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勾藤古茶

群山聳立,高入雲端,雲蒸霞蔚,鬼斧神工。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張家界擁有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由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楊家界四大景區組成,是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自然遺產。這裡民俗古樸,民族文化濃郁,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5類70多項,其中桑植民歌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探秘勾藤古茶

張家界更是革命老區,這裡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和中心區域,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奮戰,領導了長達8年的武裝鬥爭。紅二方面軍從桑植縣劉家坪白族鄉出發開始漫漫長征。

探秘勾藤古茶

這裡盛產的莓茶,俗稱藤茶,又稱土家神茶、神仙草,藥學名稱為“顯齒蛇葡萄”是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可藥、飲兩用。在《救茺本草》、《全國中草藥彙編》等藥典中有明確的記載。“勾藤古”茶便是原產於此地。

神秘莓茶的傳奇史話

據介紹,莓茶作為一種珍貴純天然野生植物製成的保健茶,它口感獨特,普通茶隔夜不能喝,易變餿,而莓茶的活性黃酮能殺滅細菌,沏泡一星期仍可飲用。喝中西藥不能用普通茶送服、茶葉解藥性,用莓茶送服不但不解藥性,且可輔助中西藥發揮更好的效果。然而,品茶之餘,更讓人心曠神怡的是關於莓茶的許多史話和傳說。

探秘勾藤古茶

相傳,1370年明朝洪武年間,覃垕為反抗明皇朝的暴政,在張家界永定區溫塘鎮茅巖山上揭竿而起,統領義軍殺富濟貧,搶州奪縣,形成了一支強大的地方軍。朱元璋惟恐義軍奪他江山,急調25萬大軍征剿,經過半年的激戰,由於官兵人多勢眾,義軍被圍困在茅巖山一帶。因義軍缺乏糧草,傷兵眾多,加上山中陰熱潮溼,許多人傷口潰爛,多數患有哮喘病,致使軍心渙散,戰鬥力幾乎喪失。就在義軍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一位百歲道翁從武陵雲霧山中採來一揹簍的“神茶”與傷兵內服外用,治好了義軍的哮喘、刀傷、腹瀉、風寒、炎症等疾病,使義軍重振雄風與官兵激戰。當時覃垕自封為王,就在他的兵被困在茅巖山一帶的七年中,傷兵們都因採用神茶治傷、消炎而得救。於是便有了神茶救兵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也為茅巖莓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今天張家界的很多故事都來自於明王朝大戰土家覃垕王時的典故。從此當地的土家族人將茅巖莓奉為“神茶”,並常年飲用來防病治病。

名醫李時珍查閱古書記載:“洪武年間,太祖皇帝征討覃厚王,敵方傷亡慘重,後經一種‘野藤’治療,效果神奇。”經多方打探,方知此物長於大庸衛之林,別處無。公元1561年,大庸衛正逢各大土司之戰,李時珍首度進入大庸衛,飽受戰亂之苦,舉步維艱,尋,未果。公元1568年,李時珍再入大庸衛,因山林多雨、地勢險峻,難以前行,最終棄之。公元1578年,李時珍時年花甲,最後深入大庸衛,尋找神草,其足跡遍佈山林、風餐露宿。因年事已高,無法攀援懸崖峭壁,最終,敗興而歸、遺憾終生。公元1593,時珍病,招其子於榻前,言:“餘此生心願了之,唯二事終難如願。一則,書成,卻未將上之朝;二則,先人所載,太祖期間,神茶救兵具奇效,父此生三入大庸衛,終不得見,為此生之憾也!”話畢,卒。

《永定鄉土志》記載:洪武十八年(1385年)土家族人在湘西南一帶發現了一種神茶,用其沖水飲用,能抵抗多種疾病,並認為這是上帝恩賜給土家人的一種奇世珍寶。淳樸的土家人為了遵照土司王的政令,特將上等神茶製成精品向土司王朝貢,故稱“土司王茶”。但因土司王茶每年產量不多,且產地崎嶇難走。因此,土司王下令,此茶,只能本土買賣,不得外傳,若發現私賣者,殺無赦!而此茶也成為土司王的專供,當地百姓家貯存不多。偶爾外鄉人經過,想買茶也購不到。

這一系列神奇的史話傳說,讓古老的莓茶越發神秘,更讓世人充滿了對“勾藤古”茶的重重期待!

綠水青山給世界一杯好茶

張家界的第一產業是旅遊,如何在守住青山綠水的同時,開拓新的產業帶動扶貧?在雲凝霧繞的張家界原始森林紅砂岩中生長著一種珍稀物種——莓茶。這一大自然的饋贈——莓茶成了張家界脫貧攻堅的切入點。

探秘勾藤古茶

張家界莓茶,因表面有一層純天然的蛋白霜,類似黴狀物,又稱長壽藤、土家甘露茶等,該茶表層的天然植物蛋白霜,黃酮量達60%以上,具有消減脂肪,抑制血栓,降血脂之藥理功效,是當地土家族、苗族、瑤族常用藥之一,至今已有數百年的藥用歷史。2010年,莓茶被農業部認證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經科學考證,張家界莓茶是經過第四世紀冰川滅絕性掃蕩後,只生長在張家界海拔400~1300米雲凝霧繞的張家界原始森林紅砂岩中的一種珍稀物種,其生長環境不能受任何汙染。莓茶重點種植區——永定區地處武陵山脈腹地,以山嶽地貌為主,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溼潤氣候,全年四季分明,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晝夜溫差大,美麗的茅巖河流穿該區域內。“高海拔、低緯度、多雲霧、寡日照”的氣候條件為莓茶品質提供了自然保障,更由於張家界獨特的地質地貌和獨有的氣候條件,產出的莓茶富含黃酮,其黃酮平均含量水平遠超全國其他地區,最高檢測含量達37.81%。

探秘勾藤古茶

近年來張家界市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優越的氣候條件和廣袤的丘陵山地,大力發展莓茶產業,探索出了一條以莓茶助力脫貧攻堅、推進旅遊扶貧、促進茶旅融合、實現鄉村振興的新路子。目前,全市莓茶種植面積已經達到8萬畝,3萬多個家庭10餘萬人參與莓茶種植,100多家莓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覆蓋永定、桑植、慈利、武陵源27個莓茶基地,30多家莓茶加工企業擁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3家,年產值近10億元。

探秘勾藤古茶

莓茶經濟效益比較突出,當年種植、當年即可受益,按種植1畝計算,第二年鮮芽葉畝產可穩定在250公斤。當地生產農戶已成熟掌握野生莓茶馴化扦插技術、生產管理技術和產後簡單的初加工技術。至今,以永定區為例,莓茶產業已累計直接或間接帶動6000餘山區農戶致富,為參與莓茶產業發展農戶人均增收2000-4000元不等,張家界莓茶產業已成為公認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為張家界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一個強勁有力的發展支撐和強勁動力。

創新助推莓茶產業發展

探秘勾藤古茶

金秋十月,與湖南桑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開滌董事長一行驅車前往張家界永定區莓茶基地進行調研,這裡也是桑滌農業主打的莓茶系列產品“勾藤古茶”的原產地。作為土生土長的張家界人,談到此次回鄉經營企業的心路歷程,陳開滌表示,之前一直在南方創業,幾十年來若有小成,雖談不上衣錦還鄉但也有一些能力能夠回饋鄉里,在家鄉父老奮戰扶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利用先進的技術經驗為家鄉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既是職責所在,也是社會責任。於是成立了湖南桑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並與知名的新型電商平臺企業達成合作,專注於優質農產品銷售及其它綠色健康產品銷售,全力為家鄉的莓茶拓寬國內國際市場。一方面迅速與家鄉的各莓茶種植合作社和各公司進行合作,共同生產優質產品,運用科學技術為傳統實體企業進行賦能,力求實現莓茶種植合作社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實現產品銷售;另一方面,根據張家界莓茶種植面積大,產量高,但市場需求相對較低,缺少知名品牌的特點,全力首打“勾藤古茶”品牌,通過塑造品牌優勢,進行品牌引領效應,公司將運用先進的5G視頻營銷手段,在進一步提高莓茶知名度的前提下,努力拓展莓茶的銷售市場。

近年來,張家界市的莓茶種植面積顯著增加。隨之而來的規範種植和市場開拓需要新型的標杆企業和龍頭企業來做引領和推動,與之相適應的宣傳推廣、品牌塑造和質量標準體系都需要加強和提升。陳開滌表示,桑滌農業將秉承使命,以服務家鄉為先導,以質優價廉為準則,大力助推莓茶出山、莓茶出海,為張家界的莓茶產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探秘勾藤古茶

崇山巍巍,碧水東流,人傑地靈,歲月如歌。土家族,一箇中國曆史悠久的民族,千百年來生活在張家界武陵山脈福地之上,土家文化崇拜天地、信仰自然,巫風巫俗尤烈,土家族文化是長江流域文明發展的動態存留,是不同文明時代文化的交融堆積。在農耕文化下生活的土家族人,保持著對自然的敬畏和依賴,始終遵循“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的自然養生理念,土家族人發現的“勾藤古茶”,作為上天恩賜給土家人的奇世珍寶,是土家人延年益壽的“長壽密碼”,更是保障中華兒女幸福安康的瑰寶。(陳勝祥特別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