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機器人時代還有多遠?

百花嬌


中國人上高端製造業,是很急躁的,工藝積累上面做得不好,如果滿分100分,日德精工方面,他們99分,中國大概90分。不是他們有,你也有就行,而是你的東西,在精度和穩定性方面你要趕上去。

工業機器人差距一:精度和穩定性。

一方面國內本身工廠的生產強度也有關係,他們不太關注到,其實工業機器人是需要定期整修的,按照一般原則,每天需要檢修一個小時。在國內,工作環境如是,強度較大,連軸生產。人員倒班,但機器不停。工業機器人在這方面很多時候是頂不住的,所以有時候工業機器人並不是你所認為的那麼耐。

另一方面,工藝積累是需要年份的。一個傳感器芯片,8-10年一週期,你要耐住性子不停的去做精某個配件。日本接近終身僱傭,德國有工會保終身。所以一家企業穩定的人才梯隊和工藝研發是很重要的。國內大多數企業依然是銷售主導。銷售端有很大話語權,後臺做技術的,可能比較慘。十年都搞不出來個東西,早就捲鋪蓋走人了。

有笑話,說一個肥皂生產,可能會出現空盒子,於是外國科學家用傳感器,在遇到空盒子的時候,會被輕輕的推開。而中國工人很聰明,我們用電風扇吹,直接吹跑空盒子就可以了。

笑話不好笑,因為結果在於,傳感器芯片方面我國幾乎是空白。在工業機器人伺服電機上面,國內也面臨著動力輸出不夠和不穩定的問題。

不過,這幾年工業機器人還是有建樹的,一個是減速器起來,另一個美的還收購了德國庫卡,當然只是財務收購,不過在我看來,無論哪個角度,這個收購都是非常成功的做法。

關於非標工業機器人。

實際上真正有意思的行業本來應該是非標工業機器人。所謂需要定製的工業機器人。我國工業機器人和行業的關聯性很強,關聯兩個行業,一個汽車製造,另一個電子製造。這裡面汽車製造是大頭,提供的很多是標準化的工業機器人流水線。標準化的市場受制於週期,門檻不高。

但非標工業機器人,則是非常大的市場,但是是非常重的壓力。大量的工程師被派遣,用作非標項目的後期跟進。公司一開始以為盈利的項目,等到客戶後期非標需求逐漸提升,你會發現根本就是虧損的。而且一大堆人才都無法用在產品迭代,只能用在客戶服務響應上面。

那麼是不是非標機器人要走向標準化?三思而後行,德國工業4.0不太成功,但是他們的目的就是個性化生產來造更多的需求,後來折中為工業機器人的模塊標準化,但實際上就是因為現在的工業機器人需求太單一,才需要非標機器人來拓展性的工業需求。非標是標準的前身,如果非標在一個領域成功,那麼工業機器人就進入這個領域,替代人工。

我國工業機器人每萬人是100臺,德國是300臺,韓國是600臺。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在標準工業機器人上面,我們缺乏精度和穩定性,這一點在未來,通過大規模的產業培育是可以克服的。但是在非標工業機器人上面,我們國內的企業拓展乏力。那麼就導致我們的工業機器人只能停留在少數傳統行業,比如汽車製造和電子製造。

工業機器人不只是單一的行業應用,需要有更多新行業去替代人工。所謂一兩個智能工廠根本不重要,而是所有工廠都有改造成自動化的潛力。否則,你的市場半徑太小了。


財經紙老虎


從7年前開始,也就是2013年,中國就成為了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大國。從那時候其,中國年度機器人裝機量就開始一騎絕塵,年度增幅最高的2017年,高達58%。

中國連續7年位列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2013年之後中國經濟的騰飛以及產業鏈優勢不斷的凸顯出來。中國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的第一消費市場。在最近一輪的經濟高峰中,2017年達到了頂峰。

截止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裝機保有量達到85萬臺,全球累計工業機器人保有量也僅有273萬臺。中國一家就佔據了將近1/3。

85萬的保有量,每年14萬的增加量,為什麼你沒有感受到工業機器人在你身邊?

面積龐大,企業眾多的中國,85萬臺機器人保有量,真的是不多。國際上有一個概念,叫每萬人擁有的機器人數量。也就是每一萬個勞動力,擁有的機器人數量。2018年中國的平均萬人擁有量是:140臺/萬人。

中國萬人均機器人保有量在17,18年突飛猛進。達到了每萬人140臺。這數據高嗎?來看看全球其他國家18年萬人平均機器人保有量數據。

數據告訴我們,不要沉醉在自己的努力喜悅中,還要看到外面世界的豐富多彩。全球保有量最多的新加坡,韓國都達到700臺以上。

有朋友會說:人家人少,買個幾千臺數據就上去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不是你想的這麼簡單。新加坡和韓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的居高不下,是因為電子製造產業。新加坡和韓國都是80年代美國,日本電子製造產業轉移的重地,電子廠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

這也是為何2017年富士康郭臺銘出來說,富士康要使用100萬臺機器人,替代大量工人的原因。因為電子廠使用機器人真的非常多。

你說啥?什麼玩意?你在電子廠沒有見過機器人?(難道我上面說的都是假的?)

你在電子廠是否見過下面這個東西?它叫scara,水平桌面多關節機器人。也是機器人。

還有這種桌面六軸mini機器人。

為何老百姓見到的機器人非常少,是不是這些機器人都是我們用不起的產品?

我們老百姓見到工業機器人非常有其實真的是有原因的。

1、工業機器人是工業設備,從大類來說,屬於工業自動化產品。

如果要使用工業機器人,你要具備一定的技術功底,要回調試。因此,對於不少家庭作坊,甚至三四線的小廠在2015年之前,基本上都沒有接觸太多的工業機器人。

說一個題外話:大家都聽說過工業4.0的概念,事實上如果按照德國對工業各個階段的劃分標準,我們國家現在大部分的工業生產還是2.0階段,能夠在想3.0過渡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你覺得有一臺數控機床,就是工業4.0嗎? 不不不!這只是進入到工業2.5的階段。

因此,中國工業發展的階段決定了大部分的企業沒有使用過工業機器人。也沒有具備調試工業機器人能力的員工。

2、區域分佈極度不均——長三角,珠三角最多

工業機器人是什麼?是一個自動化設備!你想要這個設備,就需要拿錢買!(這是最接地氣,也是最真實的邏輯)。長三角,珠三角是中國機器人密度最大的城市群體。在一個工廠裡見到上百臺機器人並不新鮮。

這種工廠裡有數百套工業機器人的情況並不罕見

汽車廠的焊裝線

中國有沒有比較牛的工業機器人企業?有——列舉三家。(太多碼字較累)

1、埃斯頓機器人——ESTUN

國產背書的第一個跨國機器人企業,2010年開始生產工業機器人,如今成為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第一的大廠。2019年,出價15.5億全資收購了德國百年焊接機器人品牌CLOOS,就是那個克魯斯焊機。

現在的埃斯頓基本上屬於國內機器人品牌最先走向全球的企業。

一排排的埃斯頓機器人

2、美的-kuka機器人

從家電行業轉型過來的美的,在2015年開始就不斷地收購全球四大機器人品牌之一的KUKA,最終於2017年實現95.5%的收購。(另外的4.5%無法收購)

因此,美的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商,目前倆說主要依託於庫卡的品牌。

3、新松——中國機器人系統集成的超級大戶

新松在機器人系統集成方面的實力屬於非常強的存在。在汽車領域,包括華晨寶馬,通用等產線都有新松設計實施的產線。

新松的重點業務不在工業機器人本體,在於系統集成。

時代比你想象的要發展的快,只是你沒有注意而已。但這不代表他是停滯的!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時代一直再向我們奔跑!


機器人觀察


疫情過後中國製造將加速向科技、生物醫藥、智能製造轉變

中國有著全球最為龐大的製造業,是全球唯一一個滿足聯合國對製造業所有細分的所有門類的國家,中國製造一直是國人引以為傲的,然而經過此次突如其來的困難,我們應該反思,中國製造目前“粗放型”發展的格局是否該有所改變?答案是肯定的,向高端製造業邁進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科技轉型、生物醫藥技術水平提升等是本次疫情給我們的啟示。

比如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疫苗研發和藥物篩選的效率。比如,阿里達摩院研發的AI算法可將原來數小時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縮短至半小時,大幅縮短確診時間,並能精準檢測出病毒的變異情況。百度LinearFold算法可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RNA二級結構預測,從55分鐘縮短至27秒,提速 120倍,極大地提高疫苗研發的效率。在經過此次疫情之後,AI將逐漸成為一種技術基礎設施,推動中國製造向智能製造轉變,高科技、生物醫藥等等將進入高效運轉階段。


為此大學仕願為各製造業企業提供幫助,大學仕“讓企業沒有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題”,服務製造業,聚焦自動化。平臺有全國四萬多家自動化設備服務商在線幫助,比價格、比方案、比設備,精準對接幫您找到性價比最高的方案。專家、教授雲集,售後服務更有保障,有關於自動化的一切問題,就找大學仕!關注私信@大學仕自動化平臺即可


大學仕自動化平臺


1.2017年12月,中國與日本是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重點專利佈局國,其中中國的專利佈局量最大,佔全球總量的 36.5%,其次是日本,其專利佈局量佔全球總量的 24.4%,這兩國專利佈局量佔比高達 61%,佔據絕對重要的技術地位。

2.國產工業機器人發展時間較短,尚處於起步階段,量產時間不過八年。據瞭解,國產工業機器人技術比國外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落後15年內左右,即使和國外的二流企業相比,也要落後5-10年左右。正所謂“知恥而後勇”,歷經了改革開放40年的蛻變,中國的製造業起步晚,但是發展卻十分迅速。

3.個人估計最少還需要10年的發展才能成為工業機器人強國。


偵查一線


中國工業機器人時代很快就會別來,有些頌域已經有布指了,比如服務業,飲食有機器人服務。


周海興


中國知造20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