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杜紹基講“走進德魯克的管理世界”


3月11日上午,杜紹基老師在正和島直播間講課,課程題目是:走進德魯克的管理世界。這堂課強調了“把人當人而不是機器”、“管理更應是培養授權激勵”、”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和釋放善意”等觀點,分“現代管理學、知識工作者、德魯克管理思想體系、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四個單元做了講解。杜紹基是德魯克管理學院榮譽院長、北師大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校長領導力中心首席專家。現將聽講中要聞及點滴思考簡記如下。

1.關於管理的歷史和管理學的歷史。第一,管理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客觀存在。管理是人類社會存在的一種方式,有了人和資源,就出現了管理行為。第二,管理學產生及泰勒理論的巨大影響。19世紀初開始有系統性的管理理論出現,是現代管理理論的萌芽階段。20世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影響深遠。第三,舊管理學的弊病。過去的管理學把工人當作機器附屬物,未能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也過於注重規章制度,忽視了員工的感受和意見,偏於以工作為中心,不鼓勵創新,忽視人性的一面。第四,德魯克的新概念。彼得德魯克1954年出版《管理的實踐》,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從而奠定了其管理大師地位。被尊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第五,現代管理學核心觀點。管理的主要工作,不只是規範、指揮、約束、監督與控制,更應是培養、授權和激勵。唯有基於民主、開放、尊重和信任的自我管理氛圍,才能釋放每個員工的潛能。管理者要使用一種獨特的資源:人。因此管理者必須認識人的特點。

2.關於管理是什麼。德魯克有不少論述,從不同側面切入,可以綜合起來看。第一,實踐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第二,使命和人說。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並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第三,任務說。管理的三項任務:一是實現組織的特定目標和使命。二是使工作富有成效,員工具有成就感。三是處理對社會的影響與承擔社會責任。第四,本質說。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管理的終極之善是改變他人的生活。

3.管理就是管人理事,這個說法對嗎?不能說對。當然也不能簡單地說不對。顯然這還是工業經濟時代的思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現在的90後員工很難管,但你為什麼要管呢?人,都不希望被管,這是人性的一個特點。按照德魯克的觀點,現在的管理對象已經由純機器人變為了有想法、有知識資源的知識工作者,所以管理本身的內涵也要變。管理就要成就人,而不僅僅是管住人。我理解,從純粹以事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更加重視人、通過人去把事做成,這就是管理內涵的轉變。

4.知識工作者的特點。現在管理對象變了,不再是流水線上機器零件一樣的工人,而是活生生的知識工作者。要管理,就要了解其特點。老師列舉了七點:一是知識型員工擁有知識資本,有很強獨立性和自主性。這和工業經濟時代大大不同。二是日常工作模式,不一定是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由於知識工作者自帶生產資料,工作時間擺脫了受制於工作場所的窘境,自由度大大提高,由必須在單位工作,變成了時時處處可以工作。三是高流動性,獻身於專業而非組織。受制於工作場所的情況變了,也就意味著與單位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變了,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自由人。四是上司必須是值得他們尊敬的人。即所謂“士”,知識分子、士大夫們歷來如此,“士為知己者死”是也。五是需要挑戰性工作,需要有生產力的工作,不斷創新。僵化的工作、缺乏創造性的工作,與他們無緣。即使做了,也大多做不好。千里馬耕地,大多不會合格。六是需要明確權力和責任,尤其是:他能做什麼決策?要有必要的空間。這點是做事的前提。七是他們需要被尊重,想讓其他人覺得他們做的工作很重要。對知識工作者而言,成就感比錢更重要,這也是其重要特點之一。

5.關於知識工作者給管理帶來的挑戰。至少有三點:第一,有把忙碌和生產力混為一談的趨勢。忙碌,如填寫文件、來回傳遞公文、參加各種會議。忙碌不等於有效,這顯然是常識。把忙碌混同為效率,顯然是沿襲了工業經濟時代的舊思維。在過去,工作成果和工作時間是強相關的,現在顯然不是這樣了。第二,資本投資不能替代知識工作。資本投資創造了對知識工作更多的需求,同時還創造了對新的高薪僱員更多的需求。錢重要,人更重要,錢永遠代替不了人。不是錢投了,就一定行。有錢就有一切,可能會是一個常犯的錯誤。第三,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去管理知識工作者,並提高他們的生產力。這是個很挑剔的論斷,估計很多人不會認同,但很可能是事實。實際上,德魯克建議:應“領導”知識工作者而不是“管理”知識工作者。領導和管理,有質的差別。尤其是這個帶引號的管理。德魯克講的“管理”的本質,大約和領導的含義相去不遠。

6.對知識工作者最好的激勵就是工作本身。這是德魯克的觀點。我很認同。這大約可從幾個角度理解:第一,知識工作者多為已滿足溫飽,衣食無憂者。不太在乎錢,不會再只為了金錢而工作。我就曾經以“衣食無憂、坐擁書城”作為自己的理想圖景,是內心真實寫照。第二,價值實現對知識分子更為重要。這也符合馬斯洛的理論。第三,工作意味著群處,知識分子多善於獨處、守靜,而人是社會性動物,所以對知識工作者來說,工作著是美麗的、是快樂的。第四,知識工作者為專業而工作,也就意味著是為自己的使命而工作,這當然很好、很重要。第五,從趨勢看,工作將是稀缺資源。春江水暖鴨先知,知識工作者更理解此點。

7.關於管理新範式。老師講了一堆很精彩的觀點:(1)管理是使一個組織能產生外部成果的獨特器官。(2)管理必須強調對“人”的重新認識。(3)管理者的任務,不是“管理”人,而是釋放人。(4)人員管理的目標,是讓每一個人的長處和知識發揮作用。(5)任何一個組織的成果都只存在於組織外部,管理必須從顧客價值和顧客決策出發制定相關戰略。綜上,可看出:新的管理範式,把人的潛能的培養和發揮放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最核心一條就是:把人當人,而不是把人當機器。說到底還是那句老話:以人為本。一個字:人。

8.關於德魯克管理體系。(1)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2)德魯克論領導力。(3)戰略的經典五問。(4)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創新是企業家的基本職能,是企業家的特有工具。(5)德魯克論營銷。市場營銷的目的是使銷售不再重要。以顧客為中心。(6)人事決策。深入思考任務是什麼,而不是指一般的崗位職責描述。(7)社會生態觀。(8)從學習自我管理開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9.關於有效性及如何有效工作。啥叫有效性?第一,有效性不是體現在管別人、而是體現在管自己。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別人,是從來就沒有被真正驗證過的,能夠肯定的是,只要願意,管理者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第二,有效源於實踐。要做到卓有成效,是不需要有特殊天賦的,而是要身體力行,親自實踐,最終將追求成效變成一種習慣、日常紀律和行為準則。第三,有效性是由長處在貢獻中產生的。人只有在貢獻中,才能讓你的長處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換句話說,長處在貢獻中產生的成果才叫有效性。如何有效的工作?先是做正確的事情,並以最好的方式正確地完成,達到預期結果。有效性表現在:自己分內的工作內容、水準及其影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包括上級、同事、下屬;責任心,對我服務的組織,在績效和成果上,我能有什麼貢獻。

10.關於時間管理。時間管理的三個步驟:記錄時間;管理時間;統一安排時間。我們常說要事優先,什麼是優先的要事?不是去解決眼前困難,而是:開拓未來,發展機遇,帶來創新,人員發展。時間四象限:壓力象限,既重要又緊急的任務;質量象限,重要不緊急的任務;矇蔽象限,緊急不重要的任務;墮落象限,既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任務。壓力、質量、矇蔽、墮落,這四個定義詞是第一次見到,耳目一新,很好。

11.關於認知自我。認知自我,包括:發現自己的長處;發揮別人的長處;讓你的長處為別人所用;發揮上司的長處。從有效性的角度,人們應該努力克服短處,還是提升長處?這個問題總是被提出。一般回答是聚焦於揚長。因資源有限。我理解,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分工越來越細、全球化越來越緊密,放寬視野則缺項易配置,你那個短,不補也行。如何讓你的長處為別人所用?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說到底,也是個資源配置問題。許多在某個領域知識淵博的人,瞧不起其他領域的人,只顧用難明的術語顯示自己的專業地位。這並無意義。深入淺出,才是真水平。要克服井底之蛙的傲慢,別人聽不懂是你的責任。因為你的訴求是:要讓你的長處為別人所用,而非懷才不遇、鬱郁終生。

12.關於有效決策。德魯克說,決策的中心問題,不是正確的答案,而是正確理解問題。我們說,問題就是答案,即是此理。德魯克說,對錯誤問題給予正確的答案是危險的,任何投入都會化為烏有,更不容易自拔而愈陷愈深。這是說方向重要、做什麼重要。有效決策的五個步驟:第一,界定問題。是否需要做出決策,對問題進行分類,這問題是關於什麼的,關鍵點是什麼。第二,確認邊界條件。最低限度應該達成什麼目的,應該滿足什麼條件。第三,正確妥協。研究正確的決策是什麼,而不是研究能為人接受的決策是什麼。正確的妥協與折中。第四,決策兼顧執行。讓別人接受決策,由誰來做?怎樣才能確保行動順利?第五,重視反饋。建立一項信息反饋制度,用實際結果檢驗決策。在我們日常的決策行為上,學習並遵循這些相對科學化的要點,是必要的。

(2020.3.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