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衲法號皮幹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大將魏延曾提出率精兵5000,經子午道突襲長安。諸葛亮則率大軍出祁山,兩軍會師於潼關,將關中地區一舉拿下。
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道奇謀”。《三國志》對魏延的這個計謀有如下詳細的記載。
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諸葛亮劇照)
諸葛亮經過深思熟慮後沒有同意,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魏延取道子午谷成功的幾率很小。
諸葛亮出漢中北伐的路徑一共有5條: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祁山道。這幾條道路中,子午道全長600多里,確實距離較短。但山勢險峻,樹高林密,道路崎嶇,時有塌方,部分路段只容一人通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魏延能否順利到達,是一個未知數。即使魏延克服重重困難,按時到達長安,已屬強弩之末,還有多少戰力?如果夏侯楙固守待援,不是“乘船逃走”,魏延區區5000兵馬,能抵擋魏軍的救援大軍?
而且,子午道歷來都是兵家必守之要道,夏侯楙未必不防。
當年楚漢相爭時,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劉邦就是經子午道進入漢中的。後來劉邦出川時,也只是利用了子午道,取道陳倉,並沒有直接從子午道出來。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
(諸葛亮北伐路線圖)
如果夏侯楙稍有點軍事常識,在子午道的出口處設伏兵,魏延便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即使夏侯楙再“怯而無謀”,難道其手下也全是草包,沒人知道子午谷的重要?沒人提前佈防?
所以諸葛亮認為太過冒險。後來的事實證明諸葛亮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很多大將都曾折戟子午道,曹真率大軍經子午道伐蜀時,二十多天都沒能走出來;闖王高迎祥在子午谷被孫傳庭伏擊,最後丟掉了性命。當然,這是後事,魏延不知道。但至少說明,在子午道用兵,成功的機會是很小的。
其次,諸葛亮還必須考慮蜀國的政治大局。
蜀國在經歷了夷陵之戰後,元氣大傷,國力孱弱。雖經過諸葛亮數年的勵精圖治,國力有所恢復,但和魏國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語。蜀國將寡兵少,五虎上將僅剩趙雲,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雖號稱10萬大軍,但除去留守軍隊之外,最多隻有6萬左右。
(魏延劇照)
即使魏延出其不意,拿下長安,魏國豈能坐視不管,長安對魏國何其重要,屆時必將率大軍來奪,蜀國是放棄,還是固守?如果固守,蜀國也必將傾全國之力迎戰,這對於剛有起色的蜀國無疑是不能承受的,何況還有和蜀國面和心不合的吳國,早已虎視眈眈。如果放棄,就會勞而無功。因此,長安到時將成為“雞肋”。
諸葛亮明白北伐的過程註定漫長而艱辛,不可能一蹴而就。他的戰略意圖是先攻佔隴右,以此為跳板,後圖長安,然後進攻關中,實現“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夙願。因此他說:“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
所以,諸葛亮借鑑了當初韓信的計謀,先派趙雲為疑兵,出褒斜道,佯攻郿城,吸引魏軍曹真主力,自己則親率大軍乘機攻取隴右。
正當諸葛亮攻下南安、天水和安定,欲揮師長安時,忽聞街亭失守了。
街亭是蜀國的戰略要地,是隴右通往長安的要道,也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跳板。街亭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一旦失去街亭,北伐計劃將優勢盡失,直接導致諸葛亮其後的北伐更加困難。
於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這樣抱憾而歸。
(三國戰爭圖)
綜上所述,諸葛亮和魏延所處的角度不同,考慮的重點和層面就不一樣。
魏延從一場戰役出發,想出奇制勝,奇襲長安,打魏國一個措手不及。戰術上是沒錯的,只是實施起來不確定因數太多,成功的幾率太小。
劉備去世後,此時的諸葛亮總領蜀國軍政大事,他必須為蜀國的長遠利益打算,著眼於蜀國的戰略發展和政治全局。因此,他選擇腳踏實地,不執著於一城一池,緩圖徐近,以實現當初“隆中對”中所提出的的宏大目標。
由此,諸葛亮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並非只是區區幾千兵馬的問題。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問題簡直了,諸葛村夫在這件事上可沒有錯,魏延太急於立功而異想天開。
王司徒這不是為諸葛村夫搖唇鼓舌,只是希望大家想一想,魏延是不是把問題說的太輕巧了?
他的計劃是——自己5000精兵出子午谷,諸葛村夫按原計劃進軍。待精兵攻克長安,則大局已定。
大局已定嗎?5000精兵打完就完了?
這不叫戰爭,這叫紙上談兵,或者說魏延太過於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忽略了整體的大戰略。
王司徒完全相信魏延能5000精兵打下長安,但是他如何守住長安呢?5000兵守個小城還能堅持到諸葛村夫大軍到來,但絕不可能守得住長安這種大城。
想想吧,剛剛急行軍並惡戰奪城的蜀軍需修整,城內的忠魏勢力需要鎮壓,城內的奸細需要提防,5000兵這會兒真可謂是捉襟見肘。
更何況一路行軍,又是棧道又是陌生環境,還要奪城打仗,這會兒有3500人都不錯了,這點人能夠把長安的城頭站滿嗎?
何況古代信息不暢,這種中心開花的戰術坑人又坑己。一旦這個戰法發動,諸葛村夫就相當於被魏延反過來調動。他也無從知道魏延的勝負,只能賭博一把,決死往前衝。
倘若魏延勝了還好,敗了,連諸葛村夫自己也陷入絕地。況且魏延這人沒那麼老實,他必然有自己的考慮。到時候他打下長安,則功勞已得。諸葛村夫完成不了,那便是村夫有問題。這如此誰會答應?不當領導了?
但是不是沒辦法了呢?有,但很殘酷。
魏延這時候唯一的生機應該是大掠長安,最好一把火燒掉,然後分兵,一部分軍隊驅趕百姓,去攻擊鄔堡莊園城市,一部分強奪函谷關,依託函谷關,應能阻擋曹軍相當的時間。縱使敗退,大不了一鬨而散,曹軍就算奪回關中,滿目瘡痍的地方也更難以鎮守了,為諸葛村夫下一次進擊打基礎。
這才是典型的秦人戰法。秦國靠這一招幹掉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楚國。
王司徒老百科
第一:諸葛亮對魏國的攻略態度和魏延是截然不同的,諸葛亮以戰求存,和五虎上將為代表的破釜沉舟式的統一戰爭方針有本質區別。在當時亂世之下,假如沒有具有冒險精神的軍事領袖統領軍隊,三國局面不管從領土面積、人口數量、軍事實力還是社會發展水平上講,蜀國和東吳都絕對沒有統一全國的可能,也不可能長期割據而治。因此,不求冒險,穩紮穩打拼國力並不是上善之選。
第二:巴蜀以及南中之地,本來就已經存在固有的士族階層和少數民族分裂勢力,面對外部侵略壓力,離心力大,向心力弱,時間越久國內會越來越不服一個外來的疑似皇族統治(沒有直接證據能說明劉備是真皇族),本土人服劉備集團的原因無外乎有兩個:一個是劉皇叔要光復中土;另外一個是確實武力比較牛,幹不過。
第三:魏延的奇襲之計確實風險比較大,但是不冒險在那個環境下只有等死的份,後來也證明諸葛先生的軍事路線和中共瑞金時期的策略如出一轍,只是浪費國力而已。
第四:冒險取長安,東居函谷關,設卡死守,可盡有關隴,並可掐斷魏國和河西走廊及西域的聯繫。別忘了,當時的涼州已是非常龐大的大都市了,人口眾多,(稍微晚點的南北朝時期有詩為證:"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經貿發達,這個自不必多言了,河西走廊及西域的人口、戰略縱深、經濟抓到手裡面,曹魏會很難受,蜀漢會得到巨大的利益。守住函谷關,戰線東移,向東可以窺探洛陽,向南則會給襄陽南陽巨大壓力,並且可以將陽平關、漢中谷地、上庸城等地的防禦壓力全部釋放出來。蜀國若能如此,則誰問鼎中原,統一全國就有更多精彩可盼的了。可是,蜀國官僚性質的打仗指導思想,最終讓蜀漢最先國破,實在可悲可嘆。
今夜聊史
第一:諸葛亮是領導,出了事他要負主要責任。第二:萬一失敗了回影響士氣。第三:諸葛亮對魏延有看法,從心裡信不過他。第四:這主要與諸葛亮的性格有關,穩字當頭,從不行兇弄險。
誠FZW信
魏延是蜀漢將領之一,雖然勇敢,遇事卻缺少謀略,輕敵魯莽,往往遭到失敗。而且輕敵狂妄,行事魯莽。諸葛亮數次兵出祁山,討伐魏國,而魏延一再獻計:願得精兵五千,取道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而在當時情況下,這是一步根本不可能實現的險棋。諸葛亮深知其考慮不夠周詳魯莽少謀,因而不採用他的建議,魏延卻自以高明,認為諸葛亮謹小慎微,不能重用能人。他甚至在蜀漢與曹軍對壘的兩軍陣前,自己率一支部隊去奇襲洛陽,行不到數里就被殺得大敗而回。魏延居功自傲,不聽勸阻。在追隨劉備攻打西川的一路上,他自視甚高,多次與同僚爭功,甚至輕視黃忠。在黃忠已得了軍令後,還想要搶頭功,全然不以大局為重,提出與老將軍到劉備面前比試武功,得勝之人便去出戰。後來不聽勸告,魯莽出戰,幾乎丟掉了性命,此後仍本性難改。魏延不服將令,自做主張,常有反心。在蜀國的開國與鞏固中,魏延的征戰之苦累,功勞之顯赫,勝過眾多大將,然而他曾幾次背信棄義,殺主求降。諸葛亮善於相術,早就看出魏延有反骨。在諸葛亮手下時,魏延就常常自作主張,幾次招致大敗;他提出的計謀一旦不被採用,就怏怏而去,露出不樂之色。在諸葛亮去世之後,他更自恃功高,不顧諸葛亮緩慢退兵的命令,自做主張狂妄地要親率大軍攻打司馬懿,還要誅殺楊儀等人。魏延最後的命運是諸葛亮算計的結果,還是他自己的性格的必然歸宿?直到今天,大家的看法不同,一直存在爭議。以上是根據演義小說中情節個人觀點,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珍愛惜緣16
其實不談別的,五千精兵對於蜀國北伐大軍來說,應該算不上太多,更談不上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境地。那麼魏延帶五千精兵奇襲長安,按最差的情況來算,就算是遭遇埋伏,也沒有很大的影響,更何況從後面的戰局來看,蜀國死傷更不下於這五千人馬。
這種小成本,大回報的策略,應該是值得肯定的。兵行險招才能以小博大,更何況以蜀國的國力來看,奇策更符合國家的戰略。
那麼到底為什麼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呢?還是一個整體考慮。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並不是長安,而長安是魏國西北的大城市,即便守將駙馬爺再不會打仗,但靠著城牆堅厚,糧草充足,五千精兵圍攻也需要很長時間。即便攻下長安,但長安也很難考他們守住,等魏國大軍到來,也很難抵擋。
至於說諸葛對魏延棄用就更加不是。先主劉備在世時,讓魏延領漢中太守,但諸葛亮主政時,魏延更升至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授假節。所以這個說法站不住腳。
牛牛不忙啊
比起這個,我更想聽聽為什麼守街亭不用魏延哪怕吳懿,用一個馬謖?諸葛亮這智商,不明白不明白,有人提到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的例子,非常有趣,日本被美國切斷石油供應,也是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候,而日本如果要打,一定是出奇制勝,而且是速勝,逼美帝服軟,繼續玩孤立主義,同樣道理,魏國國力幾倍於蜀,諸葛亮如果想贏,或者想佔便宜吧,只有學學山本五十六的路子,不宣而戰偷襲速勝,而且是隻能一步到位,用不了第二次的那種,珍珠港會讓日本偷襲兩次嗎?這麼來看,我站魏延,只有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能夠出奇制勝,而且是存在速勝的可能,為什麼?魏延已經把話說的很明白了,條件是很苛刻,但是就看決策者敢不敢賭了,山本五十六是個賭徒性格,他敢賭,諸葛亮不是,還是性格決定命運,照諸葛亮的法子,純粹就是去送人頭。山本五十六錯在用了南雲,如果南雲是個跟山本一樣的賭徒,還有一線生機。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真的是為了送人頭而送人頭了。
@_@
一,幾千能征慣戰的精兵銳士,這個在今天也不是小數字,何況當時?
二,關於子午谷奇謀,毛主席對此有過精闢見解,他認為魏延的計劃在戰術上即使奏效,在戰略上也不可能改變什麼。因為對方不可能什麼都不做,一旦事後做出正確反應,蜀軍就有被反包圍的危險,屆時蜀國大軍將鞭長莫及,魏國或圍困孤軍,或圍點打援,整個蜀軍的處境將因此變得十分艱難,魏延和他的幾千士兵,十有八九有去無回;
三,自古征戰,打贏容易,征服難。魏國經營中原已久,魏延即使一時僥倖拿下長安,但之後呢?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魏延都能一一搞定嗎?他那幾千人馬在長安能站得住腳嗎?尤其在魏國大軍迅速反攻長安的局面下?
四,孔明認為魏延此計犯險,應該不止出於軍事的考量。從孔明平南戰役的思想來看,蜀軍在軍事上雖然屢屢得手,但孔明都不認為就已成功,一直打到孟獲所代表的南方部落心服口服,孔明才算滿意。將軍和謀略家的區別往往就在這裡,將軍更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謀略家卻更在意本質的東西,如民心是否可用,經濟能否經營,長治能否久安……等等;
五,何況魏延的突襲計劃未必就能成功。當時主持魏國大計的,是司馬懿、曹真、張郃這些人,都是人精。如果在子午穀人家事先有所防備呢?那魏延率領的大軍就真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了;這個結局,你想不到也就算了,想到了,就不可能等閒視之;
六,作為大將,魏延想到有子午谷奇襲可能,於是向主帥諸葛亮提出這個計劃,這是他的責任,可圈可點,無可厚非;作為主帥的孔明,考慮到這個計劃的風險,尤其考慮到它一旦失敗,蜀國幾乎無力承受它的損失(想想魏國的國力以及它的領軍人物,魏延的計劃幾乎不可能真正成功),予以否定也完全合情合理。孫子曰:未慮勝,先慮敗。所以這個事情就雙方來說,其實都無可指責。魏延或許如小說家所言的始終心有不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事實是,自古軍事家冒奇險取勝的例子雖有很多,但冒險失敗、功敗垂成的例子無疑更多。
羅馬時代,軍事奇才漢尼拔深入羅馬後方,打得整個羅馬心驚膽寒,但最後還是失敗,就是因為一時的軍事勝利並不等於全面勝利。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二戰時德國(還有拿破崙)對前蘇聯軍事上幾度處於壓倒性優勢,結果還是失敗,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以孔明放棄子午谷奇襲這樣破罐子破摔、孤注一擲的打法,實在沒什麼可指責、惋惜的。
七,題主說大不了蜀國就損失幾千人馬,可能題主誤會了,以為就像小說所描寫的那樣,各國打仗動輒每方出動幾十萬部隊,幾千人只是毛毛雨;其實完全不是這樣。整個三國(算上所有少數民族)當時的總人口,最多可能也就三四千萬吧,去掉女性、老少、農業等經濟人口,整個中國能拉到前線的,不會超過兩百萬,除掉後勤、衛戍啥的,真正在一線參與作戰的部隊,最多也就五六十萬(這可是三國所有戰鬥部隊的總和),這些部隊還要分散於各個邊境、隘口……我不清楚蜀國當時的總人口是多少,但失去荊州後的蜀國,魏國的綜合實力應該比它強出五倍還不止,所以蜀國真正能開到前線的部隊,假如魏國有三十萬,而蜀國有十萬,蜀國就已經算是“窮兵黷武”了,這也是後人經常詬病孔明的所在,因為你的國力養活這麼多軍隊實在是吃不消,經濟幾乎都消耗在戰爭裡邊了。這也是為什麼孔明、姜維後來一邊打仗一邊搞農業,沒辦法,國家消耗不起。而魏延是蜀國戰鬥機中的戰鬥機,蜀軍的絕對主力,他那幾千人可不是“幾千人而已”那麼簡單。所以這樣的一個戰鬥單元,孔明豈會拿它輕易犯險?
木頭小獾
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分析,為什麼說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行不通。
首先,我們從計策的可行性來說:
第一:在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時,蜀國的五虎將中除趙雲外,其他均已離世,蜀漢也在劉備病死白帝城後的五年內,沒有在北線對曹魏發動過任何大規模軍事行動。因此,從從戰術的奇襲上來說,是可以達到戰術的突擊性的。
第二:子午谷是漢中地區通往關中地區的一條穀道,道路艱險異常。由於道路太過崎嶇,因此,魏國在出口處沒有設置過多的有效駐軍。如果由魏延十日奇襲,將士辛苦下,突襲的意圖應該十拿九穩。
第三:除開子午谷外,魏國整個西線都沒有建立有效的防線。張郃和曹真兩大集團軍當時還遠在東南的襄陽對峙東吳。長安這個軍事政治重鎮的大當家竟然是夏侯楙。夏侯楙何許人也,此人乃曹操女婿,沒有謀略,能當上長安太守是因為長安無戰事。而魏延則是驍勇善戰的猛將,所以拿下夏侯楙也不是多大的問題。
那麼這樣似乎是說明有很大幾率可以獲得勝利?
接著,那麼我們再來看下子午谷奇謀要成功,必須滿足哪些條件呢?
第一:魏延的五千人可以十日內急行軍到達長安(注:曹真西征時,軍馬在子午谷走了一個月。)。
要知道子午穀道全長300餘公里,兩旁高山聳立,腳下河水洶湧,道路全是架起來的棧道,若遇到損壞就得修復,若不幸天降大雨,棧道損壞則戰機全無。而且因為輕裝突襲,全軍只能帶10日糧草。
第二:長安夏侯懋完全不設防,而且一聽說蜀軍來了,就立刻屁滾尿流逃走,而不選擇閉門堅守。(注:你急行軍是不可能帶攻城器械的。)
長安守將夏侯楙庸腐不假,但長安城畢竟大城池,況且附近還有曹魏的郭淮駐軍。如果,夏侯楙在城中世族的幫助下,拖延時間,守住幾天城池。那麼,魏延的糧草耗盡,而且附近郭淮又前來救援,那魏延與一萬蜀軍將無生還的可能。
第三:此次偷襲保持信息的零洩漏,讓魏國關中和南陽方面完全聾掉。
要完全不走漏一點風聲,這個不好保證,畢竟未知因素太多。
第四:夏侯懋在逃走時,還給蜀漢五千人留足糧食。
即使夏侯楙棄城而逃,如果他防火燒了糧餉,那麼蜀軍還是得餓肚子,不一定能等到諸葛亮的援軍。
第五:諸葛亮的大軍在二十日內把後續部隊和糧草全部運到長安。
只有五個條件缺一不可,才可以達到子午谷奇謀的效果,否則,魏延這五千人就完了,打下長安,也會立刻被魏國反過來包餃子吃掉。
1、魏延與諸葛亮的進軍時間必須協調好,蜀漢大軍不能提前,提前則暴露消息,也不能延後,否則魏延的一萬軍士連炮灰都不夠。而且,在那個時代信息傳遞滯後,萬一魏延軍被團滅,魏軍封鎖消息,以逸待勞,諸葛亮的大軍進入包圍圈,則蜀漢危矣。
2、另外,小編也在想,司馬懿與曹真會不會故意放出口信長安只有夏侯楙在,實際上卻還有其他守將隱藏呢?畢竟沒有誰是輕易之輩。
所以,從以上兩方面對比來看,這是條風險與機遇並存的計策!
同時,奇謀之所以被成為奇謀就在於他所異於常人的地方,平平常常叫什麼奇謀。鄧艾走陰平小路他就沒想過兇險嗎?所以魏延的奇襲子午谷絕對是大膽的奇謀,在軍事上是絕對可行的。但是請注意,可行指的僅僅是在軍事上。那在政治上呢?
我們不妨來做個假設:
如果奇襲成功,蜀漢拿下長安,潼關及關中地區,然後呢?然後就會出現下面的情況:
1、蜀軍會把幾乎全部的軍力大概10萬放在前線用於防守曹魏的反攻;而曹魏由於關中重鎮長安都丟了,直接威脅到了曹魏的統治,魏國必定派出大軍收復,魏國全軍大概40萬,除去少量部隊對抗東吳,至少有30萬軍隊調到西線準備收復關中。
2、關中地區地勢平坦無險可守,蜀漢軍隊是在川蜀地區打仗的,擅長山地戰,而魏軍多為平原作戰,且騎兵眾多。用剛打完仗的10萬步兵在沒有幾個關口的平原上防守30萬以逸待勞的擅長攻城略地的重裝步騎兵,結局應該很明顯吧。
3、況且蜀軍的補給從哪來,關中是富饒,但是剛剛佔領能有多糧草供你徵用,從蜀漢運得多遠。而且蜀漢小國,一場惡戰下來,天府之國得有多少家披麻戴孝,而魏國就不一樣了,國力雄厚,人口眾多,耗得起。
4、除開剛打下的領地不平定外,誰能知道東吳會怎麼樣做?是繼續與蜀漢聯盟消滅曹魏?還是於曹魏交好轉攻蜀漢呢?畢竟蜀漢如果拿下曹魏那麼大的地盤,鞏固之後就有可以真正與曹魏相抗衡,吳國到時就是夾縫求生存了。況且荊州之變在前,諸葛亮不得不防。
所以說,諸葛亮不愧為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看的比魏延遠。即使蜀漢拿下關中,也只會讓蜀軍陷於尷尬的進退維谷的“雞肋”境地。因此,蜀漢只能穩紮穩打的通過拿下涼州等地,一步一步蠶食魏國,同時壯大自己的實力。畢竟,面對魏國這樣的巨人,一口是咬不死的。真正應該可惜的是馬謖失街亭才對!
所以,通過上面3方面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子午谷奇謀是一個優秀的大膽的軍事謀略,但在蜀漢的大背景下,是一個失敗的政治計劃。因此,諸葛亮不支持這一計策是正確的!
奇思妙想觀歷史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謀,諸葛亮直接否定了。因此子午谷奇襲從來就沒有成為過現實,這也就導致和很多事後諸葛亮的猜測,要是諸葛亮採取了魏延的計謀,還用得著千辛萬苦地發動五次北伐,最後積勞成疾,殞命五丈原嗎?也許長安就此被魏延打下來,一統中原也將成為可能。
“子午谷奇襲”只有失敗和成功兩種可能。但是無論子午谷奇襲失敗還是成功,所產生的影響都將是國力弱小的蜀漢帝國無法承受的。
一、子午谷奇襲失敗的後果
所謂子午谷,就是褒斜道東面的一條狹隘的峽谷道,沿著秦嶺山脈,連通漢中平原和渭河平原。子午谷中所謂的“谷”,就是指兩座山之間由於地殼運動或者河水沖刷而形成的狹窄同道,由叫峽谷。寬的地方不過兩三米,窄的地方通過一個人都難。秦嶺山脈的叢山峻嶺之中,交通主要依靠棧道,就是在懸崖峭壁上用樹木架起來僅供一人通過的木板橋,東漢末年,這些棧道由於年久失修,基本上廢棄了。
魏延要帶領五千人馬穿過子午谷漫長的無人區,道路艱險不說,還有可能被人在峽谷口來個甕中捉鱉,在子午谷的北面出口輕易截殺。
子午谷奇襲,重在一個“襲擊”,就是出其不意。必須在魏軍發覺之前通過子午谷到達渭河平原的長安城下。魏延給出的計劃是“五千人十天之內穿過子午谷”,在道路不通的峽谷裡這樣的可能性為零。魏延如果率領五千精兵進入子午谷,按計劃還需要五千人在後面搬運糧草,總數一萬人。一邊前進一邊修路,這一萬人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通過子午谷。一個月時間,襲擊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魏軍只需要在子午谷口安排三千人,來一個殺一個,魏延的一萬人將全軍覆沒。
損失一萬人對蜀漢來說無關痛癢嗎?不是,一萬人馬的損失對蜀漢而言關係重大。蜀漢常備軍也就十萬人左右,因為魏延的冒險行動就損失了十分之一,後面的仗諸葛亮還要怎麼打?要知道蜀漢偏安一隅,國力疲敝,軍隊就是命根子,每次打仗都傷亡萬人的話,十萬人經得起幾次折騰?何況魏延被截殺,將對蜀漢軍隊的士氣造成無法彌補的打擊,諸葛亮還要不要北伐了?
二、子午谷奇襲成功的後果
失敗很可怕,成功同樣讓蜀漢無法承受。俗話說,一口吞不下一個胖子。魏延的計劃,是要在佔領長安之後一舉控制咸陽以西的所有曹魏領土。這麼一大片土地,蜀漢在軍隊吃緊的情況下派遣什麼人去守衛呢?
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對於漢中地區的實際情況可能比諸葛亮掌握的多。他在諸葛亮北伐之前提出這樣的戰略計劃,說明他想了很久,也做過充分的評估,認為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在鎮守漢中期間,魏延可能就已經派遣人去修理過子午谷中的棧道,並做了實地考察,所以他得出了十天穿過子午谷的計劃。
魏延穿過子午谷,五千人馬孤軍深入渭河平原。子午谷奇襲還有一個關鍵,就是長安守將夏侯楙會逃跑。但是夏侯楙又不是魏延的傀儡,魏延讓他跑他就會跑嗎?長安是曹魏的陪都,城池堅固,糧草充足,十之八九夏侯楙再窩囊,但是他不跑。他只需要堅守城池,等待援軍就好了。按計劃諸葛亮帶領大部隊從漢中經過斜谷道長途跋涉二十天,到達長安城下和魏延合兵一處。
子午谷奇襲到此基本成功了,接下來就是如何攻下長安城。蜀軍圍困長安,曹魏方面派兵援救,來的人應該會是曹休、司馬懿和張郃這三位,帶領部隊應該不少於二十萬人。曹休、司馬懿和張郃都是一代名將,加上二十萬軍隊的壓倒性優勢,蜀漢和曹魏之間在長安城下展開大決戰,一比二,諸葛亮和魏延將被KO,全軍覆沒。
子午谷奇襲為什麼不能用?
因為蜀漢和曹魏之間軍力懸殊、國力懸殊。如果顛倒過來,蜀漢有三十萬軍隊,曹魏只有十萬軍隊,那麼子午谷奇襲是完全可能的。
魏延一萬先頭部隊到達長安,圍起來。趙雲等其他將軍帶領十萬人合兵一處防範曹魏救應,諸葛亮再帶領十萬人包圍長安慢慢打下來,再一舉佔據長安以西的涼州、隴西地區。魏延的理想戰略就是這樣的,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一樣,問題出在哪裡呢?
問題在於,蜀漢在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後,沒有那麼多軍隊啊!沒有三十萬軍隊,甚至連十五萬軍隊都沒有,只有十萬,兩萬留守,機動部隊只有八萬,這才是諸葛亮北伐始終不敢正面和魏軍展開大軍團作戰的重要原因,也是為什麼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襲”的重要原因,還是諸葛亮一聽說魏軍大部隊趕來就慌忙撤退的原因。
END.
縱論三國,笑說水滸。我是博書君,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