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閩道更難,說「山國」福建

《山海經》雲,“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福建何止西北有山,幾乎全境皆山,山多到讓古人都搞不清楚到底是山在海中還是閩在海中了。所有圍繞福建展開的人與文化,事實上就是福建人與山、海有關的一切活動的總和。福建人的特質,山居者是徹底的農耕本性,海居者則是完全的海洋風格,二者的差異,完全不亞於中國任何兩個地區民系之別,其原因便在於福建的山之隔。

福建的地勢分級與全國的趨勢相類似,呈現由西向東二級階梯式,西側邊界為高聳入雲、連綿不斷的武夷山脈,是福建與江西的自然隔離;中部邊界為同是東北-西南走向的中部山脈,區隔了山與海的交往


蜀道難,閩道更難,說「山國」福建

福建地形圖,來源網絡

武夷山脈南北蜿蜒長達數百公里,其東北段接浙江的仙霞嶺,與洞宮山、括蒼山、雁蕩山並排到海,南段直達南嶺,從而使福建形成了三面環山,一面近海的格局。更甚者,武夷山脈在西側呈現斷崖式分佈,使得包括西北冷空氣在內的一切外界事物均被隔絕於外,徹底斷絕了福建與外界的聯繫,這也是福建長期以來一直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的根本原因。


蜀道難,閩道更難,說「山國」福建

南北走向的山脈將福建區隔為二

而於福建內部,更因高山之隔,產生了福建多元的文化分區。中部山脈可分成北、中、南三段,北段的鷲峰山與浙江洞宮山相連,為閩北與閩東的界線;中段為戴雲山,閩中東西兩部分的分界;南段為玳瑁山、博平嶺,閩南和閩西天然的隔離。

以中部山脈為界,其西為第一級階梯,地形以崎嶇險峻的山嶺、盆地為主,是傳統上福建“上四府”的所在地,今為南平、三明和龍巖三市;其東為第二級,丘陵、河谷、沿海平原穿插其間,歷史上稱“下四府”,涵蓋了今寧德、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等六市


蜀道難,閩道更難,說「山國」福建

福建八府形勢

如此,福建在大的方向上呈現出山、海兩大區的格局,也因此衍生出福建農耕和海洋兩個顯著的文化分支,但這還不是福建的全部,在此基礎上,福建還應該再細分成四個分區,即水對山的作用

古人,受生產條件的限制,選擇定居的環境必須具備水源和食物來源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在茫茫大山之中,擇水而居是一條亙古不變的法則。故而在一開始,人們便會向平原、山谷等低窪處匯聚,隨著人口的增長,逐漸形成市鎮。但市鎮以上的行政單位,就不是百姓自由聚集所能決定的了,為了長治久安,縣及以上行政單位的選址便上升至官府層面,他們需考慮大江和平地面積的基礎條件。但凡設立且能夠存續百年以上的縣,一般都在大江所在的河谷或平原地區,以府縣級單位為基礎,有了行政干預後,區域文化的產生和傳播便變得更加容易,以之為標記,福建的區域文化便形成了

福建最大的兩條河流閩江、九龍江便是福建分區的主要力量

,它們分別從福建中部三條山脈的分界線穿山而過,使得福建第一、二階梯有了彼此交流的通道,這才避免了福建內部山海兩個分區的絕對隔閡。閩江的存在,使得閩北、閩東各自獨立,九龍江及南部沿海平原成就了閩南,而自成體系的汀江是閩西的保障,因此在地理的區隔上,福建應是四個相對獨立的分區


蜀道難,閩道更難,說「山國」福建

福建流域的文化分區

隨著唐代福建的開發與建置的完善,四個地理分區順其自然衍生成四個文化分區:閩北的建州,閩東的福州,閩南的泉州和漳州,閩西的汀州,這四個區域也是福建多元文化的源頭。後來從閩南分出興化(或莆仙);閩東分出福寧州(未產生太大的分歧);在閩北則根據與外界交往的不同而分出邵武、南劍州等;最後南劍州在於閩西、閩南、閩東的交界處產生了過渡性的閩中,這部分四不靠或都涵蓋的區域成了今天的三明市。


蜀道難,閩道更難,說「山國」福建

閩江流域

先從閩北說起,閩江上游幾條較大的支流均發源於武夷山脈,因水系的發達,閩北各山區儘管高山遍佈,但尚且可以互通有無,因而在整體上可歸屬於同一文化分區:閩北方言區。該區域也最早成為中原官民勢力進入福建的首站,也是福建接收中原文化最早的窗口。起先,從浙閩交界進入福建的北人在南浦溪和崇陽溪聚集,故而,二溪交匯的建甌歷來是閩北的中心;後來從江西方向沿富屯溪入閩者也在該流域迅速成長,邵武成為西北部不可忽視的存在;隨著各支流的漸進發展,富屯溪、沙溪、建溪交匯處的南平成為閩北中心,即今南平市延平區。


蜀道難,閩道更難,說「山國」福建

閩西地區唯有沙溪有經過

在閩江未及的閩西,在地貌上,與福建大勢截然不同,因第一階梯中部遍佈的山嶺和匱乏的河流而與閩北明顯隔離。儘管九龍江穿越中部的博平嶺到達了連城縣,但因玳瑁山的存在使得閩西與閩南的水上通道中斷了。玳瑁山是閩西獨立於福建的關鍵因素,它導致了閩西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勢,橫穿其間的汀江不得不由北向南從汕頭出海。該區域在行政上與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汀州劃等號,是完全的客家方言區,歷史上人們一般用“一川遠匯三溪水,千嶂深圍四面城”形容它,對外聯繫上“山聯脈於章貢,水趨赴於潮陽”,是閩粵贛客家人聚居地的重要組成,故而福建的個性在這裡一點都不明顯

回到第二階梯的沿海丘陵和平原地區,這裡是福建人口、經濟、文化的重心,一般世人所說的福建精神和特色大多指的是該地區。閩江下游的閩東,從閩越國開始便是福建的政治中心,這裡水陸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北人入閩在一番波折後大都會以此作為目的地。


蜀道難,閩道更難,說「山國」福建

閩江中下游

閩江從南平匯流後穿過鷲峰山便是閩東的輻射範圍,以福州盆地為中心,沿閩江下游各支流南下永泰、德化,經沿海至於福清並北上連江乃至整個寧德地區,以強大的閩江及沿海作溝通橋樑,閩東的內部凝聚力還是相當牢固的。

最後是閩南,閩南在地理上存在一定封閉性,但又非牢不可破,其內部的聯繫與前三者截然不同,主要靠海。閩南從北到南,依序分佈著諸多不算太長的水系,

木蘭溪、晉江、九龍江、鹿溪、漳江、東溪,以海洋為主幹道,通過內部水系溝通了山海,這才使得閩南有機會成為一個獨立的地理分區。


蜀道難,閩道更難,說「山國」福建

九龍江流域

這點和福州、寧德關係相近,故而閩南在後期也形成了三個子區域,北部的興化(或莆仙)、中部的泉州、南部的漳州,但這些子區域主要是受行政區域的影響,與地理關係不大。閩南地區最重要的山海溝通通道是九龍江,其上游深入至博平嶺西側和玳瑁山東側,使得龍巖新羅區和漳浦縣成為閩南的一員,這是福建沿海地區與閩西的交流的唯一窗口,也是新羅區成為今日閩西首府的原因。

總之,考量一個地方的文化,應首先研究它的地理,這是百姓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導致文化變遷的關鍵。


蜀道難,閩道更難,說「山國」福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