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灣夢想,海洋生態“修復師”——李昌達



甌江流日夜,百島湧濤聲。山海兼勝,風光旖旎洞頭。

他是這片海島的“主人”,也是這片海島的生態“修復師”,他和他的團隊修復了這片藍色海灣 實現“人海共生”,打造了海島生態修復的樣板。

走進本期人物——海洋生態“修復師”李昌達

藍灣夢想,海洋生態“修復師”——李昌達

修復藍色海灣 實現“人海共生”

記者:洞頭“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主要從哪些個方面進行?

溫州市洞頭區海洋生態與藻類研究院院長李昌達:我們洞頭“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整治工程,主要有三大塊內容,一個就是海洋環境綜合治理,第二個是沙灘整治修復、第三個是海洋生態廊道建設,這三大板塊的修復工程。

記者:您和您的團隊是如何對“藍色海灣”進行整治修復的?

溫州市洞頭區海洋生態與藻類研究院院長李昌達:首先修復整治的話要做好一個本底調查,我們對要修復的工程,比如說沙灘修復,它現狀是怎麼樣的,它被破壞的原因是什麼樣的,然後再進行設計,再進行修復。我們要先摸清它的現狀,它被破壞的被損壞的原理在哪裡?

我們在進行設計過程當中,我們先要清除沙灘下面的碎石,然後再進行鋪底沙,底沙鋪完之後再鋪中層沙,再鋪面沙,還要對村莊的一些排水管進行佈設,包括它的整治的話,要做好本底調排洪渠道來進行建設,這些建好以後,最後再鋪上面沙,這樣就能讓整個沙灘恢復到原先的狀態,來滿足防災減災,休閒觀光的需求。

三大工程裡面有一塊是海洋生態廊道的建設修復工程,這個確實是比較有創新點的。有些地方就是做一些觀光廊道、棧道,但像我們這裡的仙疊巖、半屏山,建了17.8公里的海洋生態廊道。我們海洋生態廊道除了觀光需求以外,實際上是我們間接地保護了海岸岩礁上面一些貝藻類植物。

記者:整治修復後都帶來了哪些效益?

溫州市洞頭區海洋生態與藻類研究院院長李昌達:這些帶來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都非常明顯。首先是一個生態效益,我們海水的水環境質量得到了比較大的提升,我們是2016年,2017年開始整治,2018年的近岸海域的水環境質量,I、II類的隨著比例比重就是增長了27%,那麼整個的話我們海域的底質,環境質量也是比較明顯的提升。

第二個是經濟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像東岙村,18年通過藍色海灣整治修復以後,村級的集體收入是從前的僅7萬增長到近70萬,翻了近10倍。遊客每年都是近20%左右的增長量,旅遊經濟收入可增長近百分之20。

第三個方面就是社會效益,洞頭的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先後登上央視焦點訪談、新聞聯播、美麗中國,被國家各種各類媒體專題報道,同時也榮獲了中國最美度假鄉村的稱號。

因為我們是生活在海島,要通過整治我們的環境,讓大家生活在一個好的一個棲息的場所,一些好的產業能夠推動我們的生產,然後我們的群眾、我們的居民,他生活的幸福感才會得到提升。所以我覺得通過修復海洋環境這項最基礎的工作,才會慢慢帶來後續的生產、生活、生態各方面的提升。

統一標準 首創“藍灣”修復評價指數體系

記者:最初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想要制定《藍色海灣指數評估技術規範》標準的?

溫州市洞頭區海洋生態與藻類研究院院長李昌達:怎麼樣去評價?怎麼樣讓這些項目下去以後得到預期的成效,或者是做的不好的,今後怎麼去改進?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怎麼樣確保財政資金的使用績效達到最高,後來我們覺得需要一個標準去評價它,需要一個衡量的統一標準體系,這樣會有一個示範帶動引領作用。其次就是通過標準來完善去提升項目,進一步為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一些生態修復的紅利,所以我們去專門研究制定這樣一個標準。

從16年開始到現在,實際上前後有三年多時間,我們通過多次的探討、調研,然後制定出了一個藍色海灣指數的評價體系,這個評價體系制定出來後,經過專家論證,才形成了一個標準的初稿,然後經過國家多次的專家評審,現在正式被立項準備是到2020年年底正式推出國家海洋行業標準。它可以作為我們相關部門評價的一個依據,對推動我們整個國家的海洋生態性富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記者:您是如何看待科協近幾年對科技工作者的關懷和幫助的?

溫州市洞頭區海洋生態與藻類研究院院長李昌達:這幾年科協比以前發揮的作用更明顯,特別是我們今年的院士論壇,我們院士專家工作站,都是在市科協的大力支持指導下建起來的。所以它真正發揮了科協的作用。我覺得科協在普及科技知識,推動科技交流,促進地方科技發展上做出了比較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