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廉價的勞動力算不算企業的成本?

傻傻的笨笨的男人


企業付出的費用都要進行成本核算的,不論是高成本還是低成本的勞動力。你的問題似乎再問低成本的勞動力和高成本的勞動力之間的差價問題,這只是一個用工勞務報酬的分配問題,在企業用工方面的原則就是少出錢多出效益,你每月拿的錢就是你的工作辛勞所得,你會覺得不公平,因為你看到有很多人沒你做得多做得好,工資也不少,有的比你還多,這只是一種生活現象,到處都是,不是糾纏的道理,只能努力的適應環境,幹好本職工作,祈盼領導的識人技能,強化自己的技術職能重而能夠儘早的脫穎而出,一個是被提拔重用,一個是你在羽翼全豐時得不到重用辭職另圖他就,這就是人生,自己掌握自己的行路作風,無需看人的臉色而行。一個廉價的勞動力只有這樣才能走上生活的巔峰。



打開我的小宇宙


對於一個大企業來說,確實是比很大的成本!

企業來說統計顯示,目前在北上廣等內地大城市中,最低工資標準普遍僅為當地月平均工資的35%-42%,明顯低於國際通行標準:40%-60%。

分配率:

勞動者的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勞動者報酬總額佔GDP的比重越高,表示勞動者的工資性收入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所得份額越大,社會分配越均等、公平。市場經濟成熟國家,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間,2000年,美國分配率為58.31%,德國為53.84%,英國為55.27% 。而我國職工工資總額佔GDP比重佔GDP比重一直偏低,全國平均在30-38%之間,加上工資額30%的福利,則在38-45%之間。

工資指導線

截至2012年8月7日,全國已有14個省份2012年工資指導線,6省份較2011年基準線下調。新疆和天津基準線最高,北京基準線最低。與2011年基準線相比,河北等6個省份基準線下調,新疆等5個省份基準線零增長,僅北京和甘肅的基準線上漲了1%……

最低工資標準

截至2012年8月9日,2012年全國已有18個省市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其中,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深圳,為150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北京,為14元。

在調整後的這18個省市中,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深圳(1500元),其次是上海(1450元)和新疆(1340元),而江西僅為870元,排名墊底。小時最低工資標準位前三位的分別是北京(14元)、新疆(13.4元)和深圳(13.3元),而廣西(8.5元)墊底。

深圳:關內810元/月;關外700元/月;

北京:不包括三險一金640元/月;

瀋陽、哈爾濱:590元/月;

上海:不包括三險一金690元/月

國外工資標準

法國:每小時8.27歐元,每月1254.28歐元;

英國:每小時5.05英鎊;

美國:每小時7.25美元

中外對比

印度製造業工人平均工資只有中國製造業工人平均工資的一半,津巴布韋是我們的四分之一,韓國是我們的10倍,日本是26倍,美國是35倍。


記住我是曾經的肥源


關注中國的網絡輿論,而不是學術交流很多年,發現網上問題越來越喜歡與人打悶葫蘆。

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

企業廉價的勞動力算不算企業的成本,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即可辯論成經濟問題,又可定義為社會問題,還可當是小孩子好奇的問題,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看似open,實則陷阱重重。

勞動力算不算成本這個學術早有論斷,這裡略。

算不算企業的成本,問題來了,誰來算,企業自己?稅務局?物價局?財務公司?這個誰帶來的影響和結果可大不一樣。

廉價勞動力,廉價的標準是什麼?國家有最低工資標準,我愚笨,姑且理解為廉價的標準,那麼,這個問題裡廉價的標準是什麼呢?

企業廉價的勞動力存在算不算成本的問題,那麼,非企業單位的廉價的勞動力又算不算成本呢?

難怪論文難寫,就這麼個題目要分析清楚都不容易。

很好,邏輯訓練的方式之一。


楊君lena


富士康開始加薪的信息帶來的爭論是我意想不到的,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富士康加薪帶來的效應會影響到大 陸代工企業的競爭力,這樣的擔心在臺資企業和港資企業蔓延,在大 陸的製造基地的區域也開始蔓延,但是,低廉的勞動力就是製造企業低成本優勢的真正來源嗎?

中國“世界工廠”的模式長期以來將國際化競爭力建基於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之上,富士康只是一個縮影。這是在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一個事實。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樣的事實,就認為低廉的人力成本就是獲得成本優勢的來源,關鍵是需要找到製造企業真正的成本優勢來源。談到成本優勢,我們自然會想到三個企業:美國西南航空、日本的豐田、美國的沃爾瑪。

西南航空公司的員工部要和18000多 名員工打交道,員工部的每一位成員都要在該部門的使命宣言上簽名,然後簽了名的使命宣言十分明顯的張貼在總部的牆上,上面寫著:“我們認識到員工就是公司 的競爭優勢,我們將會提供各種資源和服務,幫助我們的員工成為優勝者,以支持公司的發展和獲利能力,並同時保持西南航空公司的價值觀以及特有的企業文 化。”儘管西南航空公司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是我覺得最突出的就是員工突出的成本與服務品質的貢獻。西南航空公司的平均成本是每英里7.1美分,而其他航空公司的單位成本達到10美分左右,比西南航空公司要高出20%-30%。西南航空公司的這一成本優勢一部分來源於員工的突出的生產率。例如,西南航空公司飛機從到達登機口到起飛一般只需要15分鐘,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和大 lu航空公司(Continental Airlines)一般需要35分鐘。美國西南航空公司之所以可以用總成本領先的戰略持續成功,其關鍵概念是“儘可能最少的佔用顧客的時間 ”並讓員工快樂的工作。

豐 田堅信一線員工不只是一部沒有靈魂的製造機器上的齒輪,他們可以是問題解決者、創新者和變革推動者。美國公司依靠內部專家來設法改進流程,而豐田公司則賦 予了每一位員工技能、工具和許可權,以便隨時解決問題並防止新問題的發生。這樣做的結果是:年復一年,豐田公司從員工身上獲得的價值要遠超過競爭對手的收 獲,豐田真正的優勢在於它能夠利用“普通”員工的才智。準時化生產、看板管理、全面質量管理、質量管理活動小組、合理化建議制度、生產的分工與協作、以消 除浪費為核心的合理化運動……這些員工們參與並實施的行動計劃,都是豐田成功的保證。“精益生產”因為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創了全新的生產標準,甚至被美國人 詹姆斯·沃麥克譽為“改變世界的機器”。豐田生產方式的創始人大野耐一也曾經這樣表白:“豐田生產方式固然重要,但豐田人的創造力、努力和實際能力,則是生產方式的精華。”

山姆·沃爾頓曾經說過:“與你的員工分享你所知道的一切;他們知道的越多,就越會去關注;一旦他們去關注了,就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他們了。”

過去五十年中,沒有任何公司能成功地模仿沃爾瑪,因他的成功是基於簡單的管理規則,其成功的關鍵是員工有效的執行規則而又不墨守成規。例如光是偷竊的損失,沃爾瑪就比競爭者少了一個百分點,這樣的成果和3%的淨利相比,真是貢獻可觀。除此之外,沃爾瑪還利用集中發貨倉庫,全國衛星聯機的管理信息系統等使得采購成本也低於同行競爭對手一個百分點,沃爾瑪便以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管理手法,保證了每天可以提供低價商品給予顧客,創造出全球最大的百 貨公司。

西 南航空公司的成本優勢來源於時間效率,豐田的成本優勢的關鍵是“一線員工發揮智慧”,沃爾瑪的成本優勢來源於管理效率,而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卻來源於勞動 力、土地資源、政策以及原材料,這實在是需要我們好好的反思。令人可惜的是,在今天依然很多人認為如果富士康提升產線工人的工資,一定會失去成本的競爭優 勢。這裡面所蘊含的正是對於關鍵問題認識的能力偏差,如果認為製造企業的成本優勢是來源於產線工人的低工資,那就是大錯特錯了,產線工人最重要的價值正是 貢獻產品成本與品質的競爭力,沒有這樣的認識,一個以製造取勝的國家就會喪失其競爭優勢,現在到了需要我們警醒並下決心改變的時候了。


癸辰淼淼淼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範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 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髮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

主要分類

1.按概念形成可分為理論成本和應用成本。

2.按應用情況可分為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

3.按產生依據可分為實際成本和估計成本。

4.按發生情況可分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5.按形成時間可分為歷史成本和未來成本。

6.按計量單位可分為單位成本和總成本。

7.按計算根據可分為個別成本和平均成本。

8.按包括的範圍可分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

9.按生產過程中的順序關係可分為車間成本和工廠成本。

10.按生產經營範圍,可分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

11.按與收益的關係可分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12.按與決策的關係,可分為相關成本和非相關成本。

13.按與現金支出關係,可分為付現成本和沉沒成本。

14.按與計劃的關係,可分為計劃成本和預計成本。

15.按數量變化關係,可分為邊際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別成本。

16.按可否免除,可分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17.按可否推遲發生,可分為可遞延成本和預計成本。

18.按發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為可控成本與不可控成本。

19.按形態,可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

20.按發生與產品生產的關係,可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21.按產品成本的構成情況,可分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22.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稱為沉沒成本。

為了便於進行成本管理,還可運用其他一些成本分類概念,如機會成本、責任成本、定額成本、目標成本、標準成本等等。

經濟性質

成本的構成與分類

成本的構成與分類

經濟學家眼中的成本與會計賬戶上規定的成本,即經濟成本與會計成本,二者在含義上存在較大差異。每個 企業都有自己的會計賬戶,它記錄了企業在過去一段時期內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實際支出,這些支出被稱為會計成本。會計成本常被用於對以往經濟行為的審核和評價。 而經濟學家分析成本的目的在於考察企業的決策,並進而分析資源配置的結果及效率,所以經濟學中對成本的使用重在衡量稀缺資源配置於不同用途上的代價。這涉及使用一項資源或做出一項選擇放棄掉的機會,即機會成本的概念。

成本的制度

成本的制度

馬克思曾科學地指出了成本的經濟性質:“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的每一個商品W的價值,用公式來表示是W=C+V+M。如果我們從這個產品價值中減去剩餘價值M,那麼,在商品剩下來的,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商品價值的這個部分,即補償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格和所使用的勞動力價格的部分,只是補償商品使資本家自身耗費的東西,所以對資本家來說,這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頁)。馬克思的這段話,第一,指出的只是產品成本的經濟實質,並不是泛指一切成本;第二,從耗費角度指明瞭產品成本的經濟實質是C+V,由於C+V的價值無法計量,人們所能計量和把握的成本,實際上是C+V的價格即成本價格;第三,從補償角度指明瞭成本的補償 商品生產中使資本自身消耗的東西,實際上是說明了對成本對再生產的作用。也就是講產品成本是企業維持簡單再生產的補償尺度,由此也可見,在一定的產品銷售量和銷售價格的條件下,產品成本水平的高低,不但制約著企業的生存,而且決定著剩餘價值M即利潤的多少,從而制約著企業再生產擴大的可能性。馬克思對於成本的考察,既看到耗費,又重視補償,這是對成本性質完整的理解。在商品生產條件下,耗費和補償是對立統一的。任何耗費總是個別生產者的事,而補償則是社會的過程。耗費要求得到補償和能否得到補償是兩個不同的事情。這就迫使商品生產者不得不重視成本,努力加強管理,力求以較少的耗費來尋求補償,並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

也有的認為: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多種所有制的生產主體同時並存;理論成本。生產主體是小商品生產者的,只有生產資料需要購買即勢支費用,所需要的勞動就是生產者本身,不需付給資,可以用C作為其理論成本;生產主體是國有企業的,以社會作為主體,商品生產中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耗費都可看作社會的耗費,是社會生產成本,可以用C+V+M作為其理論成本;其他生產主體一般用C+V作為理論成本。


于都善學文具商行


我在企業裡任職過,我們是這樣的情況,如果數量不多而且次數是偶然的(比如臨時僱傭一兩個工人)可以忽略不計,如果僱傭了很多廉價的勞動力,數量多了就一定要計算成本了。總之,在企業裡發生的運營費用都要計算為成本,僱傭廉價的勞動力是運營成本的一項開支,所以要算作成本。以上是我的看法,僅供參考


自拍自導美好家園



老安8279


必須算,廉價不等於沒有價格,只要有成本支出就得記入企業成本。



鐵馬金槍


不管是廉價的,還是高昂的勞動力都是要企業成本核算的,營銷,宣傳,攻關,研發,折舊,電力,水,辦公用品,原料等都算在企業核算成本辶內。


嶗山隱士3


廉價勞動力的概念應該是勞動力市場來決定,如果企業工資低了就招不到合格的員工,企業必須要提高工資待遇,而工資待遇越高也越能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反過來員工也有選擇的權力,員工會傾向去工資更高的企業去工作。所以,廉價不廉價應該是市場說了算。人力成本一直都是企業最大的成本之一。服務行業人力成本基本上是企業總成本的一半,是最大的成本。工業上人力成本不知道是什麼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