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朝人要這麼喝茶?

為什麼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朝人要這麼喝茶?

易烊千璽主演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就曾出現與現今完全不同的飲茶方式——煎茶法。

古人稱“喝茶”作“吃茶”。通常我們把能吃的稱之為食物,茶渣雖然可食用,但是生活中吃茶包的人也不多見。

為什麼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朝人要這麼喝茶?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煎茶法,放鹽巴

煎茶法與泡茶法的清飲小啜不同,更傾向於茶的烹飪,甚至還放調味。

在茶里加鹽巴調味,這種操作在現代聽來,更像是黑暗料理,讓人難以置信。實際上,此法在唐代時期是十分普遍且流行的製茶方法。

我們今天就要來談一談,煎茶法烹製下所謂能吃的茶。


煎茶之流變

(1)古之煎茶

煎茶起源於何時,眾說紛紜,最早記載於東漢成書的《桐君錄》,

“巴東別有真茗茶,煎飲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葉,並大皂李作茶,並冷。”

從此句可以知曉,煎茶與煮茶並不趨同,為兩類飲茶形式,但是唐代所盛行的“煎茶法”與此何異,尚未能確定。

說文解字中,“煎,熬也”,“熬,幹煎也”,所以煎茶為先煎烤後加水煮,這與雲南烤茶十分相似。

為什麼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朝人要這麼喝茶?

▲永勝彝族在火炕床上烤茶,圖源自新華社

雲南烤茶歷史淵源悠久,是大理地區白、彝、漢等民族飲茶的一種形式,有人認為其為煎茶之鼻祖。時至今日,雲南仍然保留此煎茶之古法。

當地人民將茶葉放置在陶罐內翻烤,注入熱水,靜待水沸騰後直接飲用,或加入鹽巴、生薑、麻子糊、核桃米、糯米花、米幹皮等材料,說是一道茶,更似一道湯品甜點。

(2)陸羽式煎茶法

現今所謂唐代煎茶法,一般特指陸羽《茶經》中所記錄的飲茶方法,區別於漢魏六朝時的煮茶法,或許我們可稱之為“陸羽式吃茶法”。

早在西晉時期,杜育《荈賦》曾描寫過吃茶場景,與陸羽在《茶經》一書中的一致。杜育《荈賦》,

“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有學者以此為據,認為煎茶法在西晉時期便已萌芽,此為說法之一。

更多的人認為《茶經》著書後(唐代宗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初稿完成,德宗建中元年,即公元780年定稿),煎茶法才有詳細記載,此為“煎茶法”肈始,也標誌著中國茶道的誕生。


為什麼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朝人要這麼喝茶?

▲《蕭翼賺蘭亭圖》為唐代閻立本所作,該圖以細微筆致描繪了煎茶情景,畫面上擺放茶碾、荷葉蓋罐、茶托、竹製茶床。

後煎茶法在唐代大行其道,於中唐成熟。兩宋時期,點茶法在全國範圍內引起潮流,鬥茶盛行。點茶法多用於宴會、家宴、多人雅集等,而煎茶法更多出現在有著三兩知己的小聚會。

此時煎茶法還未湮沒在一眾鬥茶盛宴中,不時有文人雅客吟詩誦詠。譬如蘇軾《試院煎茶》詩云,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四川盆地周遭,雲南與四川省緊挨著,筆者認為,雲南烤茶法為陸羽式煎茶法之前身,不無幾分道理。>

▼四川(西蜀)與雲南地理位置


為什麼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朝人要這麼喝茶?

又有蘇軾弟蘇轍詩《和子瞻煎茶》曰:

“煎茶舊法出西蜀,水聲火候猶能諳。”

五代時期煎茶便有衰頹之勢,南宋時期,煎茶之法多為偶爾為之,後煎茶之法更是成為絕響。

(3)小論煎茶法之衰頹

為什麼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朝人要這麼喝茶?

▲古代製鹽圖

其實“煎茶法”的衰敗實為必然,煎茶法的點睛之筆在於“鹽”。鹽是我國古代立國之本、富強之基,古代販賣私鹽是違法的。

隋朝末年,儘管朝廷嚴苛禁止,但是私鹽仍然氾濫,從某種角度來說,也為“煎茶法”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為什麼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朝人要這麼喝茶?

▲古代製鹽之井火煮鹽

唐代鹽價一度高居不下,鹽業的收入在唐朝中後期甚至佔據了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天寶、至德年間(742年正月-758年二月),“鹽每鬥十錢”,乾元元年(758年二月-760年閏四月)鹽則達到了每鬥一百一十錢,貞元四年(788年)則達到三百七十錢,遠超百姓承受力。

鹽價高漲的同時,百物的價格卻趨於下跌,乾元元年,絹價為1000文,僅為鹽價十分之一,貞元四年絹價為3000-4000,鹽價仍約為絹價十分之一

為什麼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朝人要這麼喝茶?

唐代絹價變動表

鹽與絹之價差距比想象中更小,由此可知“遠鄉者貧民困高估,至有淡食者”所言非虛。古代並非無鹽可食,而是食鹽的價格過高導致出現淡食的情況。

那麼唐代煎茶放鹽甚為奢侈,並非尋常百姓家日常剛需,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飲用。

為什麼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朝人要這麼喝茶?

▲中國河北唐代煮鹽遺址

而兩宋時期是中國鹽業發展最輝煌的時期,朝廷嚴格控制鹽業流通,劃分銷鹽區域,各地的鹽只能在指定區域銷售,不得越界。

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一石米的價格是400文(1石米=100斤,1斤四文錢),而北宋時期一斤青海鹽售價為44文(採購成本5文),換算一下,一斤鹽的價格約等於11斤米價,相當於今天30元,也是非常昂貴了。

為什麼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朝人要這麼喝茶?

▲《唐人宮樂圖》,完成於晚唐,與陸羽《茶經》成書時間一致。從圖上可看出,茶湯煮好後被放置於桌上,而煮茶則由其它場所的侍女完成,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從茶釜中盛出,舀入茶盞中食用。

如此一來,雖然北宋時期官鹽收入佔據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鹽為日常所需品,市場廣闊,但高昂的鹽價仍然是民不堪命。

喝茶本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而要想喝煎茶之茶倒顯得有些奢靡了,煎茶法暗於南宋時期暗淡歸去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