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1+14+N小康雞舍”產業發展體系帶領貧困戶奔小康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3月14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王楨柯)走在重慶市江津區柏林鎮復興村鄉間小道,一個個雞舍顯得格外顯眼,這雞舍每個都大不相同,有的在田壩裡,有的在樹林裡,還有的在竹林裡……昨(13)日,筆者瞭解到,此雞舍為“小康雞舍”,它不僅帶動了復興村不少貧困戶脫了貧,致了富,還帶動了左鄰右舍抱團發展,抓住了生態養殖的良好“錢”景。

第一書記勇當“駕駛員” 加速駛入脫貧快車道

柏林鎮復興村是市級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再加上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嚴重製約了村裡產業發展。駐村第一書記潘東瞭解到村子基本情況後,千方百計謀劃復興村產業發展出路,經過多次的討論研究、外出考察和市場調研,潘東決定將產業發展明確指向林下養雞,並將其取名為“小康雞舍”項目,建立“1+14+N小康雞舍”產業發展體系,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江津:“1+14+N小康鸡舍”产业发展体系带领贫困户奔小康

但是,項目一開始就遇到了“缺資金、缺技術、缺響應”三大難題。為及時解決這些問題,潘東積極聯繫自己的派出單位重慶對外經貿(集團)有限公司,以“第一書記”為紐帶,申請扶貧項目資金9萬餘元,邀請養雞大戶呂佐書作為“小康雞舍”技術指導,多次召開動員會打消貧困戶顧慮,讓許多貧困戶紛紛參與“小康雞舍”項目。

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 “小康雞舍”持續添油加勁

為了將“小康雞舍”項目做細做實,復興村幫助養雞大戶呂佐書硬化道路、更換髮酵床、更換圍網及養殖器具、新建雞舍、新建養殖技術用房等,對其進行標準化雞場改造,建成面積60畝、規模2000只的“小康雞舍”技術指導中心,並負責全村“小康雞舍”的雞苗採購、防疫、消毒、日常管理等技術指導工作。

“技術工作做到位了,奔小康都致富那就需要靠貧困戶親自操刀上陣做好‘小康雞舍’了。”復興村第一書記潘東說道。於是,復興村將有意願發展產業的未脫貧戶和有返貧風險的已脫貧戶共計14戶貧困戶納入“小康雞舍”建設計劃,根據每戶實際情況建設雞棚、圍網、人行便道等基礎設施,最終建成“田壩型”“樹林型”“竹林型”等14個標準化小型林下養雞場,同時配套提供100只土雞苗。

只有14戶貧困戶參與“小康雞舍”項目當然不能帶動全村的產業發展,那麼如何讓全村農民積極參與此項目尤為重要。復興村通過建立“1+14+N小康雞舍”產業發展體系,鼓勵全村其他農戶加盟“小康雞舍”項目,經簽訂加盟協議之後,農戶將享受“小康雞舍”技術指導、專屬銷售渠道等“專屬+專業”服務,全面解決農戶各類養殖問題。

打通“小康雞舍”銷售渠道 全村增收促脫貧

“願意養殖和參加產業發展體系是脫貧的第一步,現在已經實現了,怎麼樣讓產品銷售出去,賣得好是眼下最重要的。”復興村書記傅潔說道。

為擴大“1+14+N小康雞舍”銷售渠道,復興村積極開通“小康直通車”,與重慶繁盛機電技術進出口有限公司簽訂3年購銷合同,每月定時將貧困戶農產品(“1+14+N小康雞舍”產業體系農產品優先)送到重慶主城區售賣,實現了供應方、銷售方和需求方“無縫對接”。同時,與中國郵政合作開展建設農產品展示及電商銷售中心,形成全村農產品展示、倉儲、銷售的重要平臺,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

據瞭解,“小康雞舍”項目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萬元,14戶“小康雞舍”貧困戶年均收入增加1萬元。下一步,柏林鎮將以復興村作為“小康雞舍”項目示範村,擴大項目普及範圍,讓鎮上另一個貧困村華蓋村沾到“小康雞舍”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