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煙博的“鎮館之寶”,竟曾差點被燒掉?

在家太無聊,不如“雲”逛博物館!

煙臺市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中的

清 金農《古佛圖》

一起來聆聽

古佛圖的傳奇故事吧~

這幅煙博的“鎮館之寶”,竟曾差點被燒掉?

古佛圖來自煙臺文旅00:0006:04


古佛圖

這幅煙博的“鎮館之寶”,竟曾差點被燒掉?

《古佛圖》縱117釐米、橫47釐米,是金農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圖中紅衣古佛,雙目微閉,神態安詳而肅穆。只見他長袍及地,右手似乎捧著什麼東西,掩在紅巾之下,一臂袒露拱手佇立,作說法狀。

畫面以“高古遊絲描”繪佛面及手臂,敷設淡彩,豐腴圓潤,神采飄逸。佛像右側為金農自題:“十五年前為暖鶉居士寫金剛經卷,刻之棗木,精裝千本,善施天下名勝禪林……今又畫佛,畫菩薩、畫羅漢,將俟世之信心,敬俸者鋟摹上石,一如寫經之流傳雲。七十四雙機郡金農記。”題下鈐一朱文篆書印章“冬心先生”,左右自題《古佛頌》,長達百餘字。題後款署“蘇伐羅吉蘇伐羅 越日又書於揚州僧舍”,款下鈐一白文篆書印章“金吉金”。題記書體亦隸亦楷,風格獨具,稱為“漆書”。另外左側裱邊有跋雲:“庚申十月山陰何澍拜觀於十笏山房”,下鈐一白文篆書印章“何澍印”,一朱文篆書“仲起”。

這幅煙博的“鎮館之寶”,竟曾差點被燒掉?

金農字壽門,號冬心,杭州人,久居揚州。工書法、繪畫,所畫的佛、梅、山水古樸悠閒。金農的書畫居“揚州八怪”之首,他五十歲時才開始畫畫,所畫的人物造型奇古誇張,筆法樸拙簡練,形象鮮明生動。金農的畫題材廣泛,花卉、山水、人物等,其佛教題材的畫作更是獨樹一幟、自成一家。

《古佛圖》不僅是一件罕見的藝術聖品,更是歷經坎坷流傳下來的文物珍寶。

說起《古佛圖》的流傳,要從濰坊十笏園說起。十笏園始建於明代,原是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古宅,清光緒十一年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得,此後被稱為“丁家花園”。金農的《古佛圖》就藏於十笏園中。世事變遷,《古佛圖》後來進入了黃縣“丁百萬”家族。由於丁氏家族以開當鋪為主,因此也搜進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古玩,其中一件便是金農的《古佛圖》。

20世紀40年代,膠東地區土改複查時,丁家浮財被分。當時丁家有一個長工,姓林,是黃縣城西松嵐村人。丁家主人跑了、財產被分了之後,他見院內丟棄了兩捆字畫,便帶回家讓老伴當柴燒,老伴一看便埋怨他:“瞧你拿的這兩捆什麼東西,燒火都用不上!”老林一看,字畫都是裝裱過,的確不適合燒火,就順手把它們丟到了自己家的閣樓上。

60年代初,煙臺市博物館在黃縣西松崗村收購古畫時,終於覓得此“寶”並收藏。就這樣,差點被燒掉的《古佛圖》終於到了博物館。著名文物鑑賞家張伯駒在煙臺市博物館見到這幅作品時大為震驚,稱這幅畫他尋找了40多年,以為早已流失海外,沒想到卻完好地收藏在煙臺市博物館,真是萬幸!至此之後,不少文物鑑賞家和著名書畫家紛紛慕名到煙臺欣賞此畫。葉劍英元帥當年到煙臺時,亦曾興奮地觀賞了這幅被國家書畫鑑定組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傳世佳作。

疫情困住了出行的腳步

但只要看看這些

燦爛輝煌的文化寶藏

總會讓人振作起來

春暖花會開,讓我們期待

親眼見證這些寶藏的那一天吧!


這幅煙博的“鎮館之寶”,竟曾差點被燒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