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做的銷售人員激勵方案,卻被老闆批評了

◎ 作 者 / 周敬文

◎ 來 源 / “誠合益管理諮詢”微信公眾號

寫在前面:

作為專業人員,我們非常習慣於遇到問題,在自己專業的領域尋求優質解決方案,這種以專業的態度去處理問題的探索當然沒有問題。但是有些時候,我們明明是在按照內部客戶(包括領導、業務部門)提出的要求在做事,而且自己也盡心盡力給出了最專業的解決方案,但最後不但沒有收穫到一個好字,反而還被說成過於理論化、理想化,不貼近實際需要。

對於這個問題,當然已經有很多專家提醒過我們,要跳出專業的深井,要更多從老闆的視角、從公司經營需要去思考。這些提醒確實都非常必要,但是在做具體任務時,如何提升我們的工作認可度,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完全得到解決,最近我讀了一本非常薄但是受益匪淺的書——《地頭力》,結合其中要點,我提煉出提升工作認可度的三個關鍵思維邏輯,希望對你有啟發。

✧ ✧ ✧

關鍵思維一:解決問題,不能從問題本身出發,而要從問題背後的目的出發

我們用一個工作中的小場景來說明這句話的含義。

現實場景:

老總:小王,公司這個新產品已經上市一個月了,怎麼銷量這麼差,你看看做一個專項獎勵方案刺激一下銷售人員。

小王: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地熬了三個通宵把方案做了出來,並且進行宣講、實施。

一切似乎都在按既定的目標推進,一個月過去了~

老總:為什麼新產品銷量還是沒啥變化啊!!!你們這方案做的一點效果也沒有!

小王又鬱悶又不解地去找銷售內線傾訴,銷售內線同情而又無奈地說,這新產品是啥功能我們也不清楚,誰敢亂賣。而且聽說有人賣出去以後,特別不好用,維保那邊還跟不上,這不是多賣一個,多挖一個坑嘛……

辛辛苦苦做的銷售人員激勵方案,卻被老闆批評了

現在我們來用問題解決的金字塔模型來拆解一下這個故事。問題解決金字塔模型是指,所有問題的解決都可以從三個層次考慮:why-what-how。why是問題背後的目的,屬於最上層,在咱們這個場景中就是提升新產品銷量;what是可以實現目的的各種方式,屬於中間承接層,比如要提升產品銷售可以做什麼,例如老總提出的對人加強激勵;how則是如何做,屬於落地層,就是這種方式用什麼方法在什麼時間做出來,那在這個案例中就是具體激勵方案的呈現內容。

我們發現小王的方案之所以最後沒起作用,一個核心問題是,他從老總那邊接到的要求是從how處直接進入的,然後他在how的層面上雖然兢兢業業,但他只是在一個點上鑽石,實際是把處理真實問題的可選方案變狹窄了。而且由於他沒有順著老總的目的去探究what層面還應不應該有其他選項,所以當老總給的信息不完善或者提供的how方向就不對時,小王做的越多可能跑偏越遠。

所以承接任何問題時,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客戶說出口的是要求,沒說出的是需求,但真正能讓客戶滿意的是背後需求的滿足。

這個道理放到成功企業的商業定位上看,也是一個道理。例如蘋果的智能手機為什麼能火?因為它滿足了客戶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生活需求;無印良品為什麼被許多小資所喜愛?因為它給了他們精緻的品質生活感受;羅森便利店的快餐甜點為什麼被白領所熱捧?因為它代表著一種時尚便捷的快餐方式。

因此,解決問題的成功不簡單在於方案層面的專業打磨,首先需要從問題背後的目的出發,掌握真實需求後我們的可選面會一下子拓展不少,然後在明確了why到what 的正確路徑後,我們再在how上鑽研,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 ✧ ✧

關鍵思維二:所有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要注意到問題點在組織中的生態環境,用整體性思維探查解決方式

還是剛剛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影響新產品銷量不佳的因素,既有賣產品人的行為原因,還有新產品設計本身的原因,甚至新產品售後服務等其他配套因素的原因,所以:所有影響績效變量的個體行為都是同時受到環境、流程和其個人等因素綜合影響,我們在診斷問題時,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全面探詢解決路徑,一個真正起作用的方案往往是多條路徑延伸下來的how的結合。

系統出了問題,可能在某個現象點上展現出來,但是要解決這個現象點,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必須有全局的角度,分層次分順序地梳理解決方案。

辛辛苦苦做的銷售人員激勵方案,卻被老闆批評了

例如在我們今天的案例中,綜合方案可能就需要包括流程環節的新產品售後服務機制的完善;人員能力途徑上的新產品知識學習、新產品售賣資料配備到位;人員激勵途徑上的新產品售賣激勵方案等。而機制完善、人員能力補上,是激勵方案產生效果的重要前提。

✧ ✧ ✧

關鍵思維三:問題解決過程中,要合理控制客戶期望,通過過程溝通避免期望膨脹

擁有關鍵思維一、思維二,我們就可以在問題解決路徑上選擇正確的方向,但是作為專家,我們還有一個最容易被忽略的影響滿意度的思維盲點,就是客戶期望值的管理。我們經常會以為,專業的方案就可以得到滿意反饋,但其實客戶滿意的真正公式應該是:

客戶滿意=解決方案-期望值

方案與期望值對客戶最終滿意的影響,所起的作用是一樣重要!一樣重要!一樣重要!

這個道理其實小學生都懂。例如我女兒就曾經神秘地問我,“今天,語文課上進行了一次演講小PK,有兩個同學前後依次講,他們講的水平其實差不多,但是最後兩人投票得分差距卻非常大。你說為什麼?”我當然是非常虛心好學地向她請教,她就很得意地告訴我,“因為有一個同學,大家沒有想到他能講到那個水平,所以全班都給他投票;而另一個同學,大家本以為他應該講得更好,所以給他投票的人很少”。你看,道理其實真的很明顯,但是我們在工作中卻經常會有意或無意地忽略它。

我們總想等自己的方案完美了,再一次性提交給老闆或業務部門,但是我們卻沒有想到客戶在等待過程中,他們的期望值會有意想不到的三種膨脹變化,而無論哪種膨脹,都可以把我們本可以得高分的方案,拉到想象不到的低。

第一種膨脹,是長期無反饋帶來的焦慮膨脹,進而對方案轉變為不滿與挑剔。問題擁有者都非常期待問題馬上得到解決,如果這個過程中,始終沒有看到我們的動靜,就會心中暗暗質疑我們有沒有花心思在他們的問題上,時間一長,會對我們的方案保持懷疑的態度,給我們的後期宣貫帶來困難。

第二種膨脹,是在等待過程中不斷提高預判的幻象膨脹,真實見到方案後,感覺異常失望。這個情形,往往是對方對問題處理者在初期就有美好設想,例如客戶對諮詢師,員工對公司漲薪等,因為問題方非常希望有個美好畫面,在等待過程中,不由自主地會自我進一步美化未來的畫面景象,方案真正見面時,就好似網友見面——幻想破裂時。

第三種膨脹,其實是等待過程中的扭曲膨脹,就是想著想著客戶又有了其他新想法,但是我們卻茫然不知。當最終呈現方案時,客戶突然提出一堆我們從未設想過的要求,之前方案自然變得無法適用。

要解決以上三種膨脹,合理管理客戶期望值的最佳途徑就是保持與對方的長效溝通,用過程中的小節點、小彙報,來不斷磨合雙方的理解與期望,讓差距在微小的時候就被發現並糾正,避免最後一次性驚喜不成,反而成了驚嚇。

寫在最後:

今天我們跳開了所有人力資源的專業工具與方法,從思維認知層面講了三種解決問題的思維基礎:從探尋問題背後的目的開始,用系統性視角多角度思考解決路徑,最後在優化方案過程中要保持高頻度的溝通,通過過程節點的彙報,真實瞭解併合理把控客戶期望,讓我們所有的努力獲得圓滿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