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紅極一時的餘秋雨為何墜下“神壇”?樑宏達的解釋一針見血

當年紅極一時的餘秋雨為何墜下“神壇”?梁宏達的解釋一針見血

生活不需要驚天動地的情節才叫做精彩,感情也並不是要有山盟海誓的衝突才能引人注目。電視中的偶像劇之所以那樣跌宕起伏,是因為收率與時間壓縮後,它必須在短短几十分鐘內去濃縮一個真實的故事,再以緊湊的情節去渲染故事的內容,這樣才可能得到良好的收視率。

人生也正是如此,你可以通過短短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的短片,去了解一個人漫長的一生,也可以去觀賞民族的興衰,季節的變換。

但是那些畢竟都是虛構創作出來的文藝作品,真正的生活遠遠比電影情節要苦澀乏味的多。它就像一杯白開水,加了糖果,便是好的一生;若是不小心打翻了,那便是漫長的苦澀。

餘秋雨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文筆細膩,曾經在文壇廣受好評,到現在,他依然是我國文壇上可以與沈從文、朱自清相提並論的巨擘。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文學巨匠,在後來也遭到了質疑與批評,有人直指他的文字頗有瑕疵,在一時間還發起了抵制餘秋雨作品的活動,這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跌宕人生

1946年,餘秋雨出生於浙江省的一個小鎮上。那裡風景秀美,山清水明,適合宜居。但是餘秋雨所處的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在當地的收入也不算太高。除了餘秋雨之外,家中還有很多孩子,餘秋雨在當時也沒有特別受到父母的關注。

當年紅極一時的餘秋雨為何墜下“神壇”?梁宏達的解釋一針見血

在家鄉讀書的餘秋雨,表現出來了異於常人的對於文學的熱愛,他從幼年的孩提時期開始,就非常喜歡寫作。當時別的孩子們聽到老師不知的週記任務,無不抱怨紛紛,只有餘秋雨一個人拿著筆桿子甘之如飴。而他的作文雖然文筆稚嫩,但是立意卻超乎一個孩子的深遠,當時他的語文老師就告訴他“堅持寫作,你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作家。”

1966年,特殊時期風波席捲了餘秋雨的家庭,他的父親因此蒙受不白之冤,鋃鐺入獄。當時餘秋雨的家庭條件本來就算不上好,母親沒有工作,全家人的開銷都由父親一力承擔,勉強能夠維持生計,就連餘秋雨自己上學的錢都是借來的。父親入獄後,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全家人失去了經濟來源,每天只能艱難度日。

1968年,因為父親的緣故,餘秋雨又被下放勞役,當時他的條件非常艱難,每天吃不飽飯不說,還要進行許多勞動,當時餘秋雨一度就快要放棄生活的希望,是文字的力量帶他走過了那場浩劫。當時勞役得空,他就在自己的腦海裡回想起那些名家的散文,那是他除了家人之外唯一的動力。

當年紅極一時的餘秋雨為何墜下“神壇”?梁宏達的解釋一針見血

1989年,餘秋雨出版了《文化苦旅》,這部鉅作成為了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而餘秋雨也從此走上了文學神壇,那這後來餘秋雨為何會墜下文學“神壇”呢?

白璧微瑕

有追捧,就有質疑。餘秋雨的文字很快迎來了一片反對之聲。首先,人們認為在他的文字裡,他的優越感實在是有些過度了。他似乎忘記了自己曾經的苦難和不為人知的歷史,在他的書中,

自己似乎是一個“天才”般的人物。

當時餘秋雨的妻子叫馬蘭,是一位演員,曾經因為在《西遊記》中扮演唐僧的母親而小有名氣,但是遠遠不到家喻戶曉的地步。既然是演員,那麼馬蘭註定是有幾分姿色的,至少是個眉清目秀的女子,不然怎麼能夠扛得住苛刻的鏡頭?

當年紅極一時的餘秋雨為何墜下“神壇”?梁宏達的解釋一針見血

但是在餘秋雨的文字裡,馬蘭似乎成為了一個傾國傾城的大美女,那種不經意透露在自己文中的優越感,是令讀者們感到閱讀體驗極差的一個非常大的原因。偏偏在他的文章裡,還有很大的篇幅是描寫這種文字的。

不僅如此,餘秋雨似乎還有意無意的在炫耀自己的交際圈。他曾經在書中花了長篇大論來寫自己和袁隆平的相識,實際上兩個人不過萍水相逢,交集不深。而且科研界與文藝界本就不相同,餘秋雨將那股子文藝的“酸氣”帶入科學界後,不免顯得有些太過尷尬。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餘秋雨的私人生活,確實不是那麼盡善盡美。他在自己的文字裡曾將自己的妻子馬蘭描寫的近乎完美:美貌、才情應有盡有,而馬蘭也的確是一個好妻子,在餘秋雨還處在人生低潮期的時候,馬蘭毅然的嫁給了他,即使那個時候的餘秋雨不過是一個無名之輩。

但是這一切幸福的背後,都是用前妻李紅的成全換來的。遇見馬蘭後,餘秋雨拋棄了自己的糟糠妻子李紅,丟下了自己的八歲的女兒。儘管她當時曾經含淚請求餘秋雨不要離開,

但是餘秋雨還是選擇了馬蘭。

當年紅極一時的餘秋雨為何墜下“神壇”?梁宏達的解釋一針見血

也許是因為生活環境的原因,他的文字也顯得有點矯情與另類。他喜歡用自己的話語去評價一個古人的性格作風,對於自己喜歡的人物,他寧願雪藏他們的缺點而大肆吹捧他們的閃光之處,這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由於他的片面,很多讀者都產生了一定的誤解,認為餘秋雨自身的問題,導致了一個歷史人物形象的扭曲。

餘秋雨的文章角度也有問題,他喜歡以官員的立場來發表自己的言論,這樣一來未免有失公允。當時梁宏達批評他時有一句話非常精闢,他說:“文人不應當為當權者搖旗吶喊。”

儘管外界對於餘秋雨的爭議非常大,甚至呈現了一個兩極分化的局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人類歷史的文壇上,餘秋雨始終擁有一席之地。矯情也好、做作也罷。這世間的文字本來就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既然有追捧,那麼也必定會受到批評。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餘秋雨的文字依然是中國文學界不可多得的遺世明珠,值得我們參考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