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不,你這樣做,只是為了你自己。”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不,你這樣做,只是為了你自己。”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從小到大你一定聽過很多遍。

說這句話的,可能是你的父母,

“我讓你早點睡覺,還不是為了你好。”

可能是你的朋友,

“我讓你不要跟他走得太近,還不是為了你好。”

可能是你的戀人,

“我讓你少抽點菸,還不是為了你好。”

可能是你的領導,

“我讓你多幹點活,鍛鍊一下,還不是為了你好。”

他們的表情,無一例外的語重心長,似乎是這個世界上最為你著想的人。

可是聽的人卻並不這麼認為,

那些所謂的“都是為你好”,帶給他們的,往往不是溫暖和感動,而是無奈甚至反感。

真是奇怪,那些建議或要求聽起來,明明就是在為你考慮,為了讓你的身體更健康,為了讓你的心情更美好,為了讓你的工作更順利。

可為什麼聽的人,會如此“不知好歹”呢?這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比理智更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種“以愛之名”背後的控制慾。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不,你這樣做,只是為了你自己。”

網上曾有一個調查——你最討厭父母說哪幾句話?排在第1名的就是文章開頭的那句

“我都是為你好。”

這句話其實並沒有結束,完整的句子應該是:

我都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叫“非愛行為”,是指以愛的名義,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這其實是一種非愛性的掠奪,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武志紅在《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一書中寫到,

“對於多數人而言,關係越親密,我們就越渴望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對方的身上。那時,我們就是在摧毀對方的真實存在。”

“我們都在互相強加,強加的時候,我們還會說,我愛你,所以才這樣對你。”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不,你這樣做,只是為了你自己。”

明星朱雨辰參加綜藝《我家那小子》時,已經40歲了,他的媽媽時年70歲。

在節目之前,朱媽媽不明白,兒子為什麼年屆40還沒能結婚生子,但節目之後,全國人民都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了。

她對兒子的管控,從生活、工作到情感,已經到了密不透風的地步。

生活上,

朱媽媽把老伴兒一個人扔在家裡,從上海搬到北京與兒子同住,只是因為不想讓自己的寶貝兒子做飯。

因為怕兒子上火,她每天凌晨4點早早起床,只為了給兒子熬梨汁,堅持了整整十年。

工作上,

只要朱雨辰外出拍戲,不管去什麼地方,朱媽媽都會帶著電磁爐跟過去,變著花樣給兒子做飯。

只要是朱雨辰拍的電視劇和電影,每一部她都會看。她還會上網,看網友對兒子的評論,坐在電腦前花幾個小時,抄寫兒子的每一條微博,逼得朱雨辰不再更新微博。

情感上,

對於兒子的戀情,她說:“他每一段感情我都知道,都會干擾”。

朱媽媽的理念是,“男女分工不同,女的就應該做賢妻良母。”“既然把你娶進來,你就應該擔起你的責任!”

這樣的朱媽媽,有一句“至理”名言:“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的。”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不,你這樣做,只是為了你自己。”

這種360度無死角的愛,兒子朱雨辰享受嗎?

不,他無時無刻想要逃離。

選擇去外地上大學,是為了逃離;

不再更新微博,也是為了逃離。

對於母親這種令人窒息的愛,朱雨辰的感受是:“咱倆沒法過了,你會把我搞死。”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這些話放在愛情和友情中,也同樣適用。

好的愛情和友情,一定要有界限感!

如果戀人/朋友的控制密不透風,被控制的那個人,實際上也已經精神死亡。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不,你這樣做,只是為了你自己。”

知名主持人寇乃馨,曾經在名人演說類真人秀節目《說出我世界》中,發表過一篇名為《別再隨便說,我是為你好》的演講。

在裡面,她講了一個自己和前男友的故事。那個前男友是一個知名的電視製片人,他當時的工作非常忙,不僅沒有時間陪女友寇乃馨,甚至沒有時間吃飯睡覺,身體幾乎到了極限。

寇乃馨非常擔心,想幫助自己的男朋友。她破門而入,衝進男友頂頭上司的辦公室,破口大罵。

結果,前男友被開除,而寇乃馨本人,也在接下來的兩年,被這位綜藝大哥大的領導,封殺了。

原本是為了對方好,結果大家都很不好。

經此一事的寇乃馨,吸取了教訓,在遇到丈夫黃國倫後,決定換一種方式對他好。

身為丈夫的老婆、經紀人、助理,寇乃馨認為,催促和督促丈夫做一些應該做的事,是她的權力和責任。

可是,每次當她掏心掏肺地,請丈夫做一些事情時,她得到的,從來不是丈夫的感動和感謝,而是不耐煩和生氣。

“你為什麼永遠都要勉強我?”

“你為什麼老是要找我麻煩?”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不,你這樣做,只是為了你自己。”

全心全意為了對方好,卻換來這樣的結果。有一次寇乃馨實在忍不住了,邊哭邊吼:“黃國倫,你到底有沒有良心啊?你知不知道我有多愛你?我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你!”。

然而,丈夫的回答讓她瞬間傻了。

“你如果真的要為我好,就不要用這個態度跟我說話!不要命令我!不要把我當成白痴、笨蛋!”

那是寇乃馨第一次知道,原來對一個人好,也需要用對方法。

很多時候,我們明明是想要幫助對方,卻偏偏幫了倒忙。

很多時候,我們明明是真的想為對方好,卻傷到了對方的尊嚴。

有時候,你以為的對別人好,其實是一種綁架。你在以愛之名,逼迫對方跟隨你、服從你。

在情感中,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自覺地,想要改造對方,但與之天然敵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想要成為自己。

這個“自己”,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傑斯看來,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是我們被動參與的,或者說是別人意志的結果,那麼我們會感覺沒有在做自己。

相反,如果這些生命體驗是我們主動參與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不管生命體驗是快樂或憂傷,我們都會感覺是在做自己。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不,你這樣做,只是為了你自己。”

做自己,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康德曾說過:“最可怕的事,莫過於一個人必須順從另一個人的意志。”

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則告訴我們,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

仔細回想一下,你口中的每一句“對你好”,真的是為了對方好,還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深處的某些需求和慾望。

你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真的只是在乎他的學習成果,而不是因為不想在其他家長面前丟臉?

你希望戀人戒菸,真的只是在乎他的身體,而不是因為二手菸也會讓你難受,影響你的健康?

你希望下屬好好工作,真的只是想多給他鍛鍊的機會,而不是因為這樣能讓你更輕鬆一些?

如果你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就會發現,事實上,你並不是為了對方好,而是為了你自己好。

所以,別再用“為你好”來綁架愛的人。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