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擔憂: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2020年春節伊始,就給了所有農創人當頭一棒,在冠狀病毒肺炎的陰影籠罩下,我們的國家正在上演一出“人定勝天”的故事,但時局之艱也渲染了搞農創“老天爺賞飯”的悲涼底色。

令人擔憂: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疫情防治戰役正進入關鍵時期,正月十五前後被視為能否柳暗花明的關鍵節點, 在非常時期當然要共度時艱,但面對必然的流通受阻、成本增加、交貨延遲、貸款違約等風險,也讓農友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今年,怎麼辦?

我們對比了非典時期,對話了一些農友,把視角拉長,試圖找到在這場天災人禍中農創人正確的應對姿勢。

令人擔憂: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在正常年景,草根農創人最怕的是極端天氣引發的減產或者產能過剩引起的滯銷,但在這次肺炎疫情“黑天鵝”突襲之下,幾乎所有產業鏈條停罷,供給受阻,需求下降,對農創人影響深遠。

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決定短期經濟狀況的是需求而不是供給。在短期中,市場總供給能力是穩定的,從長遠來看,決定長期經濟好壞的關鍵是總需求。春節家家都要置辦年貨,用於人情往來或集聚活動,是農特產品的銷售旺季,一般佔到全年銷量的10%左右。

但隨著疫情發展,對人員流動、物流系統的限制,造成相對需求不足,即市場需求性失真。更讓人揪心的是,春節是各行各業產能最脆弱的時間點,疫情突襲使得農特企業或者個人大部分只靠年前儲備,或者等待正常開年開啟銷售計劃。

在大環境下農創人能做的及其有限,很多企業都推遲到2月10號以後才復工,由於疫情的持續影響,實際上直至3月10號仍有很多企業未能正常復工,這造成長達一個半個月的“產能真空”,生產穩定性坍塌。從農業一些相關領域來看,餐飲行業集體歇菜,背後的供應鏈全線休息,所有的蔬菜供應、肉蛋奶供應近乎集體停罷。

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農業因為其巨大的包容性產業鏈條長,除了種養殖端,從加工到渠道,從渠道到零售,從零售到消費,從消費到資本,囊括了商品化、市場化、品牌化、資本化的專業分工, 哪個環節出問題了,都會引起連鎖反應。

令人擔憂: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在知乎上有位叫@昆逸的湖北農友,養了幾萬只種雞,因為封路運不出去。寧願損失幾十萬定金,蛋價爆漲的預期收益,蛋雞場老闆也不敢要這批雞,第一、禁止聚集,員工不敢出來沒人手。第二、路被封了,河南的玉米運不過來,沒飼料,這樣算來上下游直接經濟損失上百萬。

屋漏又遭連夜雨,在湖南新疆等地又發現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傳統養殖業尚且如此,更何況被視為這次冠狀病毒疫情始作俑者的“野字輩”特種養殖,在特殊時期消費者已成驚弓之鳥,可沒人管你是“野”的還是“養”的。

再說水果, 每年二三月正當應季上市的水果,銷量直線下降,農場的有機農產品也因為流通問題出不去,還有不少種植大戶,在春耕時節需大量用工,但受制於疫情,很難找到幫忙人員,農事活動無法進行,不少地區原定的植保下鄉、技術下鄉等生產性服務也被迫停止。

這些都是在農業價值生產端第一線的農友,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還有大量在產業鏈條服務端、營銷端的農友,沒人能夠置身事外。

令人擔憂: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參照非典發展週期,我們可以關注推進傳播的關鍵詞“人口流動”,跟確診人數提升的節點的關鍵詞“完成病毒基因測序”。這次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春節提前,大規模“人口流動”的節點比非典時期也提前了(非典3月6日北京才有第一例輸入案例),而武漢又是中部交通樞紐, “兩個提前”因素直接導致了病毒迅速地在全國範圍內傳播。

還好這次“完成病毒基因測序” 的時間節點比非典要早,在1月7日,疾控中心專家就已經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到1月10日已完成病原核酸檢測,以便快速地確診病例。

這次的疫情比非典傳染性更大,但致死率要低的多,即便剛好趕上春運節點,讓疫情的控制難度增加,但在非典經驗的基礎上,政府的應對措施更快、更成熟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加大了輿論信息透明度,並未出現大規模的哄搶、抬價等現象。

信息傳播更加充分,政府反應更加及時,所以此次疫情的影響週期會比非典(5月份得到基本控制)短,經濟影響也可能沒有非典那麼嚴重。

令人擔憂: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這兩天,有些非重災區的農友已經開始小規模發貨,但受制於物流依然是蜻蜓點水。 這就涉及到又一個概念,流通便利性受阻。

顯然物流的恢復要看對疫情的控制程度,在現階段,國家對物流是有管控的,防治疫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防止物流價格過高,另外一方面需要優先保障跟疫情相關的資源配送,這就造成了生鮮類品類的送達時效保障不了,投訴也是聊勝於無。

涉農企業的產能恢復都要一個過程,農產品的價格上漲都將不可避免,畢竟,如果生產循環被強制切斷,必然會出現某些環節生產停滯、產品滯銷,產業鏈下游會出現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無論是涉農企業還是個體,一方面面臨收入下降,另一邊面臨物資、人工成本上漲,形式非常嚴峻。

那麼,什麼是應對的正確姿勢?在陰霾籠罩下又有什麼新的機遇?我們對話了一些社員,看看他們的打算。

1.壓縮開支,修煉內功

首先是壓縮不必要的開支,同時修煉內功, 多找現在能發貨的一手產品,同時招募團隊,預期物流恢復到疫情之前要兩個月的時間,這兩個月先籌劃好翻盤的產品。

其次,沉下心思來多準備下半年的內容素材,或者回農村試水短視頻等新零售模式。

2. 打持久戰,押注電商

武漢肺炎對於中國是一個長期的戰役,在當下, 對於農產品電商來說是個機遇,前提是解決在封村狀態下,產地端供應鏈各環節的銜接調度,落實好銷端協同互補。

農產品作為一個生活必需品, 是樸實無華而又帶有溫度的,會傳給給消費者一種信心和溫暖,作為農創人,一定要保持這種利他的價值觀,而不是靠奇貨可居去見利忘義。

他們團體在在3年前開始部署的產地倉,立足當地做標準化的基地供應鏈,為了匹配微商團隊,社交電商,內容電商,社區團購,城市新零售等渠道會慢慢發揮作用,可以稀釋疫情帶來的風險。

先不說這次疫情的影響週期有多長,小超有幾個判斷,

1 .有機概念、藥食同源需求會增加

衣食住行四個大板塊裡面,可能只有“食”會保持穩定狀態,其他幾個板塊相關的都會收縮。經過這次疫情,大家會更重視“食的健康”,消費者迎來一次認知上的升級,造成原生態、有機農產品的需求會增加。

此外,當疫情得到控制後,生產穩定性、流通便利性、市場需求性恢復,將迎來一波“反彈性”的生產跟消費。在非典的第二年(200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達到了新高,大浪淘沙之後,農創的未來會變的更好,這也給風雨飄搖中的農友們增添了一些信心。

令人擔憂: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2. 農產品電商銷售迎來新的機遇

在2003年非典時期,經歷了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之後,電商形態本已搖搖欲墜,但隨著非典疫情的發展,電商企業迎來了一波發展狂潮。在特殊時期,線下消費不再是公眾的首選。害怕被傳染的心理陰影,讓人們拒絕線下場景服務,紛紛選擇在網上購物,這使得電子商務的交易額和用戶數量大幅增長。

以史為鑑,這次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之後,有幾個月的“電商真空期”,人口結構造成的“宅文化”將進一步加劇,農產品電商將迎來銷售良機,這就要求農友們及時調整線上線下比例以適應變化。

3. 社區生鮮將逐漸取代農貿市場

這次疫情源頭直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這說明,中國傳統的農貿市場模式存在極大的安全衛生隱患。通過工業化生產和配送的蔬菜,其成本已經可以和農貿市場匹敵,農貿市場價格的優勢也不復存在。

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上升,髒亂差的農貿市場將會被逐步取締,取而代之的將是乾淨整潔的社區小型生鮮超市、永輝超市為代表的大型連鎖生鮮超市,以及盒馬生鮮為代表的線上訂購配送。

綜上所述,實體店+社群+小程序的社區生鮮在經歷了去年的大洗牌之後,將重新迎來一波爆發的機會。 除外之外,短視頻、直播等農產品新零售形態也有了更大的空間。

令人擔憂: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2020年,時為庚子鼠年,春節爆發了冠狀病毒疫情;前些天,湖南等地發現了禽流感;之後,四川地區發生了小地震,大家被媒體報道的災難故事所吸引,這些故事就像在回聲室中一樣來回擺盪,不斷得到重複,加上謠言滿天飛,加劇了大家的恐懼。

農友們的開年計劃也徹底被打亂。

從2003年的非典,到這次的新型肺炎疫情, 橫跨了16年,大部分農友對大災難都沒有切身的感知,換句話說,大部分農友都沒有應對這種大的“不確定性”的經驗。

在共度時艱之餘,也促使我們去思考,在農業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的時候, 在終將到來的“後疫情時期”,在自我認知上,在對產業生態的認識上,該有怎麼樣的一些改變?

1. 人與人的關係

在疫情籠罩下,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格外清晰。 跟一位農人聊天,除了討論農業本身,有一點他深有感慨,因為搞農業早出晚歸,平時人又在外地, 在老家待了一段時間,才發現父母衰老的程度,有點出乎自己意料。

就算在外面自己家,平時因為忙碌陪家人的時間也少, 這次剛好有個審視機會,究竟什麼對自己是最重要的?

其次, 誰對我是最重要的人,我需要怎麼樣的關係?

患難見真情,我們的商戶農友各顯神通,在關鍵時刻,或零利潤幫忙籌集口罩、防護服等救災物資, 或者幫忙聯繫捐款,為救災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令人擔憂:疫情對農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值得信賴的夥伴?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另一方面,大家已經開始報團取暖,或者優化、靈活變通合作形式,或者共享物流、倉儲、渠道資源。在大災面前, 人與人之間的的“信任感”變的更加重要,這些組織上的小變革背後,有IP屬性的企業、品牌、個人必然將變得更加有優勢。

2.人與自然的關係

大自然是個自有邏輯的完美體系, 萬物在生態鏈裡相生相剋, 維持著地球生態的平衡。 大自然擁有完整的食物鏈,處在最頂端的人類也是大自然食物鏈中的一員,不去破壞這種平衡(比如吃野味),人類就會降低染指未知而可怕病毒的風險。

在農業裡,石油化工農業破壞了生態鏈的平衡, 各種化肥農藥、除草劑讓農產品的質量越來越差, 另一邊是做生態、有機農業的農友大部分舉步維艱。

通過這次疫情消費者認知上的升級,農友們能否通過某些技術革新,讓更健康、更原生態的農產品具有更高的性價比,走上大眾的餐桌?

決定這場疫情攻防戰輸贏的,不單單是國家高效的組織效率、深入每一寸國土的輿論宣傳,和各方技術力量鞠躬盡瘁的自我貢獻, 更加是民智的覺醒和各行各業的局內意識。

歷史終將記住的,是包括農業人在內的每一個人,在面對災難時候的辛酸、喜悅、思考,還有不屈不撓的努力。


我是農民,我為農民發聲。超拼網助力三農,精準扶貧,疫情雖然猛烈,卻也阻擋不住超拼網“打造覆蓋全球農品電商第一品牌”的信念和腳步,即將上線的2.0版“超拼視頻購”正在加強和完善部分小程序插件功能,待正式版上線後將會給廣大用戶帶來非凡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