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层面解读《我是山姆》:真正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我是山姆》是于2001年在美国上映的家庭教育题材类的电影,这是一部瞄准奥斯卡而提前上映的影片,影片集合了感人故事和演技超强班底,虽然最终在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惜败《美丽心灵》,但影片还是凭借演员们出色的演技以及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斩获了包括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多项提名。

影片内容并不复杂,主要围绕着智商只有7岁的山姆为了争夺女儿抚养权的故事展开。在我看来,影片厉害之处就在于导演用一个温暖治愈的故事,让不那么聪明的人给所谓的精明人上了一课,让观众明白什么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却是一部让人们看完会泪目的电影,女儿露西与山姆日常的互动是全篇最让人感动地方,这也是能让全网20万人在豆瓣打出8.9高分的原因之一。

从三个层面解读《我是山姆》:真正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在此,我将从情节设定、主次人物不同塑造,以及现实意义来解读:真正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用反常理的情节设定来突出影片主题,使影片在教育题材类的电影中独具一格

长久以来,教育题材的电影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无论是印度高分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还是国内上映的《银河补习班》,哪怕时隔多年,至今仍有很多影迷翻来覆去的看。

这类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影片中成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让观众在剧中感悟教育真谛。

但《我是山姆》偏偏剑走偏锋,它跟以往教育类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的故事内容虽不新颖,但其表现手法却很独特,影片大胆采用了一个智商只有7岁的父亲作为整个故事的主人公,来给现实生活中所有自以为聪明的父母上了一课,让我们感悟对孩子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而这个独特的设计却成功的抓住了观众心理,从山姆手忙脚乱为女儿换尿布的那刻起,就让所有观众发出灵魂一问,“智商只有7岁的山姆能养育好露西吗?”

而这个疑问也正是吸引观众观影的重要原因,因为在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里,我们还是通俗的认为或许山姆能把女儿养大,但他的智商毕竟只有七岁,等到露西上学之后,不管是辅导功课还是有关养育女儿的知识,山姆肯定是不具备的。

但当看到山姆给露西买鞋这一剧情时,观众的心理开始慢慢转变,山姆掏出全部的钱都不够支付露西喜欢的一双鞋,此时山姆的那些残疾朋友陆续开始“捐款”,只为了给他们心爱的露西买一双漂亮的鞋子。

从三个层面解读《我是山姆》:真正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在这里,导演并没有添加刻意渲染情绪的音乐以及任何让人感动的台词,但却成功的收获了观众们的眼泪,因为正是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观众明白露西过去7年,都是在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爱的包围下长大,所以露西才能成长的外表活泼又开朗,内心丰富而充盈。

这一剧情为以后山姆能够成功争取到抚养权奠定了基础,而接下来露西与山姆的对话,则让观众明白了露西为何拒绝社会福利机构安排的寄养家庭。

山姆对露西没能拥有一个正常爸爸感到抱歉,但露西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孩子,因为别的爸爸不会每天都陪孩子去公园里玩,也不会为了给孩子买一个蛋糕跑几公里,更不会在无意摔倒后只关心蛋糕有没有坏而不关心自己疼不疼。

从三个层面解读《我是山姆》:真正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至此,影片“爱”与“陪伴”的主题昭然若揭,这也是山姆最终赢得抚养权的关键,在所有人都不认为山姆有能力抚养孩子,强行将他们父女分离的时候,山姆却用实际行动像他们展示出了父爱与智商无关。

“很多地方我不如你们,但是也有某些地方我比你们强,比你们任何人都强。”

“我会花时间去考虑怎样作个好父母,那需要耐心聆听,我不是个完美的父亲,但我会尽我所能!”

从三个层面解读《我是山姆》:真正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山姆最终赢回了抚养权,而他也因为爱露西,则主动请求抚养家庭跟他共同抚养露西,这对山姆来讲,则是最好的结局。

而他的故事也给屏幕前的观众提了个醒,我们希望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希望孩子看到更多了解更多,所以花心思给孩子买玩具、送他上各种辅导班。我们都希望能够“富养孩子”,但影片通过山姆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富养,是爱和陪伴。

通过对主次人物不同的塑造来彰显影片主题,成功的控制了观众观影情绪,引发观众共鸣

影片比较讽刺的一点,是对剧中几个“正常”父母性格的塑造,在山姆与他们的对比之下,恰到好处的讽刺了很多父母“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

01.康纳父亲:以输赢为导向的控制型父亲

康纳父亲在剧中的戏份不多,但也是在他的对比之下才显示出山姆独特的教育。

康纳是露西的同学,在他们开学的第一天,老师要求同学们背诵有关“昆虫”的知识,在康纳展示有关蜘蛛的知识时卡了壳,而此时台下的爸爸害怕孩子失败所以小声的提醒孩子正确答案,儿子接受到信号之后便接着背诵,但由于过于紧张所以总是错误百出,而爸爸一边纠正错误的同时一边略显焦虑。

康纳感受到爸爸焦虑的情绪,索性放弃了背诵,并且用略带责备的口气对爸爸说“你非得让我背这个,其实我想展示甲壳虫的知识!”

此时镜头一转,我们看到山姆正低声对露西说“他(泰纳爸爸)完全可以不让孩子难看”

从三个层面解读《我是山姆》:真正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我们再来看露西的表现,轮到露西的时候,露西给大家展示的是有关蝴蝶蜕变的知识,讲到一半时,露西突然忘记了接下来的内容,她紧张的看着台下的同学以及家长,这个时候山姆站了起来笑着对露西说:

太多阶段了,很难背

从三个层面解读《我是山姆》:真正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得到了爸爸的支持,露西紧张的神情便放松了下来,心情一放松,露西便记起了接下来的知识。

泰纳爸爸与山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利用这个情节完成了对现实生活中那些“聪明的父母”的讽刺,他们希望孩子表现的处处完美,他们不允许孩子失败,他们只关注自己想要的,而不考虑孩子需要的。

与之相反的是山姆,或许他不如这位“精英爸爸”聪明,不能给孩子提醒结果,但他懂得无条件的支持,具体哪一个对孩子成长有益,我想结果不言而喻。

02.律师丽塔:以工作为导向的忽略型父母

整部影片有两条线,一条围绕着山姆展开,而另一条则围绕着帮助山姆打官司的律师丽塔展开。

丽塔表面看起来是个事业有成的商务精英,但实际上,丽塔与她7岁儿子之间有着巨大的隔阂。

儿子不满妈妈总是忙于工作,即使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也总是在打电话会议,儿子打电话找妈妈,也只能被妈妈安排在办公室电话的第二条线,因为第一条线妈妈永远都留给工作。

从三个层面解读《我是山姆》:真正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丽塔一天要处理七八个案子,晚上也经常会把工作带回家,丽塔总抱怨孩子不跟她亲近,即使她抽出时间去接孩子,儿子也叛逆的不想坐她的车回家。

丽塔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这样,但我想屏幕前的观众已经明白,因为她的生活已经被工作填满,对儿子情感上的疏忽,使儿子与她渐行渐远。

而山姆的出现,无疑点醒了丽塔,丽塔起初对山姆的官司并不抱任何希望,但她看到了山姆对露西的爱,看到山姆为了女儿开心可以陪她在游乐场呆一整天,而这点,也正是现实中很多父母不愿做的,他们不能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玩耍,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看着在陪孩子玩,实际上思绪早已飞到了工作上,他们对孩子总是“三分钟热度”,高兴了陪他们玩会而,不高兴了就丢给手机或者电视。

而山姆总是在孩子需要他的时候出现,这也是让丽塔为山姆据理力争的原因之一,如果说一开始同意帮助山姆打官司是出于“人道主义”,而后来丽塔则是被山姆身上满满的父爱所感动,她坚信山姆能养育好女儿。

影片通过两个“精英父母”的角色设定,来完成对当下父母教育方式的讽刺,我们习惯了用我们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习惯了“摁着牛头喝水”,我们总把孩子当做我们生命的延伸,不能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所有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与爱,导致孩子与我们渐行渐远。

而这部影片也通过山姆这个特殊角色的设定来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人父母,或许不需要“那么聪明”,当在育儿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沮丧的时候,只需要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爱与耐心的陪伴,或许就能帮孩子度过短暂的困难。

基于影片的故事内容,谈谈我对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影片在电影市场上越来越多,《我是山姆》之所以能突破重围,时隔将近二十年还依然在影迷心中占据重要位置,我想它所传达的社会价值,是引发观众共鸣的主要原因。

01.不要用成人的司空见惯,扼杀孩子的求知欲

露西跟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爱问“为什么”的阶段,她对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十分好奇,她总是不断的向爸爸提问。虽然山姆能力有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镜头下的山姆,总是乐此不疲的解答露西提出的所有无厘头的问题。

从三个层面解读《我是山姆》:真正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虽然山姆的回答并非“标准答案”,但是导演的重点并不是山姆回答问题的能力,而是山姆对待女儿提问的态度,或许他的回答并不是那么完美,但他对待女儿提问的态度却是我们为人父母要学习的。

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他们总是觉得“这些幼稚的问题有什么好问的”,也总会用“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净想这么多没用的”!来回答孩子。

父母说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不愿提问了,再后来他们就变得不再好奇了,面对不懂的事情不再去想了解,觉得和他们无关;面对感兴趣的事情也不在全力以赴,觉得花太多精力毫无意义;他慢慢的形成了固化的判断,不愿意再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事物。

可是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如果你总是说“这有什么好问的”,会打消孩子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

我们要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打造成被动的答案复印机,而是挖掘和引导孩子好奇与探索的本能,让他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孩子一辈子的技能,千万不要再用我们成人的司空见惯,而扼杀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

02.只有输得起才能赢得了,那些不敢让孩子输的孩子,其实是因为自己输不起

剧中泰纳的爸爸实际上代表了现实生活中那些以输赢为导向的父母,他们希望孩子表现的处处完美,他们害怕孩子因为失败而消耗自己的“自信心”,所以在育儿路上,他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害怕,害怕自己万一哪一步走错自己和孩子就输了,于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不让孩子哭,不让孩子走路跌倒,甚至不允许孩子玩玩具失败。

事实上,这样的做法不仅剥夺了孩子学习控制情绪的能力、保护自己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剥夺了父母自身成长的机会,因为我们从未体会过自己面对孩子“输”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自然就没有想过该如何帮助孩子树立面对“输”的正确态度,与其说怕孩子“输”,其实是父母自己输不起。

可是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孩子早晚都会有输的经历,我们不如选择从当下开始陪着孩子一起去体会输的感受,至少在这个阶段我们试错的是成本还不会太大。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输只是人身上的一块淤青,而不是纹身。虽然当下会很疼,但这种疼只是暂时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才会变得更强大。

03.叛逆不是孩子的错,那些叛逆的孩子其实比看起来更需要你

剧中丽塔总觉得孩子叛逆,她不明白儿子为什么把她拒之千里,即使她在下班之后围着诺大的城市转了好几圈只为了帮儿子找他心爱的滑板车,但儿子连句谢谢都没有;她也不懂为什么她推掉工作去接儿子放学时儿子却不愿意上她的车。

从三个层面解读《我是山姆》:真正的富养,是爱与陪伴

但事实上,每个叛逆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叫做无助,其实叛逆的孩子,他比看起来更需要你。

孩子只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在不断地试探父母,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父母的关注,他用这种看似“叛逆”的方式在不断地呼唤父母的靠近,在不断地呼唤父母能够给他们更多一些的关注和帮助,能跟他有专属的约会。

结语:

电影《阿凡达》里有一句经典台词:男女主人公在最美的场景下,看着对方深情的说“I see you(我懂你)”,在我看来,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两性关系,更适用于亲子关系。

或许你每天都在忙碌地看孩子,但如果我问你,上一次你静静的观察孩子时在什么时候?很多人或许都不记得了,你或许在看孩子,但应该好久都未真正“看到”孩子。

而《我是山姆》这部电影无疑给我们提个醒,有时候我们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却没有谁能够停下脚步静静的观察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

而露西之所以只想让山姆给她当爸爸,是因为山姆看到的不仅是露西的外在,更能通过表象看到女儿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而这个过程不需要什么育儿技巧,需要的只是爱与陪伴。

愿所有父母都能跟孩子建立起这种情感链接,可以看着对方的眼睛互道一句“I see you”

参考书目:大J《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