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高適的“逆襲”之路

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期,許許多多的優秀詩人輩出,就像晴朗夜空滿天的星斗,而李白杜甫無疑是最為璀璨的“雙子座”。年輕時候我也喜歡“李杜”。喜歡李白詩的浪漫主義風格,也喜歡杜甫詩的沉鬱頓挫。中年以後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和對其他詩人的瞭解,我的目光專注在高適身上。高適成為我最喜歡的詩人。

唐朝詩人高適的“逆襲”之路

高適像


“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真正的文學大師往往是和苦難聯繫在一起。論詩歌成就,就全唐“無出李杜之右者”。李白一生大起大落,杜甫半世窮困潦倒,高適50歲以前也好不到哪去,甚至更慘。

“學而優則仕”,是大多數古代文人的理想目標。我以為這並沒有錯。讀了那麼多書,不出來“兼濟天下”,放在現代也說不過去。在唐朝出來做官的正規途徑有兩種:一是科舉,二是軍功。此外由達官貴人的舉薦來選拔做官是一條“終南捷徑”。你現在就能明白為什麼古代很多文人會拿著自己的名帖、詩文去拜謁地方、中央官員甚至皇親國戚。“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就是這種場景的寫照。這樣的事李白、杜甫、高適都幹過。

唐朝詩人高適的“逆襲”之路


高適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文人提高自己學問和閱歷的途徑。高適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四度出塞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其代表作《燕歌行》就是此時創作的。這期間高適的生活幾乎和乞丐差不多,靠朋友接濟為生。他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遊歷,以詩酒唱和。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一事無成屢遭打擊的高適卻沒有自暴自棄,依然不斷學習,尋求良機,這叫堅持!身在草莽之中,不墜青雲之志!


唐朝詩人高適的“逆襲”之路


古人活到50歲已經垂垂老矣,就是放在今天好多人也萌生退意,而高適的人生逆襲才剛剛開始!

公元752年,已經50歲的高適投筆從戎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為掌書記。這個“書記”不是現在的書記,就是個小小的抄寫文書。然而高適得到哥舒翰的賞識和重用,不斷在皇帝面前替他說好話。潼關失守後,他沒有像王維、杜甫等人一樣接受偽職,而是帶領小股敗兵去追趕唐玄宗,被任命為諫議大夫。後來又帶兵平叛,曾解過“睢陽之圍”,征戰沙場,立下赫赫戰功。這叫勇氣!

此時的李白在四川家中避難,又稀裡糊塗地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叛亂,被鎮壓後流放夜郎;而杜甫雖從叛軍中逃出投奔肅宗,但是由於看不清政治形勢替宰相房綰說話,獲罪免職。

我無意證明高適的明智選擇,只是想說明讀書人不但要有才華還要有政治頭腦和能力,才會有一展抱負的機會。“有才無德”的文人會被歷史唾棄,“孤且直”的文人只適合歸隱林下,像李白那樣恃才傲物、放蕩不羈的作派和政治眼光的缺失,即使有再好的機會也不會抓住。後人詬病高適對李白見死不救,試想放在今天,作為一個軍區司令員,你會為一個“叛國罪”的政治犯求情嗎?在劍南節度使任上高適一直在接濟窮困潦倒的老友杜甫,後又為幫其謀取工部員外郎的職位,使其得以養老,盡了朋友之義。

安史亂後10年,五十歲的高適從一個科室辦事員官至“副部級”的左散騎常侍,受封渤海縣侯。“有唐以來,詩人達者唯適而已”。當官為宦不是人生成功的標誌,但是高適的堅守理想和奮發向上的人格精神值得效仿。

“封侯非我意,但使海波平。”這是一個讀書人應有的人生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