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小時候從幾歲開始幹家務,幹什麼家務?現在有何感想?

志鴻的一片海


71年,農村的,五歲時就幫家裡幹活了,冬天在油菜地裡田埂上挖野菜給鵝吃,夏天,到稻田裡,草棵裡,掉蛤蟆給鴨子吃,六歲媽媽和奶奶打草編袋,我和哥哥可以搓草繩,倆根草那種細繩,到親戚家去玩,代一捆用啷頭捶軟的草,回家要帶一個草團回家,然後再固定好長度的倆根木樁上纏繞,數量很快出來了這活真的很苦,手心皮都磨破了,可那時家家都幹,賣出去得了錢有就不覺得苦了,漸漸的後來有機器編的淘汰了我們手工的。就不打了,,那一刻真的很開心,終於和搓草繩拜拜了


踏雪尋梅18200


我70後的兒女從小幹家務

我是40後,有3個孩子均是70後。兒子是1970年4月9日生,大女兒1973年7月9日生,二女兒1977年4月30日生。

70年代我們國家處在困難時期,我們小家也是在艱苦的環境中度過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70後早早就替大人幹家務活。

老伴1975年上班,就把3歲的大女兒送託兒所,不多日子就不送了。讓6歲的兒子帶大女兒。夏季晴天,我倆上班走時,就讓兒子領著大女兒到院裡玩,有一回兒子腿絆倒,腦門鼻子磕出了血,鄰居老太太拿紗布把腦袋給包紮了。老伴中午回來一看兒子坐在大木頭上,象傷病員,大女兒睡在兒子懷裡。老伴好心疼,趕緊讓2個孩子進屋。夏季老伴把買的幾斤西紅柿用筐放進菜窖,家裡沒啥吃的,7歲的兒子哄4歲的大女兒,兩個孩子下菜窖,幾天就把柿子吃沒了。有時老伴讓兒子下菜窖取白菜,土豆,蘿蔔。

到了冬季,我在市基本路線工作隊晚10點才回家。老伴把兒子和大女兒鎖屋裡上班,等晚上4點半下班回來,怎麼敲窗戶,扒看也看不見孩子。原來兩個孩子開始坐在西窗臺玩,玩累了就睡在靠窗臺下面的炕上。冬季不到4點天就黑了,那時停電是常事,老伴沒拿手電筒,叫門叫了1小時,孩子不醒。把老伴嚇壞了,不知孩子出啥事了,急的掉下眼淚。後來終於把兒子叫醒了,藉著遠處的暗光,看是老伴,隔著窗戸喊大女兒,"媽媽回來了“,兩個孩子隔著窗戶玻璃一邊哭一邊喊媽媽,這時老伴眼淚不止,讓兒子把裡邊門插打開才進屋。

冬季我家的自來水管凍,家裡沒水。兒子幫老伴上別人家抬桶水。稍大一點,砸煤塊,劈小塊木柴,掏爐灰。11~2歲見床單髒了,用洗衣機洗床單,不會甩幹,裡裡拉拉把床單晾外木板杖子。

大女兒7歲坐在小板凳上,在老伴指點下,用小鐵鏟往火炕裡添鋸未子燒炕。老伴幹別的,讓大女兒看煮大楂子鍋。有時跟老伴去商店買菜,人多排隊,老伴買回一樣菜讓女兒看著,買完菜,大女兒幫老伴往家拿菜。

二女兒也是6~7歲幫大人幹家務活,吃完飯把碗筷揀下去,擦桌子,擦炕板,站在板櫈擦玻璃,掃地,往院外倒拉圾。

孩子從小乾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他們從小就知道生活的艱辛,知道父母的不易,培養他們學會自立,減少依賴,培養勞動觀念,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對長大工作還是家庭生活還是有好處的。


用戶6096一帆風順


我是70後,大連人,家裡姊妹兩個都是70年代人,父母比較慣孩子,沒有太早做家務,我們應該是在上了初中以後才開始做家務了。因為父母是做科研的,居住條件比較好,我們那個年代都要燒爐子,而我從出生開始家裡就有暖氣!所以少了一項最繁重而且導致家裡很髒的,燒爐子家務。

父母那時候說,都不小了,還是姑娘家,要求我們在父母晚上下班時,家要收拾乾淨,飯要做好,當時也沒什麼託管班,都是姐姐在家帶著妹妹,好在是姊妹兩個人,我負責做飯,妹妹負責收拾家,所以一直到現在,妹妹不會做飯,我不會收拾家。



JY中堯


我也是70後,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由於父親在外地上班,母親是裁縫,經常被接到別人家做衣服,晚上才能回家。所以,家裡的家務就由我們四姐妹承包了。

記得那時,大姐每天負責做飯,洗碗,二姐負責打豬草,剁豬草,餵豬 。三姐每天早晚上山放牛。我最小,還沒有上學,也就6歲左右,每天燒火發爐子,掃地。大概7歲左右,每天還要洗碗,個子小,還沒有灶臺高,就搭一個小板凳,踩在板凳上洗碗。8歲左右時,小姨生了一個妹妹,只要不上學,就幫小姨帶剛幾個月的妹妹,星期天,寒暑假時,早上用揹簍把表妹揹回家,晚上送回去,記得有一次,揹著表妹走在狹窄的小路上有點累,就休息了一下,起來時,彎腰角度有點大,差點兒把表妹從揹簍裡摔出來。前面就是兩米多深的水溝。現在還記得當時嚇的腿都在發抖,定了一會神,才小心翼翼的把表妹送回來家。我記得那時候每次送表妹回去時,小姨總會往我兜裡裝一些花生,南瓜子 ,地瓜幹,等一些小零食。晚上回家路上吃著這些小零食,心裡美滋滋的。10歲左右時,我們一家跟隨父親進了城,家務少多了,但那時候,每天就洗自己的貼身衣物。在11歲暑假時,第一次學做飯 ,切完菜後的菜刀從菜板上滑落到了我的腳背上,一下子我都看到了腳上的白骨都露出來了,過了一會兒才開始流血 。父親用了好多雲南白藥才止住了血。後來一直到13歲才開始學做飯。

其實,以前做家務時,心裡是很不情願的。做的很煩。但是後來,參加工作後,才發現,通過做家務也鍛鍊了我,讓我做任何事情都有耐心,考慮問題也比較周全。在生活中 工作中遇到到困難都能找出解決的方法。也是通過小時候的鍛鍊,讓我成為了一個自信,獨立,有責任心的人。


高興的花兒


我是80後,我四五歲的時候就已經在帶我弟弟了,那時候好像農活很多,爸媽總是忙的腳不沾地。小時候我很瘦,抱不動弟弟,用我媽的話說,我抱的時候我弟的腳老是在地上拖著。為了給弟弟買北京方便麵,我還賣過啤酒瓶子。後來,我經常幫家裡的大人們去小賣部買菸。小賣部的老闆娘看見我,可喜歡了,時不時塞個糖給我。像掃院子,擦桌子,都會幹。尤其愛給爸媽洗鞋,一雙給5毛錢報酬,那時候5毛錢可以在孩子中間炫耀很久……哎,還是小時候好,大街上看見姐弟倆都會想起我和弟弟小時候的趣事。






瓦薩達斯


我出生在70後的尾巴,好像六七歲就開始幹活了,家裡養了十幾只兔子,每天都要去拔草,傍晚的時候要把鴨子從小溪邊趕回家。再長大一點就是洗衣服,做飯了,

家裡的活都要學著做。那個時候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什麼事都會幹。還說女孩子什麼都不會,是嫁不出去的。不像現在的孩子,二十幾歲了還不會做飯。現在想想,多虧了小時候學了那麼多,現在做什麼都順手,一上手什麼都會,挺好的。


鄭家小囡


你好,感謝你提問的這個問題。“70後小時候從幾歲開始幹家務,幹什麼家務?現在有何感想?”根據你這個問題,我用以下幾點來回答。

首先我回答第一個問題,

答:70後的我們是身在土坯房,兄弟同被窩不會講衛生,身上蝨子特別多。那時候沒電點油燈。

1)我七歲左右就開始幫家裡做飯,掃院子餵豬。我記得那時候我下午放了學,就趕快回家去做飯餵豬,因為那時候放完學天都快黑了。那時候沒有時間觀念,反正知道天黑的大人們都從地裡回來。回到家就吃飯。所以放學就往家裡跑。我和我哥倆個人分開一個做飯,一個餵豬。誰的任務幹完,就能和小朋友一起去玩兒。

2)再大點放了學就去幫父母幹活,那時候我沒有在家裡學習習慣。只要在學校裡學完就好。老師給的作業也少,反正那時候最重要一點就是和小夥伴們自創樂趣。再一個是幫父母幹活,到最後能出力啦,幫父母拉糞,澆地撒化肥。有很多時候種菜都是打農藥,每天想著就是趕快天黑,晚上好出去玩。

第二個問題,現在有何感想?

答:現在回想起那個時候挺幸福挺快樂,感覺那時候的我們對生活沒有要求。吃飽就好。過年最好能穿新衣服,能吃肉。我的童年有好多樂趣,特別是捉迷藏,每天都都能玩兒到半夜,有月亮的時候晚上跳繩,不然的話,和幾個小夥伴兒去別的村找同學玩兒。

那個時候的我們沒有過多想法。沒有什麼要求挺天真幼稚,但同時也是最幸福。

現在的孩子就不像我們那時候可能是時代不同了,社會發展進步,現在的孩子都是吃好穿好的,不過學習比我們那時候累。比我們那個時候講衛生。

總之七年後是最好的回憶,也是最貼近現實對比的,因為隨著社會發展生活越來越美好。

謝謝我的回答完畢。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如圖:


森哥愛生活


我是70後從六七歲就開始了做家務,首先學會的就是刷鍋,那時候六七歲還沒有鍋臺高,因為那時的鍋,都是自家用磚壘的很高每次刷鍋都是點起腳尖,爬在鍋臺上刷。

還有就是洗衣服幫大人洗衣服。

洗床單。

有時下地割草餵豬,還經常去樹行裡拾一些樹枝燒鍋用。

平時還要看弟弟和妹妹。地裡有農活就幫助大人幹些農活。只要能乾的都會幫助大人做一些。

我覺得這70後那個年代的孩子都應該做過的一些事情。

我的分享就這麼多謝謝


生活百科李俊麗


我60後,七十年代末,還沒上小學就開始幹家務,哥哥姐姐和我承包了所有家務。做飯洗衣服收拾屋子幫父母幹農活等。家務有分工,大廚(和麵,蒸饅頭,做麵條都是自己做的)哥哥姐姐輪流,哥哥挑水(當時沒有自來水,喝井水),姐姐洗衣服,我是燒火妹[呲牙]。另外還要餵豬,牛,拔豬草,備過冬牛吃的草。

說起燒火,我經歷了雞毛風箱,手搖鼓風機,電動鼓風機,從燒柴燒煤到燒燃氣。時代在進步,生活水平也一步步提高,現在的孩子們真的很幸福。不過,我也沒感覺我的童年少年有多艱苦,反而覺得很充實,快樂,學到很多生存技能,與獨立思考的習慣。感謝父母,感恩時代!




志鴻的一片海


70後的我,做家務,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是從麥收季節幫爸爸媽媽做飯開始的。

我屬於從小手腳都比較笨拙的孩子,做飯都是我和姐姐妹妹合作完成的。那時大約七八歲的需要燒柴火,我鼓足勇氣劃火柴,總是火苗還沒有出現就把嚇得把火柴扔出老遠,最後居然還是妹妹划著了還點著了火。

因為這事兒,我被爸爸媽媽嫌棄了好多年。

再後來就跟姐姐妹妹輪流洗碗。輪到自己的時候很有責任感,一點兒都不含糊。

還有就是過年時準備包餃子得工作。剁菜剁飯手麻,擀皮幹到手腕兒疼。真是把過年的興奮勁兒和新鮮勁兒,全讓給了枯燥和勞累。

現在再想起來,感覺一切都那麼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