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撫琴,不慕浮華

焚香撫琴,不慕浮華


琴者,以香為媒,智在身近,心遠。


爐香乍爇,法界蒙燻。燃一柱清香,撫一曲琴,聞自性心香,棄貪嗔痴慢疑,謂之香道

焚香撫琴,不慕浮華

焚香,自古就作為高雅與修為的象徵,出現在琴人的修行生活中。


焚香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傳說香能夠避瘟驅邪,在宮室、朝廷上都會焚香。到了漢代,出現了焚香爐,為了驅逐蚊蟲,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古人便將一些帶有特殊氣味的植物放入焚香爐中煙熏火燎,這也就是最初的焚香。

焚香撫琴,不慕浮華

宋人 西園雅集圖 局部


一方一淨土,一香一菩提。


焚香和撫琴一樣,被認為是最親近心靈的方式


現代生活,修養身性、摒除浮躁,為自己留一片禪定之心,尤為可貴

焚香撫琴,不慕浮華


在很多中國的歷史劇中能尋到一爐清香。在古代,香爐常常和書畫、宗教、藝術、雅集活動聯繫在一起,如今,香爐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生活現象,甚至成為一種文化時尚,已經遠遠突破了其作為一件器物、銅製品、工藝品的意義,更多是承載了一種寄情於物的情懷。

焚香撫琴,不慕浮華


“日照香爐生紫煙”


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千古流傳,作品描寫廬山香爐峰上,初日映照,紫煙氤氳,瀑布高掛,飛流奔騰,展示了盛唐氣象和時人對香爐的偏愛之情。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裡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家國動亂中倉皇南渡,相依為伴的丈夫趙明誠又撒手人寰,流寓江南的李清照清晨初醒,枕邊人已不再,焚香早已燃盡,香爐也彷彿感染了悲涼的情緒,像水一樣寒透心底。


在李清照現存的詞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現了香爐、焚香相關的意象。為何李清照對香爐會如此情有獨鍾呢?這要從香爐的用途說起了。

焚香撫琴,不慕浮華

追求美好的氣味是人類的天性,嗅覺環境的好壞不只是關係到生活的品質,也是在各種正式而莊重的環境中,體現了一個人的恭敬有禮。因此在沒有香水的古代,焚香料就變得非常重要了。百官入朝覲見天子或拜訪尊長時,要把衣服燻得香香的,這樣才算不失體統。讀書的時候,焚燒一點香草,一來能去除屋中腐氣臭氣,二來也可以振奮一下精神,提高看書效率。


專門為焚香而設計的香爐就這樣出現了,不知最早起於何時,也許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青銅鼎。鼎用於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爐裡裝的則是香料,都表達了對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焚香撫琴,不慕浮華

香爐真正的成型和發展,與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自東漢傳入中國後,佛教融入了本土文化之中,成為華夏文化主流的一部分,被百姓和士族文人廣泛地接受了。


在每日舉行的敬佛禮佛的過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儀式,使得焚香的習慣更廣泛地進入到大眾生活之中。

焚香撫琴,不慕浮華

到了宋代,焚香已經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當時生活中的“四藝”,成為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程式。


明代中晚期,兩宋名窯至明初宣窯製作的各式香爐已成為珍貴的文玩,不用作日常焚香。


《焚香七要》“香爐”條:“官哥定窯,豈可用之?平日,爐以宣銅、潘銅、彝爐、乳爐,如茶杯式大者,終日可用。”

焚香撫琴,不慕浮華

明清時期的章回小說中,對清幽雅緻的環境營造,常這樣描寫:“宣銅爐內焚著香,案上擺著幾部古書,壁上掛著一床錦囊古琴,兼之玉簫、象管,甚是幽雅潔淨。”

焚香撫琴,不慕浮華

在人們的生活習慣上認為香爐最大的功能,便是一件敬佛或是祭祖的禮器。其實香爐也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置於廳堂或擺於書房案頭,讀書時點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


靈性的香爐賦予人們更多的生命靈性,它穿越時光隧道,追逐並領略博大深遠的歷史文化。

焚香撫琴,不慕浮華


焚香之雅,能夠緩解壓力,慰藉疲憊的心靈,看著香菸起,能夠帶給人們一種與眾不同的意境。


這也是古代文人喜歡用香爐焚香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如此,才有了香爐成為了案頭雅器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