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畫照片還有意義嗎?——也談冷軍七千萬天價寫實繪畫

寫實畫照片還有意義嗎?——也談冷軍七千萬天價寫實繪畫

冷軍:《肖像之相——小姜》布面油畫 120×60cm 2011年


在11月16日舉行的中國嘉德2019秋拍“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夜場”上,冷軍寫實作品《肖像之相-小姜》以7015萬元之天價成交。此舉是冷軍今年繼春拍後再度於中國嘉德刷新其個人拍賣紀錄,秒殺了歐美大多數業已公認的大師們作品成交價。這幅天價作品也引得市場一片譁然,甚至有人不無憤怒地咆哮:你這是在詐騙!那麼,冷軍是否已成為世界級藝術大師?

任何能稱得上藝術的作品一定具有高識別的獨特性,這個獨特性主要是形而上的精神高度,精神高度在於作品背後的思想性情。於此,冷軍近乎照片真實的寫實作品顯然還達不到這種高度,因為同樣技術水平的作品古今中外都有,他自己也能複製,只不過需要在其眼神好,年富力強時期花一定時間成本。反過來說,那麼費勁地去畫幅照片,還不如直接去攝影來得更直接方便。雖然攝影也可以是藝術,但攝影藝術一定不是因為其像素有多高,拍得多麼清晰作為衡量標準。這就好比中國水墨畫裡筆墨與精神的關係,筆墨屬於技術範疇,

藝術語言之唯一性抑或精神高度需要技術手段作為表達途徑,但絕不等同於技術。

我亦無他,惟手熟爾”正如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不可否認,冷軍是個技術高超的好畫家,只是離藝術標準還有距離,因為藝術要求熟後生。至於其作品拍出了天價,那是另外一個話題。藝術與市場本就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藝術與市場總是忽遠忽近,誠然,若能正向同步自然最佳,也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健康之市場,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藏家與經紀機構的共同成長與努力。反過來說,不健康期的好處就是給經紀人與藏家更大的可能空間,以期發揮他們的使命價值。市場就好比股市拋物線,有起有伏,有虛有實,看到高點的時候我們更要看到那些四伏的危機。

面對自然現象如實寫生,達到立體的三度空間逼真效果,這是“寫實繪畫”在西方藝術史上最初的基本內涵。古希臘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成為“以真為美”的寫實藝術的兩個高峰。然而,這種純寫實繪畫在藝術史上的盛行都是在攝影術沒有出來之前,且在角度構思上都很有講究。

藝術的魅力在於常變常新,它固然有繼承的一面,而真正推動藝術發展的則是區別於前人的革新意識。

值得審視的一點是,冷軍是中國當代超寫實主義的領軍人物,其超寫實技法與西方寫實除了名詞上的故弄玄虛,基本沒有本質區別。冷軍的寫實繪畫固然在技術上高過很多同類畫家,也有一定的情感寄託,但這種主體追求“畫得像”的繪畫格調不高,還遠遠談不上表現時代特質的深刻度。如果要說藝術境界上的不同,那就在於不管是西方的古典主義大師還是文藝復興三傑抑或中國工筆畫始祖趙佶,他們都善於刻畫形象背後的心理深度。

寫實畫照片還有意義嗎?——也談冷軍七千萬天價寫實繪畫

魯西安·弗洛伊德 :《弗蘭克·奧爾巴赫》 1975-1976


在抽象表現主義盛行為風潮的20世紀,巴爾蒂斯,培根、弗洛伊德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早已摒棄了寫實,卻依然保留具象創作且個性標高。而今,備受矚目的女藝術家馬琳•杜馬斯也在堅持具象創作,當然,我們還應該看到更多依然活躍於世界藝壇的大師級藝術家奧爾巴赫、基弗、裡希特、呂佩爾茲徘徊於表現主義與抽象之間的魅力。西方的表現主義與中國的寫意雖然藉助的材料有別,文化土壤基因有別,但在藝術精神高度追求上具有天然的趨同性。這種天然的趨同性也可理解為表現與寫意之趨同,這種趨同都是建立在原生塗鴉基礎上的人性之返璞歸真。無論是西方的梵高、畢加索、德庫寧、蒙克、培根、席勒,還是東方的梁楷、法常、倪雲林、八大山人、徐渭,他們在精神高度追求上殊途同歸。

看來藝術面對個人是無所謂主流形式的,豐富多元一直是藝術世界宏大不息的存在方式。來自靈魂深處的陌生感與深刻性是藝術的永恆魅力,藝術家始終是曲高和寡的獨語者,是那個擁有獨一無二的情感表現形式的人。

寫實畫照片還有意義嗎?——也談冷軍七千萬天價寫實繪畫

席勒作品


由此可見,寫實不過是一個繪畫表達技法的名詞,寫實與否在於作者創作動機與時代精神接軌需要與否,為何畫如何畫比畫什麼重要得多。

作為一種追求逼真的古老技法,比具象更進一步的寫實早已失去了其時代語境,寫實畫照片是沒有出息的,也是沒有出路的。

正如關良先生一語:“一味模仿自然對象,藝術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其實重要的不是寫實,而是寫實背後的寫意精神。

冷軍的寫實繪畫被拍出天價不是冷軍的問題,是國人的藝術修養和審美取向出了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