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自媒體遭遇企業黑公關,舉步維艱,該如何維權?

財經自媒體遭遇企業黑公關,舉步維艱,該如何維權?

大華時報(記者 陳貝貝)經過數年的發展,中國的自媒體行業已然百花齊放,財經自媒體作為自媒體中設有較高專業門檻的一個分類,也在發展中不斷完善自身,內容生態逐漸成熟,深耕主體多元化。AI、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為財經自媒體賦能,使其專業價值進一步得到彰顯。

在變化中不變的是,優質權威的財經內容依舊是用戶剛需,這就促使財經自媒體紛紛以優質內容為核心搶佔流量入口。而"流量"就像潘多拉的魔盒,財經自媒體該如何辯證看待並正確對待也成為了衡量其是否專業的其中一個標準。

同時,外部環境的複雜也給財經自媒體帶來了或多或少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近日,有許多客觀解讀上市公司財報和公開信息的優質財經類自媒體向記者反映,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會遇到部分上市公司的"黑公關行為",使一些自媒體品牌和創辦人個人遭到"惡意投訴"和"網絡惡意誹謗",身處當下環境,財經自媒體運營人維權艱難,苦不堪言。

為此,記者採訪了北大博雅教育研究院財經課題方向研究員、四川省數字娛樂文化促進會新媒體分會會長、中訪網團總支委書記蔡曉林先生。

1.作為財經新媒體從業者,你認為財經類自媒體的存在,對上市企業和資本市場是利是弊?

蔡曉林認為,在當下中國財經自媒體的存在,肯定是利大於弊。財經自媒體是主流財經媒體的延生和補充,對主流財經媒體忽視或者說遺忘的內容,撿起來做新的觀察和分析,我們如果有效發揮財經自媒體的作用和長處,並做好行業培訓和行業自律,對資本市場監管機構和上市公司本身以及中小投資者群體來說,都是好事。這需要我們自媒體人共同努力,一起營造和維護好的環境,推動財經自媒體行業更加規範化發展,"向善"發展,為中國商業文明進步做出新貢獻。

2.有財經類自媒體反映,客觀解讀上市公司財報和公開信息,卻不斷遭到某上市公司到該自媒體所在屬地的相關政府部門惡意投訴,面臨該處境的財經類自媒體如何合法有效維權?

對此,蔡曉林表示,你說的這個情況,我在日常調研和自媒體行業交流中,也有很多運營很規範且內容比較客觀優質的財經類自媒體向我反映過。

在當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每天海量財經類信息的傳播,給上市公司商譽品牌和相關監管部門日常工作確實帶來了一定挑戰,但是我們一定要理性的看待這種現象,且用合法有效的方法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開放的互聯網環境帶來的是更加透明的商業文明,而不是商業環境的倒退。

我關注到,確實有個別上市企業,一旦輿情軟件檢測到有自媒體發佈了關於該企業的財報解讀或公開信息解讀內容中包含風險提示或違規違法質疑時,就單方面認為該內容是"黑公關"行為,並向該自媒體所在屬地相關政府部門發起投訴,在投訴信息中,存在故意誇大其詞"誘導"政府部門的行為,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反思其一,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我們鼓勵對自媒體打開社會監督和投訴通道,但是財經類自媒體遇到上市企業惡意投訴帶來的"傷害"又該如何維權?其二,一旦查實有上市企業對財經自媒體在進行惡意投訴,該不該對其追責?其三,政府監管部門面對惡意投訴,應該在公正的立場上進行詳細調查和了解情況後做出受理決定,避免被"惡意使用"投訴渠道的企業所利用,破壞政府部門在廣大自媒體從業群體中的公信力。整個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來維護政府的公信力。

此外,至於財經自媒體該如何合法、有效應對個別上市公司的"惡意投訴",我給出的建議是:財經類自媒體需主動積極配合相關政府部門瞭解或調查具體情況,並將整個投訴和調查過程,可以整理成詳細說明資料,通過自屬的自媒體賬號實名公開發布作為回應,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向主流財經媒體或中國證監會反映該情況。

3.還有財經自媒體反映,有個別上市公司花錢請公關公司或網絡水軍通過註冊小號的方式,以在自媒體平臺和社交互動平臺發帖或跟帖的方式,對關注其企業的財經自媒體賬號和相關創辦人進行名譽詆譭、謾罵、人身攻擊等,那這些財經自媒體又該如果有效維權呢?

蔡曉林給出了建議,只要是自身清白、合規運營的財經自媒體,遇到上述所說情況,對這種違法行為萬不能縱容,涉事的財經自媒體應該做出如下回應:第一,通過律師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查明這些發詆譭貼的賬號真實註冊人信息,並提起訴訟,追究法律責任,如果對方拿不出來事實證據,孰是孰非一目瞭然,對方只能敗訴。

第二,發詆譭帖情況極其嚴重情況下,可以向屬地公安機關報案,查明"幕後黑手","身正不怕影子斜"的道理仍然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