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故事——水西公园

黔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黔西是我国南方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属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说。观音洞文化与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并称为中国三大古文化区的代表。在随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黔西曾经是古夜郎国对外扩张的要道和战场。古代彝族于三国蜀汉时期进入贵州后,黔西又成为水西阿哲彝部统治的中心区域。在水西1474年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在黔西这片热土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水西文化。明朝末年,以彝族土司世袭的贵州宣慰府从贵阳迁回到了郭张(今黔西县城),使黔西成为晚期宣慰府所在地之一。奢安事件发生后,明朝在郭张始建水西城。清初吴三桂剿水西后改土归流,建黔西府于郭张,后降为黔西州,民国初年改为黔西县至今。

黔西,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演绎过许多传唱不已的故事,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人整理黔西县部分民间故事,让大家感受到它的文化气息和人文魅力。


黔西故事——水西公园

水西公园夜景

水西公园位于黔西县城内,以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为明武宗正德年间)修建观音阁为基础,民国初年改建为公园的水西公园,位于县城东面的狮子山麓,占地6万平方米。园内于元代葬有彝族女英雄奢节的衣冠墓,悠久的历史沉淀,在园内留下了观音阁、正德残钟、观文塔、乾隆御赐尚书坊、道光年间吴嵩梁寺碑、观音阁碑、东山寺诗碑等的古迹文物。解放后,公园经不断修缮,新建三角亭、去思亭、半山亭、荷塘石桥、鱼池、杜鹃亭等建筑。山环水绕,古树苍劲,幽静而雅致。水西公园屡经兵燹,寺庙被毁,铁钟残破,水西公园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厮守着那片近乎荒漠的土地,经历了无数次雨打风吹。直到1979年,才恢复“水西公园”这一名称,重新修补,恢复管理,公园焕然一新。2006年,黔西县委、县政府决定投资3000万元改造水西公园,改造后,公园占地60000平方米,于2009年9月完工。


黔西故事——水西公园

水西公园夜景


观文塔(又称文峰塔)


黔西故事——水西公园

观文塔(旧貌)


黔西故事——水西公园

观文塔


观文塔又称“七层塔”或“文峰塔”,坐东向西,为楼阁式七层八角攒尖顶中空砖石塔,塔的底层高3.48米,各层塔越高越小。观文塔,是黔西古城的标志,该塔始建于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知州陈德荣捐资修建,雍正八年(1730年)知州鲍忠续建落成。还有一说为僧人“天安”募资修建,八年而成。募修之初拟名“观音塔”,因“塔建州治巽方文明之地,供奉观音不若兼文昌之为善。”便更名“观文塔”。关于观文塔,在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种传说,修建“观文塔”是因为“九狮要闹连城”,观文塔所在的这座山像一个绣球,如果不加控制,九狮闹连城滚绣球时将会伤及当地百姓,所以,才在绣球山上修建“观文塔”。据1979年负责修复水西公园工作的熊光泽介绍:“1978年文峰塔遭雷击,塔身被损坏。今天看到的文峰塔主体是原来的,塔身是经过修补的。”


李世杰与文峰书院


黔西故事——水西公园

李世杰雕塑


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号云岩,生于黔西县隐者坝。他天资聪慧,酷受骑射,通晓武艺。乾隆九年在江苏走入仕途,曾任两江总督、四川总督、兵部尚书。为官四十余载,恪尽守职,深受百姓爱戴,皇帝恩宠。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时人誉为“黔中奇男”之一。尚书坊(今文峰书院)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初建于绣球山下的古驿道旁,全坊4柱3门9级,高9.06米,宽7.05米,坊柱雕刻石鼓、石狮、楹联,有人物、龙凤等浮雕。据熊光泽介绍,当年夏天尚书坊被暴风折断大树将其撞倒。1994年复修,移址在进入水西公园门前的大道上。坊前左右还立有两块石碑,分别记述了李世杰一生业绩简况和复修尚书坊经过。公园内,还有一尊李世杰的铜像雕塑。

去思亭

水西公园前门侧边有一“去思亭”,系清乾隆年间兵部尚书李世杰修建。据说李世杰告老还乡后,乾隆皇帝十分想念他。一天,乾隆帝出京打猎,得一猎而煮食,忽想起李世杰,便派人用陶罐装鹿肉到黔西。他一接过来看,鑵上题有:“去思”二字,说明皇帝还在想念他。这恩赐鹿肉,不吃便有欺君之罪,吃吧其肉已经腐朽发臭,实在是不能入口,于是背对钦差埋在观文塔下,修一亭以作纪念。


黔西故事——水西公园

水西公园


哑妇怪石

原水西公园内存放着一块玲珑秀丽的红色小石山,名“哑妇怪石”,传说古代事出本州,一日,州官闻击鼓声而升堂,告状者是一个哑妇。州官怒喊:“哄她出去!”突有妇人喊冤之声,细观之乃大堂上一怪石说话。问其情由,始知先上堂之妇有苦说不出,在堂上沉睡多年的怪石,细察历年州官作为,最恶毒者乃此州官,因此它不得不替乡妇说话,控告州官纵子行凶,又百般庇护,不为民伸张正义。州官顿时吓得目瞪口呆,惊恐万状,连声宣布退堂,于当夜率领全家老小偷偷逃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