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老人的感悟:人到老年,只有兒媳婦才靠得住

文|暖心語苑

圖|網絡

前天坐公交車回家,正值下班高峰期,乘車的人比較多,好不容易找了個縫隙擠進去,進去後發現旁邊坐著四五個六七十歲的老人,聽著聊天的語氣相互都認識,只是大家都帶著口罩,看不清每個人說話時的表情。

我仔細聽了一下,他們聊的都是一些家庭瑣事,閒聊了一會兒,坐在窗子邊戴著一個氈帽的老頭慢悠悠的說了一句:你們覺得人老了誰最靠得住?話音剛落其他幾個老人就七嘴八舌的說開了,有的說只有女兒才靠得住,有的說兒子才是最後的依靠,總之自己的子女都是最孝順的。


70歲老人的感悟:人到老年,只有兒媳婦才靠得住

看著幾個老夥計爭得面紅耳赤,戴氈帽的大爺再次說話了,他用手輕輕的掀了一下帽沿緩緩的搖了搖頭說道:“靠子女都不現實,只有媳婦才是最後照顧我們,給我們養老送終的人。”我聽了這話心裡突然一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1,女兒再孝順終究要嫁人,靠女兒養老不是長久之計。(獨生子女除外)

這個世上對父母最暖心的莫過於女兒了,從出生開始就是父母的小棉襖,家裡最寵溺的小公主,不僅如此,女兒也是最勤快的家庭小幫手,還是父母難過時的安慰劑。

女兒有的父母都會有,女兒沒有的也想辦法讓父母擁有,這就是女兒,只想把最好的留給父母,可是非常遺憾的是女兒的這種好太短暫了,並不是她們變得不孝順了,而是女兒長大了也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70歲老人的感悟:人到老年,只有兒媳婦才靠得住

對所有的父母來說最難過又無奈的莫過於女兒出嫁的那一刻,結婚近點還可以經常看到,要是遠嫁了可能一年也難以見上一面,甚至幾年見不到一面的都有。

當然了,為了避免這種無奈的分離,父母能不能和女兒一起生活呢,讓女兒給他們養老送終?肯定是可以的,都是自己的至親至愛,但是很多父母不願意,一是不想打擾女兒的生活,增加不必要的麻煩;二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養老是兒子的事情。

所以靠女兒養老真不是長久之計,不是父母不願意,是他們顧慮太多,也不是女兒不孝順,只是女兒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也擔心處理不當引來丈夫及婆家的不滿。

現實中,能像《都挺好》中蘇明玉一樣孝順的女兒又有多少呢,即便有最後的代價也不是隨便一個女人都能承受的。

70歲老人的感悟:人到老年,只有兒媳婦才靠得住

2,兒子長年在外,回家一趟就像做客,照顧老人心有餘而力不足。

從很久以前我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希望生兒子,兒子的作用是什麼,是繼承皇位還是傳宗接代?直到聽到公交車上老爺子的話我才明白,生兒子不就是為了娶一個好媳婦回來嗎?

想要娶媳婦進門,首先得有兒子,姑且不管你兒子優秀還是老實,就像開門得有一把鑰匙一樣,其實在很多老年人的觀念裡,都埋藏著四個字:“養兒防老”。而這裡的“兒”更多時候偏向於兒子,由此可見養老是兒子的事情,和女兒的關係不是很大。

那麼問題來了,單獨靠兒子能不能順利養老呢,是不是隻要有兒子就有了炫耀的資本呢?這是一件有待商榷的事情,我們來分析一下兒子的特點。

70歲老人的感悟:人到老年,只有兒媳婦才靠得住

首先,兒子是男性,大多數男人都屬於粗心大意的性格,不可能像女人那樣無微不至。

其次,男人是家裡的頂樑柱,不可能24小時都在父母身邊。

最後,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尤其是哪些從事特殊職業的男人,比如軍人。

綜上,靠兒子養老似乎也不太靠得住,雖然兒子也孝順,也不願意離開父母,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把希望重任寄託在妻子身上,為自己盡孝了。

3,娶個好媳婦才是老年人最好的炫富,也是最後的依靠。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說過:“妻子對年輕的男主人來說是女主人,對中年男子來說是朋友,對老人來說是護士。”由此可見妻子在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麼的重要,從父母的女兒變成了人妻,再從人妻轉變成了照顧小孩和老人的護士,她們的偉大我們無以言表。

70歲老人的感悟:人到老年,只有兒媳婦才靠得住

在現實中我們聽到的都是誇女兒和兒子的言辭,幾乎聽不到一句誇兒媳的好話,是兒媳不夠優秀嗎,還是不討人喜歡,其實都不是,要怪就怪人們對兒媳婦根深蒂固的偏見,在大多數老年人的眼裡,媳婦是花錢娶回來的,生兒育女和照顧老人是兒媳婦應盡的本分,優不優秀並不影響他們對待兒媳婦的態度。

但是這種偏見隨著時間流逝會讓一部分老年人後知後覺,這也是一種選擇的結果,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先從女兒或者兒子下手,最後兒女都靠不住了才會想起兒媳婦的好,當然,也有比較睿智的老年人很早就想清楚這個問題了,所以對兒媳婦比子女都要好,因為他們知道最後把自己送走的最終會是兒媳婦。

所以,我非常贊成公交車上那位睿智的老人說的話:兒媳婦才是老年人最後的依靠。

70歲老人的感悟:人到老年,只有兒媳婦才靠得住

結語:在老年人養老的問題上,除了女兒、兒子和兒媳婦,其實還有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難道不能用錢來養老嗎?當然可以了,但是用錢養老有兩個弊端:一是錢花了誰也不能保證能享受到應有的服務;二是哪怕吃得再好也沒有家裡溫馨,所以對老年人來說不管選擇那種方式都要用一個好的心態去面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