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取材自來自歷史的真實故事,那麼為何要“燒掉"金閣寺?


《金閣寺》取材自來自歷史的真實故事,那麼為何要“燒掉

《金閣寺》是日本戰後派作家三島由紀夫的代表作。故事的主人公溝口是一個患有嚴重口吃的少年,住在貧窮的鄉下。由於患有口吃,從小自卑,孤僻,不願與人結交。他常常聽他的父親說金閣寺是世上最美的東西,世上沒有什麼比金閣寺更美了。因此,溝口常常期待能見到金閣寺,後來遵循去世的父親的遺願,去金閣寺當了一名僧徒,他終於見識到了金閣寺的美,那是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震撼。可那時戰局惡化,家園戰火紛飛,但金閣寺還依舊輝煌地站在那,可是在少年溝口的心裡,已經沒有盛世可與金閣寺一同永存了,那便毀滅吧,毀滅了,金閣寺就會永遠停留在那個美好的樣子。

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取材的是真實發生在日本歷史中的故事,那時縱火的僧人曾說過他嫉妒金閣寺的美麗,所以要毀掉它。那麼作品《金閣寺》中的溝口,又是緣何要燒燬金閣寺呢?

1、 口吃帶來的心理扭曲

天生患有口吃,這使得溝口從小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不願與他人講話,因此也造成了他不被旁人所理解,久而久之,他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他只能在內心渴望那些他羨慕的、想要得到的東西,在內心幻想他想成為的人。

長期的口吃逐漸扭曲了溝口的內心,他覺得自己是醜的,而除他以外的世界是極美、極好的。因此,他嚮往著美好的一切。少年時期的溝口,暗戀過一個漂亮的富家小姐有為子,但他知道,自己配不上她。當這個漂亮的姑娘遭槍殺之後,溝口竟然覺得他自己和這個富家小姐同處一個世界了,這個姑娘不再屬於美的一方了。這種扭曲的心理讓溝口覺得有為子接受了他,這讓他找到了另一種生命的快意,一種他人無法理解的生命快感。

《金閣寺》取材自來自歷史的真實故事,那麼為何要“燒掉

2、 美麗與醜陋的對立

溝口在金閣寺生活的時間裡,遇到了兩個人,柏木和鶴川,這兩個人分別象徵著黑暗和光明。讀完《金閣寺》,我們可以發現三島由紀夫的這篇作品從頭到尾都充斥著美麗與醜陋,光明與黑暗的對立。溝口和有為子,鶴川和柏木,金閣寺僧人貪婪的嘴臉,偷情的母親,父親的懦弱和無動於衷,這一切一切都讓溝口生活在一個不正常的世界裡,這個世界裡沒有美好,即使有,美麗的東西也會逝去,就像有為子的死亡,就像鶴川的去世,帶走了溝口生命中僅有的一點光明,他不再期待美好了,不再期待那個美麗的世界了,醜陋在他心中開始佔據主要的位置。

金閣寺是那樣一個美麗的存在,它與溝口心中的醜陋格格不入,生活在金閣寺裡的溝口,又如何忍受的了呢,也許,燒掉金閣寺,才是唯一的方法,才是唯一的救贖。

《金閣寺》取材自來自歷史的真實故事,那麼為何要“燒掉


三、"南泉斬貓"的內在影響

《金閣寺》一書中曾反覆提到"南泉斬貓"的故事,大意是說寺裡僧人在外出時發現一隻小貓,眾人都想將這隻貓作為自己的寵物,這時一個叫南泉的和尚告訴眾僧人,除非他們能夠說出合乎佛道的話,否則他就把這隻貓殺了。結果當然是這隻貓被南泉殺掉了。

溝口的好友柏木曾說過:"貓原來就是美的凝聚體。"從這句話很容易知道,貓就是美的象徵。正如金閣寺對於溝口來說,也是美的象徵,他越是想靠近、接近這種美,他自己便越發顯得醜陋,他內心的自卑、扭曲也就越發明顯。或許這也是他不敢接近有為子的原因吧。

在溝口一生當中,"南泉斬貓"事件經常以不同形態出現,不斷影響著溝口的選擇,最後,他火燒金閣寺,本想同這美麗的金閣寺一起離開,金閣寺卻拒絕了他,溝口只能帶著對金閣寺的嚮往繼續活下去。


四、結語

那個美麗的金閣寺,最終帶著溝口扭曲的愛和渴望,消失在一片火光之中;那個極度渴望美的少年,終於在燒掉金閣寺後,獲得了對自我的重塑。他沒有選擇,從他先天口吃的那一刻開始,溝口就已經沒有了選擇,"火燒金閣寺",那是絕望的人對自己的絕望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