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沿海的區域大國變成內陸小國,奧地利是如何失去87%領土的?

奧地利首次作為一個國家實體出現在歷史舞臺之上,是1396年奧地利聯邦議會的召開,在此之前其僅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邊區。而隨著哈布斯堡家族入主,奧地利以武力為後盾,巧妙的利用聯姻、外交等手段,取得了波西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和匈牙利等大片土地。但當時奧地利的每一塊領地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也就是說,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奧地利君主國尚未形成一個整體,其僅僅是一個擁戴同一位君主的領地共同體。

開明專制

18世紀初期,哈布斯堡家族將直接統治的區域擴張到了意大利的北部和尼德蘭的南部,此時的奧地利已經成為了一個幅員遼闊、多民族的帝國。但是這個帝國的內部卻是矛盾重重,其中農民和農奴為反抗地主的野蠻剝削不斷髮動起義,大小貴族為維護自己的封建特權而拒絕納稅。局勢的動盪和國庫的入不敷出引發了危機,1748年富庶的西里西亞被普魯士奪走,對外戰爭的失敗直接促成了奧地利的改革。奧地利的改革是在女皇瑪利亞·特蕾莎(1740~1780)和其子約瑟夫二世(1780~1790)在位時進行的,其主要內容如下:

從沿海的區域大國變成內陸小國,奧地利是如何失去87%領土的?

1)實行土地改革,比如減少勞役地租數量,廢除農奴制,給予農奴通婚、擇業的自由,以及取消地主擔任國家收稅人的權利。

2)實行宗教改革,宣佈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各派均享受合法地位,而且各派教徒和天主教徒享受同等公民待遇。

3)獎勵工商業以增加國家收入。

4)實行募兵制,建立常備軍。

在實行上述改革的同時,奧地利還採取了強化專制統治的措施,比如在維也納成立了"公共及宮廷事務督導部",作為管理所有領地行政和財務的最高機構;再比如將彼此分離的幾個相鄰領地合併起來,成立跨領地的地方政府。這些改革措施增強了奧地利的經濟軍事實力,同時也助長了哈布斯堡家族對外擴張的野心。1772、1795年奧地利夥同普魯士和沙皇俄國,兩次瓜分波蘭,共鯨吞了約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至18世紀末,奧地利的面積已增至69.87萬平方公里。

從沿海的區域大國變成內陸小國,奧地利是如何失去87%領土的?

奧地利的改革都是在所謂"開明專制"的旗號下進行的。"開明專制"表面上看來是響應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主張,但其實質卻是封建君主強化個人權威的藉口。而且在改革過程中,君主們缺乏細緻入微的工作和充分的準備醞釀,他們妄圖僅憑藉一個個強制性的命令就完成國家的改造。所以約瑟夫二世逝世以後,那些因改革而利益受損的貴族將上述措施都推翻了,奧地利再次回到了一個積貧積弱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無法阻擋日益崛起的拿破崙帝國的進攻的,這種狀態使奧地利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遭到一連串的失敗。

艱難續命

在1797年的裡沃利戰役、1800年的馬倫哥會戰、1804年的奧斯特里茨戰役以及1809年的瓦格拉姆戰役中,奧地利連續四次被拿破崙擊敗。軍事上的失利直接導致了領土的萎縮,奧地利在1804年末被迫將達爾馬提亞、伊斯特拉半島和威尼斯割讓給了受法國控制的意大利王國,1809年又吐出了1795年瓜分波蘭時得到的土地。然而就在奧利地行將沒落之際,橫徵暴斂的拿破崙幾乎遭到所有歐洲人的反對,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宣告了拿破崙的落幕,亦延續了歐洲各個君主國的專制統治。

從沿海的區域大國變成內陸小國,奧地利是如何失去87%領土的?

拿破崙帝國煙消雲散後,英、俄、普、奧等國齊聚維也納,他們召開了一次"分贓大會",其中奧地利如願獲得了德意志的領導權和在意大利的主宰地位。而在兼併倫巴底和威尼斯以後,奧地利帝國的面積達到了67.73萬平方公里的水平。

19世紀上半葉,艱難續命的奧地利竭力維護封建制度,鎮壓一切群眾活動和革命運動。但是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激起的資產階級革命趨向,是無法遏制的。而且尤為嚴重的是,奧地利帝國境內居住著數十個民族,其中佔統治地位的是德意志人,但他們只有500餘萬,而處於被統治和從屬地位的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匈牙利馬紮兒人、克羅地亞人和意大利人,則有2700餘萬。所以,奧地利帝國內部呈現出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局面。而在經濟方面,雖然紡織、採礦、冶金和化工等行業逐漸發展起來了,但是封建制度的束縛,關稅政策和民族壓迫的掣肘,都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奧地利的經濟實力不僅遠遠落後於英法等國,而且還落後於普魯士。這導致奧地利在大國博弈中無法佔到便宜。

從沿海的區域大國變成內陸小國,奧地利是如何失去87%領土的?

1859年奧地利未能擋住撒丁王國進攻,交出了倫巴第地區;1866年奧地利又在普奧戰爭中失敗,交出了威尼斯和德意志領導權。一系列戰爭的失利迫使奧地利開始調整統治政策。為擴大統治基礎和防止外患引發內亂,奧地利給予匈牙利馬紮兒人有別於其他少數民族的特殊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由日耳曼人和馬紮兒人主導的二元制國家,即奧匈帝國誕生了。

滑向深淵

普奧戰爭的失敗使奧地利放棄了對德意志統一事務的干預,而交出倫巴第和威尼斯又使奧地利的勢力被排擠出意大利,所以奧匈帝國在1867年誕生後,將目光聚焦到巴爾幹地區。奧匈帝國對巴爾幹的關注主要是為了遏制奧斯曼帝國衰落後引發的斯拉夫人解放運動,為此奧匈帝國粉碎了大保加利亞計劃,並出兵佔領了波黑,但這也將其推向了沙皇俄國的對立面。而為了對抗沙俄和保證巴爾幹利益,缺乏綜合國力支撐的奧匈帝國採取了與德國結成軍事同盟的政策,這使其走上了一條危險之路。

從沿海的區域大國變成內陸小國,奧地利是如何失去87%領土的?

與德國結盟後,奧匈帝國在歐洲相對脆弱的大國地位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改善和保障。所以當塞爾維亞通過兩次巴爾幹戰爭而將領土增加一倍以後,奧匈帝國決定以武力吞併塞爾維亞,藉此壓服其境內的斯拉夫人。但是奧匈與塞爾維亞的衝突必然會引起奧匈和沙俄的衝突,進而導致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衝突。最終,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在巴爾幹被點燃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了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終結。戰爭的失利使奧匈帝國尖銳的內部矛盾完全顯現出來,雖然卡爾一世在1918年10月宣佈帝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擁有完全自治權,但此舉已為時過晚,奧匈帝國的崩潰已是大勢所趨。1919年9月11日的《聖日耳曼條約》正式確認了奧匈帝國的解體,奧地利僅僅保住了8.3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與一戰以前68.17萬平方公里的疆域相比,奧地利損失了約87%的領土面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