜的五萬精騎,簡直是會被順秒,即使防禦設施很好,鹿角很多,也還是在短期難以抵擋,殊不知張郃常年跟隨夏侯淵,善千里奔襲,拔鹿角,猛突擊,無往而不勝。當然,諸葛亮是考慮到街亭被魏以重鎮來建設的情況,防禦體系完善,馬謖還能撐個十幾日,可惜,天算人算都未曾算準。當時,街亭在山谷中,兩側的有山,頂部平緩,向下三面皆陡峭。馬謖肯定分析了利弊,才捨棄水源上山。

馬謖也考慮到張郃是急行軍,且必須迅速通過街亭,救援隴西,必然會急切應戰,而蜀軍據高臨下,善使弓箭,且有山地王牌軍—無當飛軍,定能拖住張郃的閃電戰,而陷入焦灼狀態,也能順利完成任務!其實,馬謖從放棄水源,已經做好了拼死一戰的準備,即使不能困住張郃,也要拿這一萬多蜀軍與魏軍拼個你死我活,援軍通過街亭的越少,對於諸葛亮的計劃就越有利。

而此時卻發生了意外,王平不同意,認為上山不利,他“連規諫謖”,但“謖不能用”,這都是出自王平的說辭,王平是誰?魏軍降將,隨曹操爭奪漢中時,投降劉備的。第一次北伐,剛好是證明實力的時候。所以,王平必然會遵循諸葛亮的命令,能勝封官加爵,即使失敗了,也是按照領導的意思失敗,至少不會追究。而馬謖不一樣,馬良與諸葛亮同為荊州系,且關係要好,馬良去世後,諸葛亮待馬謖如父子,可見其情深!此時的馬謖,不為功名,只為諸葛亮開闢前線,拼死拖垮張郃,哪怕不惜犧牲其性命!

然而,軍中大忌,將帥不合,且馬謖是被諸葛亮倉促間臨時安排的主帥,在軍中缺乏足夠威望。而王平選擇當道紮營時,士卒肯定是會跟隨王平而對馬謖命令有所懷疑的,此時戰鬥力已經大打折扣。名將張郃作戰經驗十分豐富,看到蜀軍不佔要塞,反而上山, 立即下令不急於攻山,而是斷了山上取水的通路。 本身士卒不滿馬謖,此時水道被截,眾人對馬謖肯定充滿了指責和埋怨,而肯定更願意聽從王平調度,馬謖再有心,發動居高臨下攻擊,也失去了鋒芒。(圖片來源於高希希執導的新《三國》中鄭仕明飾演的馬謖)

主帥是馬謖,且馬謖跟隨諸葛亮多年,地形地貌、戰爭要素是否具備, 排兵佈陣都會精於研究。選擇上山,放棄水源,一是做了犧牲的準備,二是咬住張郃,即使張郃大軍拼命通過街亭而不管馬謖軍,馬謖軍也會抄起後路,死死咬住不放,三是如果失敗,可能影響第一次北伐。蜀漢派系很多,本身抵制北伐的益州系加託孤大臣李嚴就反對,作為荊州系首腦的諸葛亮肯定會失去權利,而馬謖願意自我犧牲,擔起罪責,替荊州系,替諸葛亮受過!

其實,第一次北伐結果,誰收穫最大?王平啊!王平因為表現突出,被諸葛亮拜為參軍,統領無當飛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而成功拖住魏軍主力的趙雲呢?趙雲不受嘉獎,被貶為鎮軍將軍。馬謖的參軍也被王平拿去了,後來王平一直活躍於蜀漢後期!

歷史都是人寫出來的,如果按照兵書來做,失敗了,就說是照搬書本, 紙上談兵;如果不按照兵書來做,失敗了,就是固執己見,不懂變通!如果是成功了,怎麼都好說!馬謖,一個了不得的軍事天才,雖然失敗,依舊英雄!(圖片來源於高希希執導的新《三國》中陸毅飾演的諸葛亮)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就是獲得涼州地區的馬源、財源和兵源,以備對魏國和吳國的持久戰,其次利用馬超、姜維等在西涼的影響,讓西涼的資源為期所用。所以委派大將魏延攻打隴西,就是想快速穩定時局,人選自然首先魏延、吳懿,作為疑兵,只有名將趙雲合適,有威名且心細穩重!馬謖只是臨時被委派,也或者說馬謖已知丞相之心,甘願立軍令狀,其實,連諸葛亮內心都知道,此戰雖然各個條件滿足,也還是沒有把握能達到目的,但先主遺願不敢忘啊!馬謖,也算是英雄了!(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