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郎妹:這份畸形的婚姻,是傳統的恪守還是真正的愛?

有一種畸形的婚姻形式叫童養媳,比童養媳更畸形的是等郎妹。

2007年的一部影片《等郎妹》,很好的展現了上世紀初的女性的悲催的生活形式。該片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客家女潤月幼年喪母,被無力撫養她的父親送到王家做等郎妹的故事。這部用時12天耗資僅100多萬元的數字電影在國內外電影節上備受好評,多次載譽而歸,至今已榮獲包括第9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數字電影獎、第8屆電影頻道數字電影百合獎、最佳數字電影一等獎、第21屆法國蘭斯國際電視節最佳女演員獎、第48屆蒙特卡羅電視節電視電影最佳導演獎等殊榮。

等郎妹:這份畸形的婚姻,是傳統的恪守還是真正的愛?

顧名思義,這是有關女子等自己郎的故事。
故事是以傳統的客家文化為背景,打開電視的時候就看到了一幢幢土樓,客家的土樓是福建的民居代表。客家的傳統文化和以前讀書時代所閱讀的文學作品,大約是沈從文的湘西傳統文化有著某種驚人的相似,童養媳——也就是本影片中的等郎妹,片中主人公潤月十歲被喪母,被無力撫養的父親送到了婆家,婆婆當時已經有孕在身,她來的目的就是盼郎,而她的婆婆也是當年入門的等郎妹,等到的確是丈夫去南洋,上了不歸路。經過漫長的等待後,有必要說這個時間跨度是十六年,十六年的辛苦勞作與等待,終於等到和他的年幼的老公思煥成親了,此時的她已經是年輕美麗的女性,然而受過教育的老公卻怎麼也無法逾越心中的倫理約束,始終認為潤月乃姐姐,而不是老婆。思煥離去遠走南洋,走上了他父親的老路,而潤月陷入了無止境的無望等待,婆婆的教導,女人要守得住,讓她倍感沉重,面對春生,這個後生,她想愛卻怎麼也無法愛的,也背棄了無望的愛情。。。

等郎妹:這份畸形的婚姻,是傳統的恪守還是真正的愛?

然而得到的消息是她的小老公已經在去南洋途中遭遇不幸,晴天霹靂,她開始默默撐起這樣一個支離破碎的家,春生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彼時她的阿姆也知道了這個絕望的消息,於是她選擇了一條路,讓他們成家,好延續這所謂的香火,正當有點盼頭時來了封信——思煥沒有死。她與春生的愛情瞬間劃上句號,因為她選擇繼續等待,等待……又是一個無望,的等待,沒有盡頭,然而她只能堅忍,客家婦女的所有的孝順賢惠勤勞奉獻等所有的詞語加之都不為之過。

是傳統束縛了她們,還是她們作繭自縛?為什麼那麼專注,那麼不明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在當時,她的郎是她的全部,因為從十歲起就被灌輸了這樣的思想,沒能接受教育,沒能享受陽光雨露,沒有孩提的歡顏和笑語,有的是聽婆婆的話,幹活做事,說錯話做錯事就會去跪洗衣板……,自從父親把她帶到這個院子裡,她就不是自己了,只是等郎妹,關心他呵護他,給予他所能給的一切,是他的姐姐,只是他的姐姐,所以他逃離,他也是受害者。

等郎妹:這份畸形的婚姻,是傳統的恪守還是真正的愛?

等郎妹,是舊時客家山區的一種畸形婚俗。年紀幼小的女孩嫁入未有男孩的家中,苦苦等待婆婆為自己生一個丈夫。比童養媳還慘,童養媳進門的時候起碼已經有了未婚夫,而等浪妹進門的時候,要等未婚夫,等到婆婆生了,還要等他長大,長大以後,又要等他回家,客家婚俗的真實寫照。

但是,這些被自己親手帶大的丈夫們,長大後幾乎都會逃跑,我們設想一下,面對大自己好幾歲,甚至是好幾十歲的等郎妹,朝夕相處之後要娶為妻子,這是夫妻之愛?姐弟之愛?或者是母子之愛?心裡多多少少會感到彆扭。

逃出去的男人一般除了定期捎帶點衣物回家,家裡的一切全部交給等郎妹,培育小孩、照顧老人、家務、農活、這些統統都壓到她們肩膀上,而外面的花花世界,讓這些客家男人流連忘返,即便是在外面有了小老婆,也不會有人知道。

可家裡的等郎妹,他們一旦被發現有其他相好,就會被浸豬籠。即便是這樣,相比這些丈夫歸期遙遙無望的等郎妹來說,擁有這麼一個不愛自己的丈夫,已經是很幸福了,因為還有一些等郎妹,在適合的年紀沒有等來丈夫,也就是婆婆遲遲沒有生下男孩,那麼,她們就會被安排和一隻公雞拜堂,接下來的花樣年華,那就是開始守活寡,和公雞度過後半輩子。

客家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個叫劉三妹的,是個標準的客家人,從小就被,父母硬生生的賣給了夫家,和電影中講述的一樣,她來到婆家得從一個小保姆做起,等待丈夫出生,丈夫出生以後,她不但要操勞家務,還要每晚像撫育孩子般服侍丈夫,丈夫長大後,順理成章的兩人結為夫妻,婚禮當天晚上,丈夫就偷偷跑了出去,留下自己獨守空房。丈夫去了南陽十幾年,十幾年之後,劉三妹耐不住寂寞,就有了相好,紙包不住火,後來家族裡面知道了,就把劉三妹捆起來推進豬籠裡面,抬到河裡面去活活淹死。當時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女孩,大多逃不出做等郎妹的命運。

等郎妹:這份畸形的婚姻,是傳統的恪守還是真正的愛?

等郎妹:這份畸形的婚姻,是傳統的恪守還是真正的愛?


等郎妹:這份畸形的婚姻,是傳統的恪守還是真正的愛?


等郎妹:這份畸形的婚姻,是傳統的恪守還是真正的愛?

“十八嬌娘,三歲郎,半夜想起,痛心腸,等郎長大妹已老,等花開了葉也黃……”

這淒涼的歌謠,永遠盪漾在客家土樓裡,永遠唱不完的淒涼,永遠讀不完的悲哀,永遠等待不來的情思,客家人仍舊在輕輕地吟唱這經久不衰的歌謠,卻好似從未讀懂裡面的悲哀。多少年了,人們想該是如此的。就像他們生活的圍屋,生活的水土,從來就這樣存在著,不曾也不會更改。

等郎妹:這份畸形的婚姻,是傳統的恪守還是真正的愛?

東風惡,歡情薄,幾年愁緒,一生離索。

多麼讓人心疼。

難以想象,在距離現代不久的過去竟有女子因世俗力量壓迫不得不孤老終生,悲劇……沒有丈夫,很不幸;有了丈夫,對於等郎妹來說也並不意味著是幸福‘。事實上許多等郎妹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兩者之間的關係親情多於愛情,社會倫理讓二人難以建立男女感情,甚至是在婚後。

她們總是在不停地承受著這樣的痛楚,無法逃離。等到下一輩,又開始她們的悲劇。誰又能真正的解脫呢?

社會呀,對女性太殘酷了。

慶幸我們不是生在那個地方,生在那個時代。

等郎妹沒有錯,小丈夫也沒有錯,錯的是那個社會,那個時代,搭上無數女子悲慘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