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青瓷各有什麼優缺點?

善惡有報a


建盞為含鐵量達到10%-12%的紅壤土為坯,同時用赤鐵礦作為釉料高溫燒製而成(1300度-1400度),具體表現在釉色豐富多彩,以深色系為主。建盞的釉色表現形式為獨特性,世界上沒有一塊相同斑紋釉色的建盞!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說的就是建盞!











朝三暮四2014


收藏界有一句行話——高手永遠在民間。非常高興在今日頭條看到有關建盞的問題。因為工作的原因,建盞是我的專業。師承建盞業界多位名師,高徒算不上。但是我日常做的是行業培訓的工作,課程設置上,第一二三課都是講建盞的。也因此受邀各地講課和接受各媒體採訪。自稱【最年輕的建盞小百科】。

建盞,全稱——建窯系黑釉茶盞,簡稱建盞。起源於唐末宋初,盛世兩宋。源產地古建安,即今日福建建陽,因當地泥砂的特質,其原材料都須選用當地天然泥土與礦釉,燒製出的建盞才能達到鐵胎厚釉(國家地理保護標誌依據)。建盞屬單色釉瓷。胎釉在1300度左右高溫環境下會產生離析,生成“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斑紋。堪稱土與火的藝術。

附合正宗建盞的三要素分別為:1.一次性燒製;2.釉面形成結晶體;3,鐵胎原礦

建盞在燒製過程中,釉面會隨溫度升高而產生離析,使得建盞釉面會自然流動,所以,建盞只能露胎底並採用正燒的方式。

建盞從整體上講,工匠能夠賦予其的只是造型和有差異化的燒製曲線,而建盞的斑紋形成皆為天意。故有三分人為,七分靠天定之說。也就是匠人經常面臨的——一窯生,一窯死,一窯生不如死。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支建盞。每一個都是世間僅有,獨一無二。

我常常說,術業有專攻。世界陶瓷,我只懂建盞。故對青瓷不妄加評論。僅就相同與不同來淺說一下

建盞與青瓷,都屬於單色釉瓷器,但是建盞是黑瓷,青瓷屬青白瓷。

從原料上講,二者都是高嶺土加原礦釉。但青瓷所用高嶺土和原礦符合條件就可以。建盞的原材料離開區域性,便會失去地域產品特徵,故此,建盞只能用當地產原材料。

釉面上來講,建盞的斑紋生成是液相離析的結果,自然生成,釉面有結晶,所以正燒,見胎底。而青瓷是高溫瓷性轉化反應,釉下無結晶,故無胎底,滿釉,可疊燒。

有關更多建盞知識,歡迎喜好者多多交流。











大觀點茶館葉盞萌


現在說到單色瓷器,很多人的反應都是青瓷和白瓷,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瓷器,深沉而含蓄,那就是釉瓷。

在青花瓷、白瓷、彩瓷作為主流收藏器的今天,誰能想到在宋代,黑釉建盞風靡整個宋朝,不僅普通老百姓在用,皇帝士大夫們也非常追捧。傳到東瀛之後,更是被日本人尊稱為“無上神品”,即便現在,曜變盞還是日本官方欽定的國寶瓷器。

那建盞這一隻小小的黑碗到底有何魔力,為何能成為釉瓷的代名詞?建盞與青瓷、白色三分天下是否言過其實?

討論中國的瓷器文化,是離不開歷史地理背景的,青瓷始於商代,歷史最為悠久。隋唐時期,瓷器工藝開始快速發展,到了宋朝,瓷器文化更是到達歷史上的一個高峰,所謂八大名窯就是那時出來的。


釉建盞的流行

宋代窯口一般流行單色釉,在青瓷、白瓷“霸屏”的時代,黑瓷正如它的顏色一樣,以黑馬之姿衝了出來,在宋代與青瓷、白色呈三分天下之姿,而生產的黑瓷窯口又以建窯建盞為尊。

但黑瓷出現的時間很早,釉中含鐵量越高,顏色越深,燒製技術在唐代就很成熟了。那麼建盞為何在宋代才風靡起來,受到人們的追捧呢?其實這與宋飲茶文化有關。

中華飲茶文化興於唐代,盛於宋代,而且不同朝代的飲茶文化是不同的。唐朝之前流行煮茶法,唐中後期又興起煎茶法,以至於到了宋代,點茶法又開始流行開來。

因為煎茶法所處的茶湯顏色偏黃,用白瓷盛裝會呈現出紅、黑、紫等不同視覺效果,而青瓷盛茶會讓茶湯發綠,更有美感,這也是唐代青瓷、白瓷盛行的原因。

至於建盞的流行,則與點茶法有很大關係。唐末五代點茶法替代煎茶法,然後鬥茶也開始盛行。宋代鬥茶,湯色鮮白者為優,湯花咬盞時間長、水痕出現更晚者為上。這種情況下,身為釉瓷的建盞就非常適合了。

黑釉茶碗為何以建盞為首

宋代建盞的流行,除了與當時風潮有關之外,還與當時皇帝的喜好有很大關係。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建窯生產的“供御”等底款的建盞不斷送到朝廷。其他窯口看到這一點,也開始燒製釉瓷,光福建境內就有好幾家窯口。

既然宋代燒製釉瓷的窯口也不少,為何偏偏建窯建盞最著名呢?宋徽宗又為何捨近求遠,一定要用千里之外的建窯建盞呢?

其實,原因也不外乎三點:

1茶盞的顏色必須足夠黑

2盞的保溫性必須要好

3盞型必須要好,防止茶湯敲擊時溢出

而建盞就好像為此定製的一樣,釉色純正,色彩繁多,且擺脫普通釉瓷的單一性。加上建盞含鐵量高,胎體厚重,保溫性能好。此外,建窯盛產的束口盞,盞底夠深,且盞口下方有一圈注水線,有效防止了茶湯溢出,非常適合建盞鬥茶。

因此,建盞被稱為鬥茶神器,名副其實,它的地位自然也高於其他窯口,所以建盞也有“宋代第一茶器”的稱號。

建盞與青、白兩瓷能否“三分天下”?

“三分天下”這個說法看似有些誇張,但還是有一定的事實基礎的,畢竟在宋代,建盞風頭可是極大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建盞是為茶而生,正兒八經喝茶的茶具。而青瓷和白瓷這些窯口,不但製作茶器,瓶、碟等瓷器也是他們的業務範圍之內。因此,以建盞這種小的集合,對比青白這種大的集合不太合適。若單論茶具的話,建盞在宋代的地位則遠遠大於“三分天下”這個標準,獨領風騷還差不多。

綜上所述,建盞是宋代茶具的魁首,不過隨著飲茶風尚的變化,茶器的風潮也跟著變化,畢竟沒有誰是永遠的第一。雖然,建盞在近些年越來越火熱,但還是很難複製宋代的盛況。


天天讀詩


建盞是以福建建陽、溪水一帶的陶土為材料,燒製的茶盞器皿,因泥土中含有鐵元素較多,故燒製後,釉色呈現黑色、褐色,釉水肥厚,有的經過窯變後,呈現鷓鴣班、兔毫毛的紋理狀態,優點是能軟化水質,提升口感。缺點在於形質相對單一,以盞、杯為主,觀賞湯色有侷限,適合白茶、綠茶等呈白、黃色清湯的茶品。

青瓷,以宋代龍泉窯為著名窯口,特點是單色釉細膩、晶透,有梅子青、粉青、天青等主要釉色,優點是釉色豐富、精緻、清雅,可以燒製各種居家擺件器皿,賞用兼得。缺點是作為茶器,對於茶湯的提升沒有明顯的作用。



茶香妙道


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同時,石灰釉黏性強,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高溫中容易流動,所以,建盞外壁底部往往有掛釉現象,而器物口沿釉層較薄,呈褐紅色,有的近似芒口。建窯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黑瓷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正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




冰藍月吟


先說本人的主要觀點,建盞和青瓷都是中華瓷器文化的重要文化瑰寶,各有特色。

建盞之所以受到茶家青睞,其魅力主要在於釉面斑紋。如果沒有斑紋,則只是普通的黑釉盞,即使坯質再好,釉色再黑,建盞也不會有太大特色。建盞的製作工藝就是圍繞著斑紋進行,建窯的興衰和它留給後人的許多難解之迷,都隱藏在這些變幻莫測的斑紋之中。

建盞製作難度大,燒成幾率低,生產成本高這一重要特點是解釋建窯許多問題的基本依據,它蘊藏著令人神往的迷一般的建窯最本質也是最豐富的內涵。

瓷器是中國的代表,而青瓷,則可以說是瓷器的代表。其歷史,其美豔,在很早的時候,就 驚豔了全世界。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是中國著名的傳統瓷器品種之一。中國曆代被稱為縹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青瓷的色調是由胎釉的鐵含量和釉層厚薄以及燒成氣氛和窯位等工藝決定的。用複雜的工序燒造出的瓷器釉色青碧,釉層厚潤,可與翠玉媲美,人們常用“千峰翠色”來形容青瓷釉色之美。這種美麗的青瓷釉,在藝術上對美化瓷器的作用,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

青瓷以造型見長,以釉色取勝,以紋片著稱,在造型方面品種繁多,有的形體不加任何裝飾,也有作巧妙裝飾的,但都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造型既端莊秀麗、凝重大方,又具有刀法洗煉,器型流暢,明快簡練變化多端的特點。一般是由於工藝上的要求,另一方面由於歷史原因,青瓷與青銅器在造型上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在原始社會陶器業很發達的商周時代,青銅業得到發展。開始青銅造型多來源於陶器,而原始青瓷在商周、春秋時代是屬於萌芽和確立時候,它的造型又借鑑於青銅造型。既繼承了商周銅器的傳統,又不一味泥古模仿。把繼承和創新兩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在同一種風格的造型上,由於時代的不同,運用有同的材質和不同的處理手法而出現不同的藝術效果。這說明一種文化的發展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遵循著繼承和發展的道路前進的。在裝飾上既採用前代刻、印花等方法,而又創造性地運用“開片”和“紫口鐵足”等藝術手段,形成碎紋藝術釉,使青瓷釉得以充分發揮其藝術效果。千百年來,青瓷在國內外有極高的評價,享有“瓷海明珠”之美譽。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日本、朝鮮、東南亞、非洲和歐洲等地,這些精美的瓷器和制瓷技術傳到世界各地,可以毫不猶豫地說,不論是工藝技術、造型藝術、視覺感受,青瓷藝術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輝煌的頂點,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閃耀著祖國優秀文化的光彩。


傳統達人


名家大師精品[贊][贊][贊][贊][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