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傑和鐵面無私包青天誰更厲害?

天高雲淡昕


狄仁傑擁有“神探”之名,其實源於荷蘭人高羅佩寫的《狄仁傑:大唐狄公案》,這本書裡把狄仁傑描繪成了一名神探,並被稱為“東方福爾摩斯”。事實上這個小說中的很多案子虛構的成分更多一些,狄仁傑被稱為“神探”,應該是與他在前期擔任的官職有關。他以明經及第後先後擔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直至同平章事(宰相)。很多的影視作品都是以他任大理寺丞前後的事蹟為主題杜撰的,真實度到底怎樣?需要更有力的證據。

包拯,被稱為“鐵面無私包青天”,與他擔任監察御史和權知開封府有關。歷史上的包拯確實不附權貴,鐵面無私,後任樞密副使,龍圖閣直學士(副宰相)。但是經過宋元時期的評書畫本和明清時期的小說《三俠五義》《七俠五義》等使得包青天的形象更加地深入人心了。“御札三道”和“御賜鍘刀”的形象再加上影視作品的渲染,更加地讓大家瞭解了一個別樣的“包青天”。

事實上,狄仁傑和包青天不能簡單地比較。狄仁傑的神探之名還可能遠不及他的政治智慧,包青天的青天之名更可能源於歷史文化及民間的一種寄託,人們呼喚的是他的鐵面無私。[捂臉]


南陵士子愛讀書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很有武將關公戰秦瓊的味道[捂臉]。但文官中狄閣老與包青天誰更厲害👍,筆者認為還是狄仁傑在職位,影響力,斷案能力上高於包青天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傑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而其從政履歷前期,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這些時候業務範圍都和當時的各種大案要案有關,造就了一代神探。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而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這二位牛掰的人物一唐一宋,都是那個時代裡傑出的代表,實際上咱現在的李昌鈺也挺牛掰的,但現在的技術手段遠比唐宋先進發達,更沒有可比性[呲牙]





叫我雙木林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時期傑出政治家。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復二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公元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為酷吏來俊臣誣害,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公元697年,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勇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大臣進入朝廷,為了李唐社稷光復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北宋名臣。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龍圖”。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個人覺得狄仁傑厲害點,其實在清廉,公正,愛民,破案這些方面兩個人基本差不多主要是根據兩位人物當時所處的時代來看武則天一直由於立武姓後人為接班人還是立李姓接位一直在左右搖擺,狄仁傑擁護李唐而且他也一直這麼做的,可以說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武則天的立場讓李家重回權利巔峰起到了一定作用,誇張點說影響了朝代的走向。所以覺得狄仁傑更厲害,純屬個人見解如有錯誤請各位指正!謝謝






愛依人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時期傑出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1],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復二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為酷吏來俊臣誣害,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神功元年(697年),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勇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大臣進入朝廷,成為大唐社稷光復的重要支柱。

久視元年(700年),拜中書令,卒於任上,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累贈司空、太師、梁國公,配享唐中宗廟廷。

本名

狄仁傑

別稱

狄梁公、狄國老

字號

字懷英

所處時代

唐朝→武周

民族族群

漢族

人物關係

狄光嗣

兒子

狄光遠

兒子

精品薦讀

民間的狄仁傑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真實的狄仁傑是怎麼樣一個人?

宰相狄仁傑是如何變成中國版“福爾摩斯”的?與武則天的真實關係

除了會斷案,狄仁傑還有哪些本事?有這幾樣你可能不知道

人物生平

踏入仕途

狄仁傑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授汴州判佐,後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幷州都督府法曹。[4]

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後改任侍御史。[5]

調露元年(679年),狄仁傑改任度支郎中,並加朝散大夫,後隨唐高宗巡幸汾陽宮(在今山西靜樂),充任知頓使。[6]

累職拜相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被外放為寧州刺史。任內妥善處理民族關係,深受愛戴。寧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頌揚他的德政。當時,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彈劾了大批州縣官吏。但當他到達寧州(治今甘肅寧縣)境內後,卻不斷聽到當地百姓稱頌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薦狄仁傑。不久,狄仁傑被徵拜為冬官侍郎。[7]

明代《歷代古人像贊》中的狄仁傑畫像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傑充任江南巡撫使。當時,江南之地遍佈淫祠(指民間自行設立、不在祀典的祠廟)。狄仁傑奏知朝廷,焚燬淫祠一千七百餘所,只留下四所祠廟,以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員。不久,狄仁傑又改任文昌右丞。[8]

同年九月,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8]當時,越王李貞在豫州(治今河南汝南)起兵反抗武則天。宰相張光輔率軍討平叛亂,但卻縱容部將大肆勒索。狄仁傑一概不予聽從,還正言斥責張光輔,稱其之罪甚於李貞。[9]張光輔懷恨在心,便於回朝後彈劾狄仁傑出言不遜,侮辱宰相。狄仁傑因此被貶為復州刺史。[10]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武則天對他道:“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嗎?”狄仁傑答道:“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武則天歎服。[11]

謫貶彭澤

長壽元年(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律法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狄仁傑當場認罪道:“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口供,將狄仁傑等人收監,只待來日行刑,不再嚴加防備。狄仁傑向獄吏借來筆墨,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書寫冤屈情況,塞在棉衣裡,請求送回家中。負責看守的王德壽並未起疑,讓人送交給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狄光遠持帛書向武則天訴冤。[12]

武則天看罷帛書,召來俊臣前來質問。來俊臣辯稱:“臣並未對狄仁傑等人用刑,連他們的冠帶都未曾剝下,飲食寢宿也一切如常。假如沒有謀反的事實,他們如何肯承認謀反?”武則天便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獄中查看。來俊臣先給狄仁傑等人穿戴齊整,然後讓周綝入內查看。周綝懼怕來俊臣,只是唯唯諾諾,甚至都沒有看狄仁傑等人一眼,便回去向武則天覆命。來俊臣還命人假冒狄仁傑等人的名義,偽造《謝死表》,讓周綝呈給武則天。[13]

武則天決定親自過問狄仁傑謀反案。她召見狄仁傑,詢問他為何承認謀反。狄仁傑道:“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武則天又問為何要作《謝死表》,狄仁傑則答稱並未寫過。武則天便讓人拿出《謝死表》,方知道表章是偽造的,因此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貶為地方官。其中,狄仁傑被貶到彭澤,擔任縣令。此後,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誅殺狄仁傑,但都被武則天拒絕。[14]

復居宰輔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一時間河北震動。武則天為了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當時,前任刺史為了抵禦契丹,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城器具。但狄仁傑到任後,卻讓百姓返田耕作。孫萬榮聞聽狄仁傑被起復,不戰而退。魏州百姓爭相立碑頌德。不久,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武則天還在紫袍上題寫了十二個金字,以表彰狄仁傑的忠誠。[15]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當時,朝廷徵發百姓戍守安西四鎮,以致怨聲載道。狄仁傑為此上表勸諫,又建議廢除安東都護府,復立高氏為高句麗君主,暫停江南糧草運輸,撫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議雖未被朝廷採納,但卻得到了有識之士的贊同。不久,狄仁傑又代理納言之職,兼任右肅政臺御史大夫。[16]

聖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餘人。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征討突厥,並許以便宜行事之權。突厥軍殺盡俘虜,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縣西)退回漠北。狄仁傑率十萬大軍追擊,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武則天又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讓他安撫河北。當時,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脅從,在突厥退軍後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逃匿。狄仁傑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諸州百姓,使他們回鄉生產。[17]

晚年生活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時,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是年九月,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2]。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18]

狄仁傑紀念展廳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辟,追贈狄仁傑為司空。[19]

景龍四年(710年),唐睿宗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20]

天寶六載(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21]

後晉天福六年(941年),狄仁傑被後晉朝廷追封為太師。[22]

軼事典故

無暇語俗吏

狄仁傑小時候,家裡曾有門人被害。縣吏前來查問,眾人都爭相申辯,只有狄仁傑自顧看書,不理不睬。他面對縣吏的責問,回答道:“我正在與黃卷之中的聖賢對話,哪有時間理你們這些世俗的官吏。”[23]

滄海遺珠

狄仁傑早年曾被小吏誣告。工部尚書閻立本時任河南道黜陟使,在審問之時發現他是個德才兼備的人才,稱讚道:“孔子說:‘觀過知仁矣。’你真可以說是滄海遺珠啊。”[24]後世遂用“滄海遺珠”比喻埋沒人才或被埋沒的人才。

白雲親舍

狄仁傑在幷州做官時,父母遠在河陽(治今河南孟縣)。他登上太行山,回首南望,見一片白雲在飄飛,對左右的人說:“我的雙親就住在那片白雲下面。”他佇立悵望良久,直到白雲散去方才離開。[25]後世遂用“白雲親舍”、“白雲孤飛”等作為客居他鄉,思念父母之辭。

斗南一人

狄仁傑擔任幷州法曹時,同僚鄭崇質要到很遠的地方公幹,但是他的母親年老多病。狄仁傑主動對鄭崇質道:“你母親病重,而你卻要出遠門,怎麼能讓親人對遠在萬里之外的你擔心呢?”他去見幷州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出行。藺仁基非常感動,聯想到自己與司馬李孝廉之間的不和,深感慚愧,主動與李孝廉和解。他還經常對人稱讚狄仁傑道:“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26]後世遂用“斗南一人”比喻天下絕無僅有的人才。

整肅綱紀

高宗年間,左司郎中王本立倚恃皇帝寵信,驕橫跋扈。狄仁傑彈劾王本立,請求將其交付法司審理。但唐高宗卻下詔寬宥。狄仁傑諫道:“國家雖然缺乏人才,但卻不缺少王本立這種人。陛下為何要愛惜此人,而虧損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寬赦王本立,就請把臣放逐到無人之地,作為以後的忠貞之臣的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27]

後來,狄仁傑彈劾司農卿韋機,稱其所督建的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室太過壯麗。唐高宗遂將韋機免職,自此朝廷風紀肅然。[28]

勸諫皇帝

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昭陵(唐太宗的陵墓)柏樹,論罪應當免職,但唐高宗盛怒之下卻要處死他們。狄仁傑卻上奏辯護,認為二人罪不至死。唐高宗怒道:“他們砍伐昭陵柏樹,置我於不孝之地,必須處死。”狄仁傑直言道:“漢朝時有人盜取高廟玉環,漢文帝想要滅其族。張釋之當廷諍諫道:‘假如盜取長陵一抔土,又將如何治罪?’漢文帝因此只殺其一人。陛下的律法懸掛在宮外闕門上,罪不至死而要處死他們,如何取信於天下?現在只因誤砍一棵柏樹,便殺掉二位大臣,後世又將如何看待陛下?”高宗怒氣稍解,免去二人的死罪。[29]

狄仁傑擔任宰相時,有太學生要求謁見皇帝,得到武則天的批准。狄仁傑勸諫道:“君主只有生殺權柄不能假手於人,其他的都應當交付給相關部門處理。太學生告見,這是國子監丞、主簿負責的職責。如果天子連這種事都允許,那些貴胄弟子多達數千人,得下多少詔令呢?陛下只要將明文規定告訴他們就行了。”武則天聽取了他的意見。[30]

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時,答應胡僧去參觀埋葬佛舍利。狄仁傑跪在武則天馬前,勸諫道:“佛是戎狄之神,不值得讓皇帝屈尊駕臨。胡僧詭計多端,是想借此迷惑百姓。況且,沿途山路艱險狹窄,容納不下多少侍衛。皇帝乃是萬乘之尊,不宜前往。”武則天便中途折回,道:“我是為了成全狄公的直臣之氣。”[31]

武則天晚年時,欲鑄造一座浮屠佛像,需要花費錢財數百萬,因府庫不足,便讓天下的僧人每日施捨一錢相助。狄仁傑進諫道:“做工不可能役使鬼神,必定要役使人力;莊稼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終究是由地裡長出來的。這麼做損害的一定是百姓。如今邊境尚未安寧,您應放寬徭役,免去不需急辦的事務。即使僱請工匠勞作,以此接濟窮人,但耽誤農時,也是放棄國家根本。鑄造佛像,既費官府庫財,又耗人力,如果一方發生災難,到時又用什麼去救濟呢?”武則天遂作罷。[32]

不信妖言

唐高宗前往汾陽宮時,途徑妒女祠。當時,民間認為穿著華麗的衣服經過妒女祠,會招致風雷之災。幷州長史李衝玄打算徵發數萬民夫,另外開闢一條御道。狄仁傑道:“皇帝出行,有千乘萬騎扈從,風伯為之清塵,雨師前來灑道,還怕什麼妒女之害?”李衝玄遂停止徵發徭役。唐高宗得知後,嘆道:“狄仁傑真是個大丈夫啊!”[33]

囚徒哭碑

越王李貞之亂後,武則天為懲治亂黨,定罪六七百家,籍沒五千餘口。司刑使催逼狄仁傑行刑。但狄仁傑認為判決有誤,請求延緩行刑。他密奏武則天,認為一旦按此定罪,將牽連甚廣,何況這些人中有許多是被迫作亂,並非本心所為,可以赦免,武則天便下詔赦免他們的死罪,改為發配豐州。囚犯們途經寧州時,寧州父老在郊外迎接,道:“是我們的狄使君救了你們的命吧?”囚犯們遂相互攙扶著前往百姓為狄仁傑立的石碑前,痛哭流涕,而後又齋戒三日,方才離開寧州。他們到達豐州後,又為狄仁傑立碑,以頌恩德。[34]

直責宰相

宰相張光輔討平越王之亂後,縱容部下將士恃功勒索,但卻被狄仁傑所拒絕。他怒道:“你這州官怎敢怠慢元帥?”狄仁傑正色而言道:“您率三十萬大軍平定叛亂,但卻不能約束士卒,反而縱容他們對百姓施暴。越王李貞禍亂河南,現在死了一個李貞,卻又生出了一萬個李貞。那些被脅迫造反的人主動放棄城池,歸順朝廷,您為何要縱容貪功的將士,去追殺這些人呢?您就不怕冤聲沸騰,直衝九霄雲天嗎!我如能請來尚方斬馬劍,必要斬殺你這罪人。到時我就算是死,也心甘情願。”[9]

怒斥酷吏

狄仁傑被誣陷下獄時,御史臺酷吏王德壽對他道:“您曾與楊執柔同在禮部為官,我想請您攀連楊執柔入獄,作為我升遷的臺階,可以嗎?”狄仁傑怒道:“皇天后土在上,你竟然讓我狄仁傑做如此不義之事。”他以頭撞柱,血流滿面。王德壽嚇得趕緊溜掉。[35]

愧對婁公

婁師德曾推薦狄仁傑為宰相。狄仁傑對此絲毫不知,反而在拜相多次排擠婁師德,使得婁師德最終被放為外任。武則天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道:“他擔任將領謹慎守職,但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則天又問:“婁師德知人嗎?”狄仁傑道:“臣曾與他同朝為官,從沒聽說過他知人。”武則天拿出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的奏章,道:“我用你為宰相,就是婁師德舉薦的,看來他確實知人啊。”狄仁傑大慚,嘆道:“婁公盛德,我被他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了!”[36]

舉薦人才

兩薦張柬之

武則天曾問狄仁傑:“朕希望能找到一位傑出的人才委以宰相重任,您看誰比較合適?”狄仁傑答道:“如果您所要的是文采風流的人才,那麼宰臣李嶠、蘇味道便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您若一定要找出類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荊州長史張柬之了。張柬之年紀雖老,但卻有宰相之才。”武則天遂提拔張柬之為洛州司馬。[37]

清代《吳郡名賢圖傳贊》中的狄仁傑畫像

後來,武則天又讓狄仁傑舉薦人才。狄仁傑道:“我此前推薦的張柬之,您還沒有任用呢。”武則天道:“我已經給他升了官了。”狄仁傑道:“我所推薦的張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來作一個司馬的。”武則天於是任命張柬之為秋官侍郎,不久又拜其為宰相。[38]

保薦契丹降將

李楷固、駱務整是契丹將領,曾參與侵略唐朝邊境,數次挫敗唐軍,最終兵敗降唐。法司認為二人末路來降,請求依法論罪。但狄仁傑卻道:“李楷固、駱務整皆驍勇絕倫,若恕其死罪,撫以恩德,他們必會感恩戴德,為國家盡心竭力。”他不顧親友的勸阻,請求赦免二將,並道:“只要對國家有利,我又怎能只為自己打算。”武則天遂赦免二將,委以官職,讓他們征討契丹餘黨。[39]

後來,李楷固、駱務整掃平契丹,在含樞殿行獻俘之禮。武則天大宴群臣,席間向狄仁傑舉杯勸酒,道:“這都是您的功勞。”狄仁傑答道:“這全靠陛下威靈,將帥盡力,我又有什麼功勞!”[40]

內舉不避親

武則天曾命幾位宰相各自舉薦一人為尚書郎,狄仁傑便推薦自己的兒子狄光嗣。狄光嗣因此被拜為地官員外郎,而且非常稱職。武則天讚道:“您可以和內舉不避親的祁奚相比了。”[41]

外舉不避仇

狄仁傑早年被貶官時,路經汴州患病,想留住半天治病,結果被開封縣令霍獻可勒令當日離境。狄仁傑貶謫彭澤時,霍獻可已為御史,又當庭叩首苦諫,極力請求誅殺狄仁傑。後來,狄仁傑回朝復相,卻舉薦霍獻可為御史中丞。[42][43]

解夢復唐

武則天欲立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詢問宰相們的意見。狄仁傑道:“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廬陵王(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即唐中宗)不可。”武則天大怒。[44]後來,武則天做了一個夢,便讓狄仁傑解夢。關於這個夢,史籍記載有兩種說法:

1.武則天夢到自己下雙陸(古代一種棋盤遊戲),卻始終不能贏。狄仁傑道:“雙陸不勝,是因為沒有子了,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乃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動,天下就危險了。”[45]

2.武則天夢到一隻大鸚鵡,兩翼全部折斷。狄仁傑道:“武是陛下的姓氏,兩翼是指二子。陛下現在只有廬陵王、相王(武則天第四子李旦,即唐睿宗)二子,只要起復二子,兩翼便能振作。”[46]

狄仁傑解完夢境,又道:“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傳於子孫。先帝將二子託付於陛下,陛下現在卻要把天下移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關係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太廟。若立侄子,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對此很不高興,道:“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預。”狄仁傑卻道:“王者四海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為四肢,猶如一個整體,況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47]

後來,武則天逐漸醒悟,派使者前往房州,將李顯秘密接回洛陽。她將李顯藏在帳後,然後召見狄仁傑,故意說起廬陵王之事。狄仁傑懇請意切,以致哭泣不止。武則天便將李顯喚出,對狄仁傑道:“朕現在將皇太子還給你。”狄仁傑叩頭跪拜,又道:“太子回朝,但卻無人知曉,人言紛紛,如何才能讓人相信呢?”武則天便先將李顯安頓在龍門,然後按禮節迎回宮中。滿朝文武、天下百姓無不歡悅。[48]

但李顯對狄仁傑卻稍顯涼薄。一次,武則天在三陽宮病重。狄仁傑為了鞏固李顯的太子之位,趁機建議讓其監國,最終因大臣的反對而未能實現。李顯復辟後,方才知道這件事。他對宰相楊再思道:“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天下豈有皇帝剛剛得病,就讓太子監國的道理。這是狄仁傑在樹立私惠,想趁機討好我。”[49]

君臣相知

武則天非常敬重狄仁傑,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對他的退休請求始終不予批准。她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道:“每當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此外,武則天還免除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的義務,並告誡官員道:“如果沒有十分重要的軍國大事,就不要去打擾狄公了。”[50]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痛哭道:“朝堂空矣!”此後,朝廷每有大事不能決斷,武則天都會想起狄仁傑,嘆道:“老天為什麼要這麼早奪走我的國老。”[51]

桃李滿門

狄仁傑任相期間,先後舉薦荊州長史張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監察御史桓彥範、太州刺史敬暉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唐代名臣。曾有人對狄仁傑道:“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都出自您的門下啊。”狄仁傑卻道:“舉薦賢才是為國家著想,並不是為我個人打算。”[52]後世遂用“桃李滿門”、“桃李滿天下”比喻一個人學生眾多,到處都有。

縱博褫裘

武則天曾把南海郡進獻的集翠裘賞賜給男寵張昌宗,讓他當面穿上,一起玩雙陸游戲。狄仁傑正好進來奏事,武則天便讓他和張昌宗一起玩雙陸。狄仁傑道:“三局兩勝,臣用身上的紫袍賭張昌宗穿的這件皮袍子。”武則天笑道:“他這件皮袍價錢超過千金,您這紫袍無法對等。”狄仁傑正色道:“我這件紫袍,是大臣朝見天子時所穿的服飾,高貴無價;而張昌宗的這件皮袍,只不過是因寵幸而得的賞賜。兩件相對,我還不服氣呢!”武則天只好應允。張昌宗感到羞赧沮喪,氣勢不振,沉默無語,連連敗北,最後將集翠裘輸給了狄仁傑。狄仁傑出宮後,將集翠裘送給一個家奴穿上,策馬而去。[53]

人物評價

總評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傑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54]

歷代評價

唐代

閻立本:仲尼雲:“觀過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55]

南燻殿舊藏《唐代名臣像冊》中的狄仁傑畫像

藺仁基: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56]

武則天:地華簪組,材標棟幹。城府凝深,宮牆峻邈。有八龍之藝術,兼三冬之文史。雅達政方,早膺朝寄。出移節傳,播良守之風;入踐臺閣,得名臣之體。豈惟懷道佐明,見期於管樂;故以謁誠匡主,思致於堯舜。九重肅侍,則深陳可否;百辟在庭,則顯言得失。雖從容顧問,禮被於皇闈,而基酌輕重,事隆於紫誥。(《授狄仁傑內史制》)[57]

寧原悌:自天授以來,二十餘載,周興、來俊臣等,譖害忠良,壅蔽正直,先皇舊臣,夷滅殆盡,唯有狄仁傑、魏元忠尚存。仁杰等處先帝之朝,猶為小吏。及周室之際,實謂忠臣,或樹績當時,徇身王室。[58]

張鷟:粗覽經史,薄閒文華,箴規切諫有古人之風,剪伐淫祠有烈士之操。心神耿直。涅而不淄。膽氣堅剛。明而能斷。晚途錢癖,和嶠之徒與。[59]

高適:梁公乃貞固,勳烈垂竹帛。昌言太后朝,潛運儲君策。待賢開相府,共理登方伯。至今青雲人,猶是門下客。(詩作《三君詠·狄梁公》)[60]

杜甫:狄公執政在末年,濁河終不汙清濟。國嗣初將付諸武,公獨廷諍守丹陛。禁中決冊請房陵,前朝長老皆流涕。太宗社稷一朝正,漢官威儀重昭洗。(詩作《狄明府》)[61]

令狐楚:洪惟昊穹,降鑑儲祉,誕生仁杰,保佑中宗,使絕維更張,明闢乃復。[62]

馮宿:後不可以獨臨,必誕生嶽靈,扶既傾,系將絕,茲梁國狄公是已,興於天授之朝,蘊深謀,奮奇節也。(《魏府狄梁公祠堂碑》)[63]

呂溫:梁公以武氏篡盜,國命如綴,翊安宗社,非我而誰,是用蒙大恥,履大險,聳節振美,以持世心,閒高祖天下於方寸之地。盜力雖盛,莫之敢窺。唐復為唐,ム公是賴。後代昧者,頗歸功於五臣,殊不知五臣之功,公所授也。(《狄梁公立盧陵王傳贊序》)[64]

張祜:失運廬陵厄,乘時武后尊。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上保儲皇位,深然國老勳。聖朝雖百代,長合問王孫。(詩作《讀狄梁公傳》)[65]

唐文宗李昂:朕詳觀列聖紀冊,祖宗盛業,粲然在前。或道有汙崇,政有善否,未始不繫乎當時輔弼。……如褚遂良之委笏面諍,名垂史書;狄仁傑之恢復廟社,事形先覺。宋璟之文吏骨鯁,功參理平;元紘之守規畫一,時成有裕。[66]

裴敬:唐朝以詩稱,若王江寧、宋考功、韋蘇州、王右丞、杜員外之類;以文稱者,若陳拾遺、蘇司業、元容州、蕭功曹、韓吏部之類;以德行稱者,元魯山、陽道州;以直稱者,魏文貞、狄梁公,以忠烈稱者,顏魯公、段太尉;以武稱者,李衛公、英公;以學行文翰稱者,虞秘監。唐之得人,於斯為盛。[67]

皮日休:天后革大命,垂二十年,天下晏如,不讓貞觀之世,是遵何道哉?非以敬任公乎?(《狄梁公祠碑》)[68]

五代

石敬瑭:唐室中圮,賢臣挺生。凜然英風,迥冠千古。不有典冊,曷旌忠良?唐梁國公狄仁傑,稟五行正氣,聳九諫直操。鼎祚危而復安,黔庶否而獲泰。惠流河北,名振寰中。惟爾事君,無愧臣節。用光遺像,式示明恩。論道經邦,著周官之貴位;貞魂毅魄,煥魏土之靈祠。昭是寵嘉,永光緹素。(《贈狄仁傑太師詔》)[69]

劉昫: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致廬陵復位,唐祚中興,諍由狄公,一人以蔽。或曰:許之太甚。答曰:當革命之時,朋邪甚眾,非推誠竭力,致身忘家者,孰能與於此乎!狄仁傑流死不避,骨鯁有彰,雖逢好殺無辜,能使終畏大義。竟存天下,豈不然乎![55]

宋代(含金代)

趙匡胤:武則天一女主耳,雖刑罰枉濫,而終不殺狄仁傑。所以能享國者,良由此也。[70]

范仲淹:天地閉,孰將闢焉?日月蝕,孰將廓焉?大廈僕,孰將起焉?神器墜,孰將舉焉?巖巖乎克當其任者,唯梁公之偉歟!……商有三仁,弗救其滅;漢有四皓,正於未奪。嗚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隨,何力可回!我公哀傷,拯天之亡,逆長風而孤鶱,訴大川以獨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為乎剛!地可動,公不可動,孰為乎方!一朝感通,群陰披攘。天子既臣而皇,天下既周而唐,七世發靈,萬年垂光。噫!非天下之至誠其孰能當!(《唐狄梁公碑》)[71]

孫甫:武后臨朝僭竊二十餘年,所用之人奸正相半,然持大權者多賢才也。如狄仁傑、姚元崇相於內,婁師德、郭元振將於外,天下事何慮乎?故雖兇殘不道,不至禍敗者,以此也。[72]

歐陽修:武后乘唐中衰,操殺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狄仁傑蒙恥奮忠,以權大謀,引張柬之等,卒復唐室,功蓋一時,人不及知。故唐呂溫頌之曰:“取日虞淵,洗光咸池。潛授五龍,夾之以飛。”世以為名言。[56]

蘇頌:昔狄梁公之拊循江表、李衛公之防察是邦,皆嘗翦除淫祠、澄清郡邑,當時美之,唐史稱焉。[73]

蘇軾:如漢汲黯、蕭望之、李固,吳張昭,唐魏鄭公、狄梁公,皆以身徇義,招之不來,麾之不去。正色而立於朝,則豺狼狐狸,自相吞噬,故能消禍於未形,救危於將亡。[74]

蘇轍:王陵、裴炎迎禍亂之鋒,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廢則死。陳平、狄仁傑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與國俱全。惟呂后無子,親止於侄,故沒身而後變。武后有子,母子之愛,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復。由此觀之,陳、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緩得之也。(《狄仁傑論》)[75]

徐積:李氏山河勢若終,手提長劍截長虹。請將唐室中興事,可比汾陽再造功。直道不為邪黨敗,逆鱗深得諍臣風。儒生若有逢時幸,未必勳勞盡在公。(詩作《書狄梁公傳》)

張商英: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傑也。武侯處三分偏安、敵強君庸,危難疑嫌莫過如此。狄梁公處周唐反變、奸後昏主,危難嫌疑莫過於此。為武侯難,為梁公更難,謂之人傑,真人傑也。[76]

楊時:狄仁傑在武后時能撥亂反正,謂之社稷臣可也,然亦何嘗挾數任術。觀史氏所載,其議論未嘗不以正。當時但以母子天性之說告武后,其濱於死者亦屢矣,卒至武后怒而言曰:“還汝太子。”夫豈嘗姑務柔從,以陰幸事之成乎?

李綱:或謂平勃從呂后,而卒安劉氏,與狄仁傑從武后,而卒正唐室異世而同科,此不然。平勃親與高帝之盟,當諸呂術王時,可止而不止,其後乃以計滅之。仁杰晩相武后,以至誠感悟後意,遂返中宗,仁杰其為優歟。[77]

李彌遜:武后擅有天下,在位日久,變置之謀既成,而仁杰一言遂反唐祚,難矣!蓋後知為身謀,而不知為天下計。仁杰為天下計,而借後之利害以悟其心,故言之出不得不為之感動也。自古無不可諫之君,無不可回之事,在進言者得其道而已。(《狄仁傑感悟武后卒復唐嗣》)

明代《三才圖會》中的狄仁傑畫像

王十朋:武火方炎李欲灰,忠良何力可能回。斗南人有擎天手,為向虞淵取日來。(詩作《詠史詩·狄仁傑》)

洪邁:若唐宰相三百餘人,自房、杜、姚、宋之外,如魏徵、王珪、褚遂良、狄仁傑、魏元忠、韓休、張九齡、楊綰、崔佑甫、陸贄、杜黃裳、裴垍、李絳、李藩、裴度、崔群、韋處厚、李德裕、鄭畋,皆為一時名宰,考其行事,非漢諸人可比也。[78]

完顏雍:狄仁傑起自下僚,力扶唐祚,使既危而安,延數百年之永。[79]

楊萬里:舉朝皆武氏之臣,而狄仁傑以一身徇唐,非孤立於睽離之世乎,乃下薦洛州司馬張柬之,薦一柬之而五柬之,合與仁杰而六,周復為唐,仁杰之志行矣。

張栻:夫所貴乎權者,謂其委曲以行其正也,若狄仁傑是已。其始終之論,皆以母子天性為言,拳拳然日以復廬陵王為事,然其所以紆餘曲折,而卒成其志者,則用功深矣。潛授五龍,夾日以飛,仁杰豈必功業於其身者哉。人臣之義,當以王陵為正;濟大事者,當以狄仁傑為法。[80]

留正:忠言之於國,猶脈理之於身也。脈理通而後身安,忠言用而後國治,否則手足不相為用,君臣不能無異意矣。漢高祖、唐太宗俱以能聽言而開創大業,武帝奢縱,能容一汲黯;武后淫虐,能容一狄仁傑,而不至於亂亡,言之有益於人之國也如此。[81]

蔡戡:唐武后以一女子不出房闥,屠戮士夫不可勝紀,獨狄仁傑、徐有功,抗顏正論,無所畏忌,不但免禍,亦多信用其言。武后所以終其身不及於難,唐室未至大亂者,職此之由。故曰:國不可以無直臣,無直臣則國非其國矣。

趙秉文:若漢之汲黯、蕭望之、楊震、李固、杜喬,唐之狄仁傑、顏真卿、段秀實,招之不來,麾之不去,生以理全,死與義合,國存與存,國亡與亡,斯可謂社稷之臣矣。

關耆孫:唐因隋舊,以進士取士,其始也,得士如狄仁傑、張九齡、姚崇、宋璟、裴度,則亦能為唐強;而其末也,如鄭樸、楊知至,則為唐之亡矣,取士一也,何始末之異也。

吳箕:狄仁傑、婁師德在唐,俱為大臣,狄之登用,由婁薦拔。及其並位,狄必欲擠婁於外,何也?為其所容,而不自知。狄公之賢,其不及婁也,審矣。

真德秀:古之大臣有身系安危,而不容以家國異視者,曰世臣,曰社稷臣。若商之伊陟、巫賢,周之呂伋、召虎,世臣也;漢之平勃,唐之狄仁傑,社稷臣也。[82]

楊果:牝雞聲裡紫宸寒,神器都歸竊防間。一語喚回鸚鵡夢,九霄奪得鳳雛還。荒墳寂莫臨官道,清節孤高直泰山。為問模稜蘇相國,當年相見愧何顏。(詩作《狄仁傑墓》)[83]

徐鈞:天理何曾一日亡,始終感悟為存唐。平生獨有知人鑑,身後功名付老張。

元代

王奕:周紀唐綱一線間,旋乾容易轉坤難。不將廟祔來雄辨,焉得宗祧可再安。國事固當元老定,德碑留與具臣看。寄言彭澤親民者,須學好人為好官。(詩作《題彭澤舊縣狄梁公祠》)[84]

察罕:當唐室中衰,能卒保社稷,亦賢相也。[85]

吳澄:韓司徒張文成侯、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唐司徒狄文惠公、宋參知政事范文正公,四人之功業不盡同,而其為百代殊絕之人物則一。文成身事漢而心在報韓仇,文惠身仕周而心在復唐祚,常人莫能測知,卒能克遂其志。故邵子稱其忠,且言忠武扶漢於末造,文正佐宋於盛際,而器局公平廣大,設施精審詳密,心事如青天白日。遘時雖異,易地則皆然。故朱子稱其磊磊落落,無纖芥之可疑也。(《跋張葛狄範四公傳》)

鄭玉:武曌以一婦人滅唐篡位,奄有天下,南面稱制,莫敢誰何,此古今所未有之大變也。革命之際,百官宗戚,百姓四夷,合辭而勸進者,六萬餘人。方是時也,人心天理蓋蕩然矣,豈復知男女內外之定位,君臣上下之大倫哉。李昭德雖有姑侄相篡之言,不過詭計以奪武承嗣之權;吉頊雖有請還廬陵王之語,不過為二張長保富貴之策。不有梁公,心在王室,志復我唐,智識足以破其奸謀,至誠足以折其詐偽,忠言讜論足以沮其邪心,婉辭曲意足以興其善念,卒還中宗,又薦張柬之等,誅除奸惡,以成反正之功,則天下為周,唐室不復,奪攘篡弒之禍興,誅討征伐之事起矣,生靈受禍,何時而已乎。唐之宗社,又豈復有二百餘年之血食哉?(《狄梁公論》)

趙景良:我於漢唐得諸葛公、狄梁公、郭令公,天下服之,社稷生民賴之。[86]

陳應潤:婁師德、狄仁傑立於惡人之朝,外視若柔,內實剛介,故能免禍,能復中宗之闢,志行也。[87]

明代

危素:大江從西來,萬里流蕩蕩。維唐社稷臣,勲業載旂常。天子在房陵,女後御明堂。晨聞牝雞鳴,腥聞溢穹蒼。猗公秉忠義,耿耿立廟廊。周旋極黽勉,論議忽慨慷。載御卷冕歸,宗社赫有光。豈徒保國祚,實欲扶天常。雲孫江州牧,宮廟薦烝嘗。豆籩孔嚴潔,絲石載鏗鏘。再拜久屏息,低迴想忠良。作歌勸臣子,百代踵遺芳。(詩作《梁國狄文惠公新廟詩》)

狄仁傑蘇州石刻像,《滄浪亭五百名賢像》

朱右:伊尹志在致君,卒肇商祀;張良志在報韓,卒成漢業;鄧禹志垂竹帛,卒興南陽;狄仁傑志復唐室,卒摧僭周。數子者,志立於事,為之先志,遂乎功成之後,非志前定,其孰能成蓋天之功,以信天下後世乎。[88]

林弼:武氏暴忍權數,穢竊宸極,親若二子,猶不見容,唐祀不絕如帶矣。幸梁公特被信重,而公周旋其間,所以不忍引去者,為李氏地也,他日折三思,復廬陵,卒於移周為唐,微公反覆進諫之力,將何賴哉?嗚呼,忠矣!(《書狄梁公進諫圖》)[89]

李昱:狄公正笏持朝綱,直辭凜凜生秋霜。神堯大器安可攘,儲君不復我涕滂。沒身事付桓與張,虞淵日落回重光。瑤圖三百漢共昌,至今青史傳芬芳。(詩作《狄仁傑諫復廬陵王圖》)

王翰:峩峩太行山,悠悠行子心,憑髙望鄉國,白雲翳遙岑。目觸心亦馳,親居宛在臨。欲發久裴回,悒悒傷中襟。孝哉狄文惠,才器真遺珠。推轂五龍起,扶日升天衢。元功照簡策,存與天地俱。許公純孝心,羮牆見昏曉。辭家曠定省,作郡理紛擾。懐親慕昔賢,襟韻同表表。惟此逺業期,令譽庶終保。(詩作《望雲生》)

徐有貞:公心本自不臣周,唐祚中興實有謀。故邑遺民猶感德,獨存祠宇向千秋。(詩作《謁狄梁公祠》)

陳獻章:梁公仕唐,在武后朝以一身系唐宗社之重,扶陽抑陰,光復唐祚,事載簡冊,昭若日星,夫梁公可謂大有功於唐矣。[90]

鄭紀:漢有天下四百餘年,唐則幾於三百,宋則三百有奇,雖創業中興,各有賢主,然申公之勸力行,狄梁公之復唐祚,韓範富歐諸公之定儲靖國,縱非周召之偶而社稷之功。[91]

程敏政:先儒謂狄仁傑未及復中宗,年七十以卒,所薦張柬之等嗣而成之,柬之亦年八十矣,使天不假年,則事機一失,國祚終傾,仁杰之不早計於此,有遺恨焉。是大不然,凡事之成雖出於人,然其所以成者,天也!當武后末年,中宗已還東宮,而仁杰居相位,其間豈無事機可乗,而遲迴以至於死,固不可以言智。然中宗既還東宮,則天下者東宮之天下,不言可知。智者於此,正當持重,以銷群慝而要其成,固不可為萬一嘗試之舉,此仁杰之心,而柬之幸其功,凡此皆天也。就使柬之不幸亦死,而唐命未改,天下豈無狄張之徒哉?論者乃以其衰莫不早計為恨,末矣。(《狄仁傑論》)[92]

李東陽:褚遂良、來濟、韓瑗死武氏之立,狄仁傑不死武氏之簒,君子謂遂良守經、仁杰近權。然觀遂良之仗節,見太宗納諫之效,數年之士氣未衰;觀仁杰之成功,見太宗致治之效,數十年之人心未去。此亦不可得而誣也,顧其所處猶有不同者。若易地而觀,則仁杰必能直諫於將立之時,而遂良未必能成功於既簒之後。故為遂良死者難而易,為仁杰生者易而難。邵子謂任天下之事,不若死天下之事;死天下之事,不若成天下之事是也。然臣子不幸而當此,能為仁杰則為之,不能則必為遂良,乃不失正。

張志淳:張留侯、諸葛武侯、狄梁公、范文正公,功業不同,而同為百代殊絕之人物,遭時雖有異,易地則皆然。[93]

梅純:狄梁公雖始終為唐,卒授五王反正大統,功固高矣,然非守道者所宜取法。何也?蓋君子於義有所不安,不敢須臾處以成事,有命難取,必於將來也。若梁公之事,後雖幸而成功,其身固已委質為臣,而處於其所不安矣。況或不能終遂其志,遂又將何以自獻於先王乎?[94]

方鵬:穎考叔、狄梁公、韓魏公,善處人君母子之間者也;張子房、李泌,善處人君父子者也;田叔、郅惲,善處人君兄弟者也。[95]

孫緒:狄仁傑之失身武后,與馮道之徘徊五季,其罪等耳。君子深鄙於道,而不責於仁杰者,道為身謀,仁杰為唐謀也。[96]

崔銑:① 唐有三臣焉,曰狄仁傑之密、宋璟之堅、郭子儀之大。② 諸葛公之相蜀,狄梁公之復唐,一人而任社稷,微二臣則其國亡。[97]

孫承恩:妖后亂唐,王祚欲絕。批龍扼虎,幾蹈禍烈。撥亂反正,捧日再升。社稷之功,孰能與爭。(《古像贊·狄梁公》)[98]

薛應旗:①狄梁公豈直社稷之臣哉,推其心萬物一體而無間者也。向使其功不成,而此心不白於天下,亦安然受之矣。②漢諸葛武侯、唐狄梁公、宋范文正公,皆三代以上人物也。豈唯功名事業而已哉!雖謂之聖學亦可也。[99]③梁公值唐厄運,周旋武后之朝,向使壽春之命不延,虞淵之功不就,其將何辭於天下後世乎,而天下後世抑亦有以諒之乎?[100]

歸有光:君德賴以培養,生民賴以滋息,社稷賴以鎮定,此忠厚之臣也。其在於古,若償金、脫驂、翻羹、唾面之類,皆可以言忠厚也。其大者,則如曹參、周勃、丙吉、狄仁傑、郭子儀、裴度、呂端、王旦、韓琦之徒是也。[101]

王世貞:姚崇、李泌才相似也,崇體近實,泌用近玄;狄仁傑、宋璟器相似也,仁杰近圓,璟則方;陸贄、李絳識相似也,贄達絳遂;杜黃裳、裴度略相似也,黃裳近疏度近密。

李贄:梁公始者幾危,後得免於虎口,遂悟黃帝、老子之旨,同流合汙,與世委蛇。對主禠裘,當朝蒲博,非但全唐,亦以完軀,其事偉矣。又可喜者,婁公實薦梁公,而反以為不知人;梁公實重婁公,而反數擠之於外。朋黨之疑不開,二張之交已合,後雖忮忍,不知反正之權,已在此老掌握之中矣。所謂汙其身以善其君者,梁公有焉。奈何作史者往往添足其間,欲以為梁公諱也?故撮其畏者,錄之於篇,亦以見當斯之際,尚有能為之人,則天下決無不可為之時,無不可為之事矣。特未有善學黃老如梁公者,徒使人扼捥嘆息,恨不得起之於九原耳。(《大臣總論·狄仁傑》)[102]

郭子章:洛水獻石,永昌受圖,垂拱長壽之間,唐已周矣。而廬陵相邸,不即殞絕如線者,則李昭德、狄仁傑之力也。……廬陵之所以復明闢者狄也,而相王之所以安皇嗣者李也,其功埒如也。且侄姑之說,狄發於李,又惡知狄不祖述其說,以動武曌,安廬陵乎。……梁公立朝,其薦公者,公不知德,其譖公者,公不知怨。桃李之植,歸之為國,參術之收,備之吾籠。周旋淫佞,不罥罟獲,潛授張崔,取日虞淵。則豈非其愚不可及者乎。(《狄仁傑論》)[103]

唐伯元:古之大臣斡旋宇宙,弘濟時艱,竟臻厥成,而身安名顯,如張留侯、狄梁公、裴晉公諸君子。[104]

袁宗道:叔孫強諫之時,則有張子房為大人;顧廚挑禍之日,則有陳太丘為大人;裴炎廷爭之日,則有狄梁公為大人;謝、劉去國之日,則有李文正為大人。當其迎四皓、吊張讓,褫裘牝朝、周旋逆豎之時,比肩共事之人,誰不厭其作偽,罪為諂佞,詬其穢濁,而卒之大有濟於時艱。[105]

謝肇淛:狄梁公之仕女主也,有取日之績;姚廣孝之佐靖難也,有化國之勳。[106]

袁宏道:三代而下,亦有一二至人,與龍德相近者。漢之子房、東方朔、黃叔度,晉之阮嗣宗,唐之狄仁傑是也。子房當烹狗藏弓之世,時隱時見,託赤松以自保。方朔事殺人如麻之主,玩弄兒戲,若在掌股。叔度居亂世,君、公、顧、庖皆其師友,而燻禁不及。嗣宗縱酒汙朝,口無臧否。梁公身事女主,與淫奴為伍,縱博裸裘,恬不知恥。使諸君子有一毫道理不盡,我根潛伏,惡能含垢包羞,與世委蛇若此?

清代《南陵無雙譜》中的狄仁傑畫像

張燧:廬陵既立,而張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猶置之不問,復授之張柬之,俟其惡稔而後取,豈以禍亂之根生於母子之間,不如是則必至於毀傷故耶?張玄羽曰:“狄公在周,如大乘菩薩行忍辱行,自非小聖所測。”[107]

王夫之:①若夫社稷臣者,以死衛主,而從容以處,期不自喪其臣節,如謝安之於桓溫,狄仁傑之於武氏,亦豈矯矯自矜以要權奸之知遇乎?[108]②仁杰驟貴於武后之朝,當高宗之世,未嘗位大臣、秉國政,權固輕矣,故不能不假權於武后以濟大難。[109]③狄公之與張柬之皆有古大臣之貞焉,故志相輸,信相孚也。[110]④狄仁傑之仕於偽周也,廟已改,君已囚,無可仕矣。而仁杰當高宗之世,未與大臣之列,則舍武氏不仕,而更無可執國柄、進忠賢、以為興復之基。灼知其逆,而投身以入,不恤垢辱以與從逆之臣齒,非但一死之不惜,操心愈隱,懷貞愈烈,尤非夫人之所可託者也。[111]

清代

黃鵬揚:狄梁公忠足匡主,智能完軀,卒之廬陵復辟,柬之反正,伊誰之力。以餘觀之,其膽識機權,尤非當時諸賢所及,洵當代第一流人也。

葉燮:吾於唐狄仁傑反周為唐之事而致嘆於前,此諸賢之為其難者之可傷也。史稱仁杰以一言悟主而,廬陵復位是已。殊不知姑侄子母孰親之論,不自仁杰始發也。吾不能不竊議仁杰之後矣,徒見武氏末節旋有悔心可以轉移,故言之易入,非真有迴天不可能之力也。獨是仁杰知張柬之將帥才,薦之武氏可謂為明,然何以待柬之已老而始薦之。反周為唐者,成於姚元之之薦柬之為相也,非專出仁杰也。乃仁杰獨居其功而有其名,彼裴炎與李昭德之徒身死而名弗彰。(《狄仁傑論》)

陳廷敬:武后令宰相各舉尚書郎一人,狄仁傑舉其子光嗣,時比之祁奚,失其指矣。蓋與左師觸龍諫趙太后,請長安君為質事絕相類。當時武承嗣、武三思營求為太子,仁杰每從容進諫,勸召還廬陵王。他日,武后語仁杰“夢鸚鵡,兩翼折”。仁杰對以“武者,陛下之姓;兩翼,謂二子。起二子,則兩翼振矣。”鸚鵡之翼釋以二子,權也,舉子之事,亦權也,而遂正告之矣。故左師之憐舒祺,仁杰之舉光嗣,其跡雖殊,所以感其心者則一也。卒之長安君為質於齊,而趙國不被兵;中宗復辟,而唐社稷卒不變。(《狄仁傑舉子論》)

喬萊:①如陳平之事呂后,狄仁傑之事武后,亦巷遇矣,卒成安劉反周之功,可謂不失道者。②漢七國之禍,周亞夫為將則濟;昌邑之廢,霍光為大將軍則濟;唐武則天之禍,狄仁傑為相則濟;安史之亂,郭子儀為節度使則濟;明土木之陷,于謙為兵部尚書則濟;宸濠之變,王守仁為巡撫則濟,皆大過人之才也。

康熙帝:狄仁傑在當時為諸臣第一,武后亦以第一流目之,人臣特患不能竭忠為國爾,若果盡誠無二,不以身家為念,雖當艱危之際,亦可深防主眷,況朝廷清明乎?(《閱史緒論·狄仁傑卒太后泣雲朝堂空矣》)

李塨:張易之嘗從容問自安之計於狄文惠,答曰:惟勸迎廬陵王可以免禍。使非平日天覆地載,賢奸仝在駕御間,何能使之聽哉。後每以天性感動後,後悟,使人迎廬陵王於房州,王至後匿王帳中,召見文惠語廬陵事,文惠敷陳切至,涕下不能止,後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斯言也,一若還太子專為文惠者,一若太子為文惠之太子而還之者。至誠感人,乃能至是,千載下讀之,猶泫然交頤也。[112]

金維寧:梁公薦張柬之、桓彥範、袁恕己、崔玄暐、敬暉等五王成反正功,此唐一大功臣也。而來俊臣羅告公等謀反,從來首惡之名無過謀反,獨於武后時不得以此名律之。……公何畏死,非畏死也,不輕死也,不輕死所以圖反正也。忠於武氏者不可謂忠,忠於唐者乃其忠,薦賢為國者忠,薦賢復廢主,不使國家廟社移於他族者,尤可謂盡忠。……公以反正為心,而俊臣途知有謀反之名足以陷公,計何左也,又何淺且陋也?小人之識如是而已矣。

任啟運:漢之諸葛武侯、唐之狄梁公、李鄴侯、陸宣公、宋之韓魏公、李忠定公、明之於忠肅公、王文成公,其人皆具旋乾轉坤之力。武侯固以管仲自比,其實狄梁公以下諸賢,其經世之學,皆深於仲者也

藍鼎元:仁杰心乎唐者也,忍辱事牝主,君子諒之,謂其機深謀長,欲成匡復之功,有不得不然耳。人臣之義,苟利國家,無所不可。向令仁杰潔身以去,亦自為謀,則忠於唐祚,究何補焉?隨流合汙從容歲月,使老嫗不疑,群宵不忌,然後房州帝子得有反正之日,蓋用心苦矣。

江日升:身為宰輔,當如蕭相國籌餉關中,以佐軍需;否則,如狄梁公汲引人才,以鞏皇國。

張烈:狄梁公於武后可謂辱身矣,然正言侃論於群小,無所讓調護太子,武后為之感動,卒能反周為唐。

秦篤輝:予嘗以狄梁公、郭令公、李西平為唐再造三忠。

蔡世遠:苦心調防,輸忠報國者,狄梁公、李鄴侯也。

楊以貞:宋儒謂狄梁公獻忠悃以感悟武氏,卒能反周為唐。以愚考之,武氏始終無復唐之心也,其不終於周而仍易為唐者,天也,非梁公之力也。若梁公者,亦始終心乎唐室而已。

乾隆帝:①狄仁傑一再相彼盡心乃事,而後世反以復唐之功歸之,是皆託於明哲保身寬柔以教之論,而未終讀夫子至死不變之語,是非倒置莫甚於此。②仁杰不承則死於拷掠之對,明是貪生。論者以為留其身以復唐祚,然終仁杰之世,唐祚何嘗復哉?雖雲善善欲長,未免阿其所好。③仁杰嘆師德盛德,足見恩怨分明,未忘芥蒂。蓋當時有名者莫如仁杰,不惟師德稱賢,即後世讀書無識者,孰不以仁杰為賢乎?餘少時亦有仁杰非感知己之深,乃服其韜晦,且以復唐自任之論,今以武氏始終奪唐祚,及仁杰不能匡復觀之,未免失言。

弘晝:當武氏廢唐簒立之秋,宗族誅戮殆盡,正士君子隱而難仕之時也,而仁杰獨能毅然自任,若預知李氏之必興,武氏之必敗,而優防歲月,卒以成功。嗚呼,此殆非常人之所能為也,仁杰可謂忠矣。

陸錫熊:當時人才輩出,如狄梁公、張漢陽、魏高要等,皆有撥亂反正之才。

陳懿典:則天擅政,李氏幾絕,而狄公念念唐室,挽回天下,唐之所以復血食者狄公為之也,乃真純忠也。

劉風起:狄梁公不願聞譖己者名,與呂聖功不欲知朝士姓名,皆真宰相之度也。

方東樹:嘗謂狄梁公自是一時偉人,而其仕偽周也,實為忘恥。武后之毒虐淫醜,世謂之無雙,則梁公之忘恥,亦與之為無雙焉也。彼梁公之仕偽周,豈亦有不屑不潔之念而出於不恭乎哉?而仁杰宴然仕於其朝,徒以小忠小信小節固寵邀名為自免計,尚得為有恥乎。彼其與張昌宗奪裘而棄之也,如同蛆蟲處溷而茹穢不咽,以明潔將以欺天下,萬世皆無人乎。雖名聲煊赫,耀豔千古,久而論定,要不能解其妄恥,善乎!(《狄梁公論》)

劉寶楠:唐祚之復,諸臣皆與有功,後人但歸美於仁杰,未考之甚矣。

解鑑:梁公大忠大智於廬陵,反正一事今備載之。……梁公每以母子天性為言,後雖忮忍不能無憾,故卒復唐嗣。

周池:梁公此答,順逆兩踹,不及李安靜所對遠甚。豈預知其必有復唐之功,而姑為保身之明且哲邪。

湯鵬:蕭何賢,則援曹參;諸葛賢,則援蔣琬;仁杰賢,則援柬之;士安賢,則援寇準。是輔也,於己則榮焉,於人則利焉,以氣類之感酬吾道,以天地之心酬吾友,以舉能其官酬吾君,以普被其澤酬吾代。是故大力者善援引,則賢之後又杖賢焉;杖賢者亡不安,則庇人材以庇社稷焉。

劉蓉:如狄梁公、李文正之為者,其所處為最難,而用心為特苦,千載而下,猶將鑑其孤忠。蓋宛轉以運機權,而不詭於正,論者或誚其委曲已甚,不知非此不足與有為也。

劉啟襄:吾於唐得社稷臣三,曰:狄梁公、郭汾陽、裴晉公。

陳澹然:武之於唐,猶呂之於漢也。武氏僭立偽周,竟移唐祚,仁杰獨貌承武氏,九死不歸,卒之假夢兆以返中宗,薦五王以安唐室,君子且憐而嘉予之。……武之廢唐,仁杰未嘗授之隙,君子不得不略其相周之罪,而予之以復唐之功。

蔡東藩:當日者嬖倖擅權,盈廷蕪穢,無一非武氏家奴,惟婁狄二公,以功名終,頗有重名,然婁師德只務圓融,不知大體,所差強人意者,惟狄仁傑一人。

個人作品

狄仁傑著有文集十卷,《家範》一卷。此外,《全唐詩》、《全唐文》等文集還收錄有他的詩詞、奏疏、文告等作品。具體詳見下表:

狄仁傑詩文作品

詩作\t《奉和聖制夏日遊石淙山》

奏疏\t《奏從越王舉兵詿誤免死表》

《請拔安東表》

《請罷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鎮疏》

《請曲赦河北諸州疏》

《諫造大像疏》

《諫殺誤斫昭陵柏者疏》、

《乞免民租疏》

文告\t《檄告西楚霸王文》

  《籲神文》

家庭成員

四世祖:狄湛,官至車騎將軍。有觀點認為其為天水羌人後裔,輾轉遷徙後定居幷州,但至少到狄仁傑時狄家已被視為幷州世家,無人提及其可能的羌人淵源了。

祖父:狄孝緒,官至尚書左丞。

父親:狄知遜,官至夔州長史。

兒子:狄光嗣,歷任司府丞、地官員外郎、汴州刺史、揚州長史、歙州別駕。

兒子:狄光遠,曾持狄仁傑所寫的帛書向武則天鳴冤,官至州司馬。

兒子:狄景暉,曾任魏州司功參軍,因貪婪殘暴,受到百姓痛恨,致使狄仁傑的生祠被砸毀。

狄仁傑大唐一代重臣宰輔武則天,既忠於唐朝又盡忠於女皇武則天,輔君治國、理政安邦,為官剛正、清廉無私、體恤百姓 。包青天大宋一代清官名臣、為官清廉、盡忠職守造福百姓、執法如山、不畏強權、伸張正義嚴懲貪腐。兩位都是留芳百世、永垂千古的忠臣,國之棟樑。大唐宰相狄仁傑更厲害,大宋清官包青天名聲更大。



王女士貴姓


兩人的歷史功績

狄仁傑作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官至宰相,以不為強權著稱,在武則天時期力薦李顯為太子,為唐朝的傳承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包拯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同樣以不畏權貴著稱,官至龍圖閣大學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兩人的斷案經歷

既然對比的是兩位“大偵探”,那麼不得不說的就是兩位的斷案經歷。當然真正的歷史往往不是影視劇所演繹的樣子。他們到底會不會斷案,斷過多少案子呢?

史籍中沒有留下狄仁傑斷案的詳細細節,有野史說他斷案效率高,擔任大理寺丞期間一年斷案一萬七千八百起,這意味著每天斷案四十餘,實際上這是指看卷宗進行案件複審,不是現場偵破,他要做的是發現漏洞,該重審重審,該結案結案,狄仁傑手下是有一批助手的,他是負總責,出了問題責任是他的,有這樣的功績榮譽也自然算在他名下。

史書中記載狄仁傑斷案的經歷不多,反而記載他救人的的經歷不少,在擔任豫州刺史時,狄仁傑請求武則天赦免受越王謀反案牽連的2000多人的死罪,有人一不小心誤砍了唐太宗黃陵的樹,也被狄仁傑所求情救了。。。。可以說狄仁傑也算是為民請命、伸張正義吧。

說完了狄仁傑,我們再來看看包公包青天,既然是包青天,那麼肯定斷案公正啊,但是,還是那句話,真正的歷史往往不是影視劇所演繹的樣子。史書記載我們包青天所斷的案子只有一個,那就是“牛舌案”,某日有一農人至縣衙,狀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頭,請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並無財利可圖,故包拯推斷此事必屬怨家的報復行為,於是命農人宰牛賣肉以引罪犯上鉤。宋代宰殺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見牛主殺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縣衙首告,遂自投羅網,疑案立破。

雖然記載斷案只有一件,但是保證在開封府時對訴訟程序及制度進行了改革,避免了徇私舞弊,給狀告者上堂陳述的機會,保證了斷案的公平公正公開。

兩位被“大偵探”色彩化的歷史名臣在斷案上並沒有像影視劇中那樣斷案如神,但是他們的歷史功績對於所在的時期貢獻巨大,一個是忠孝的代表、一個是清正的表率,他們的“福爾摩斯”的故事正事當時歷史和人民對他們的肯定,歷史往往是最公正的評價。


樂幽心屢止


兩人其實有很多不同。讓我比,狄仁傑實力強一些。主要原因,他面臨的政治環境更復雜,三起三落,依然斷案無數,且延續大唐國祚。


包公主要是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名氣更大些。


1、狄仁傑辦案能力更強。而且是在武后酷吏政治下


電視劇中的狄仁傑重點強調他辦案能力,事實的確如此:如儀鳳年間,他任大理寺丞,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


要知道,這可是二聖臨朝的敏感時期:官員動不動就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當時狄仁傑只是五品官,上有大理寺卿,若不為正史記載,很難相信有人厲害如斯。

(狄仁傑)

武則天登基,任用酷吏,打擊異己,狄仁傑被排除中樞。後他又因政績出眾擔任宰相,竟被來俊臣誣陷謀反;他在庭審中果斷認下謀逆大罪,拖延敵人,寫下鳴冤血書讓兒子帶給武則天,終於脫罪。


狄仁傑最大的功績,是善勸武則天,立三兒子李顯為太子,而不是武承嗣。生涯最後幾年推薦的張柬之等人更發動了神龍政變,延續大唐國祚。


這份沉著,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2、包青天的特點是鐵面無私,名氣比狄仁傑更大

在民間包拯的名氣更大,畢竟皮膚如碳、頭頂月牙的形象為狄公沒有,明顯看出百姓的偏愛。


(民間傳說的包公形象)


實際上在懟權貴方面,包青天也是直接硬上,絕不會像狄仁傑那樣先退後進,或者以時間換勝利。可謂甜面無私,不畏強權。


但這有個前提,就是皇帝脾氣好。要不是宋仁宗寬鬆的環境,估計包拯早死多時。


立嗣方面,包公也有狸貓換太子的民間傳說,但可信程度有限。


故個人之見,狄仁傑實力更強些,包公名氣更大些。


我給歷史話導圖


我們大夥兒都知道唐朝宋朝有兩大著名官員,一是狄仁傑狄公,二是包拯包青天。這兩位在影視劇中都以名偵探的形式出現,例如《神探狄仁傑》《少年包青天》等等。都無一例外的把兩位演成了神探。可謂是“中國的福爾摩斯”那麼狄仁傑和包青天到底是不是斷案如神呢?他們兩位到底誰比誰更厲害呢?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說說。

兩人的歷史功績

狄仁傑作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官至宰相,以不為強權著稱,在武則天時期力薦李顯為太子,為唐朝的傳承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包拯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同樣以不畏權貴著稱,官至龍圖閣大學士,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用於民間傳奇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兩人的斷案經歷

既然對比的是兩位大偵探,那麼不得不說的就是兩位的斷案經歷,當然真正的歷史往往不是影視劇所演繹的樣子,他們到底會不會斷案,斷過多少案子呢?

史籍中沒有留下狄仁傑斷案的詳細細節,有野史說他斷案效率高,擔任大理寺丞期間一年斷案17800起,這個數字意味著他每天斷案40餘起,實際上這是隻看卷宗進行案件複審,不是現場偵破,他要做的是發現漏洞,該重審重審該結案結案,狄仁傑手下是有一批助手的,他負總責任,出了問題責任是他的,有這樣的功績也自然算在他名下。

史書中記載,狄仁傑斷案的經歷不多,反而他救人的經歷不少,在擔任豫州刺史時,狄仁傑請求武則天敕面受越王謀反案牽連中的兩千多人的死罪。有人一不小心誤砍了唐太宗黃陵的樹,也被狄仁傑所求情救了。可以說狄仁傑也算是為民請命,伸張正義吧!

說完了狄仁傑,我們再來看看包公包青天,既然是包青天,那麼斷案公正啊,但是還是那句話,真正的歷史往往不是影視劇所演成的那個樣子,史書記載我們包青天所斷的案子只有一個,那就是“牛舌案”,某日有一農人至縣衙,狀告歹徒割掉了自己家耕牛的舌頭,請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並沒有財利可圖,故包拯推斷此事肯定是為了報復牛主人的行為,於是命令牛主人把牛殺了賣肉,從而引誘罪犯上鉤,宋代宰殺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的那個人,看見牛主人殺牛了,欲加其罪,果然前往縣衙告狀,遂自投羅網,疑案立破。雖然記載斷案只有一件,但是保證在開封府時對訴訟程序及制度進行了改革,避免了徇私舞弊,給狀告者上堂陳述的機會,保證了斷案的公平公正公開。

所以,如果說狄仁傑是朝政傳承的代表,那麼包拯就是為官清廉的表率,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恨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包拯去世時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哀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衙路。現在還有用“包青天”一詞作為為官清正的代表。

兩位“大偵探”色彩化的歷史名臣在斷案上並沒有像電視劇中那樣斷案如神,但是他們歷史政績對於所在的時期貢獻巨大,一個是忠孝代表,一個是清正的代表。他們的“福爾摩斯”的故事正是當時歷史對人民和對他們的肯定,歷史往往是最公平的評價。



奇趣傳奇故事


論斷案的話,當然是狄仁傑,狄仁傑曾一年之內解決上萬件積壓案件,並且處理完之後,沒有喊冤上訴者。這足見狄仁傑的辦案效率。

而包拯的歷史記載中多是其犯顏直諫的記載,而基本沒有其處理案件的記載。所以可見包拯雖然剛直不阿,但是未必就善於斷案,包公斷案基本是小說傳說中的事。




滿目山河b


其實這兩個人不好比的,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政治背景,所以處事風格也不一樣的,總體來說還是狄仁傑厲害些,理由如下:

1.就官職來說不管是影視劇還是史實都是狄仁傑官職更好。

2.就貢獻來說狄仁傑一生破案無數,穩定了武周後期朝局,為李唐江山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包青天主要是為民請命,影響力主要集中在民間。


huijissica


狄仁傑大唐一代重臣宰輔,既忠於唐朝又盡忠於女皇武則天,輔君治國、理政安邦,為官剛正、清廉無私、體恤百姓。包青天大宋一代清官名臣、為官清廉、盡忠職守造福百姓、執法如山、不畏強權、伸張正義嚴懲貪腐。兩位都是留芳百世、永垂千古的忠臣,國之棟樑。大唐宰相狄仁傑更厲害,大宋清官包青天名聲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