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覆滅除了慈禧,還有哪些因素?

阿精說中國歷史


氣數已盡!誰也救不了清廷!從1840年開始就算亡了一半!因為西方來打救漢人(打救醒被滿洲人迷惑的中國人)讓中國人推翻清朝建立民國!


國畫水墨畫創作


清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首先把清政府放在世界大格局來看,封建社會統治王朝行將滅亡。

19世紀中葉,西方主要國家都相繼完成了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這些工業國家透過強大的生產力與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數地區,並以傾銷的方式破壞許多古文明國度,如中國、印度、土耳其等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國家。日本則於1868年展開明治維新,工業化改革成功,成為東亞一強。

而滿清政府1840年前後處在封建社會末期,經濟基礎薄弱,以小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占主導地位,男耕女織是主要的經濟結構形式。由於社會形態不同,政治體制和經濟發展落後,形成了清政府行將結束的大格局。

二、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重農輕工商,導致了經濟、科技、軍事的落後。

當1840年鴉片戰爭帝國主義列強入侵時,軍隊沒有戰鬥力,國庫虧空,清廷官員政治生活腐敗。在與列強的戰爭中,一次又一次地失敗,每次失敗,清政府都和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一次次地割地,一次次地賠款。國家負債累累,民間災難深重。

三、民族沒有文化凝聚力。

在思想上,清王朝的統治是封閉的、保守的,滿族統治者疑心太重,清廷各部主要大權均由八旗子弟承攬,一直怕漢民族起來造反,清朝近三百年沒有實現滿漢的和諧共處。落後的封建科舉制度、殘酷的“文字獄”、窒息的“八股文”,壓制了人才,限制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清朝落後於西方文明。

結語

晚清時期曾經發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進行探索,試圖學習西方,富國強兵,改良中國,但由於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勢力過於強大,導致改良失敗。但是隨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輸入,加之民國初年歐洲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到中國,一場暴風驟雨式的革命發生了。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終於推翻了封建制度,於1912年1月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清帝溥儀退位,清朝從此結束。 (祁連魯冰)


祁連魯冰


清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其代表人物慈禧之外,還有如下三點主要因素。

1,經濟上清朝後期不順應歷史潮流,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當世界各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國還是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限制社會發展進步,商品經濟被打壓,導致國內經濟日漸衰落,清朝實行海禁政策,中國開始與外界隔絕,導致中國跟不上時代潮流。

2,文化上儒家思想已阻礙人們思想的進步,科舉考試,八股取士禁錮人們的思想,文化上的高壓政策,一切科學技術被認為是奇巧淫術,導致科技落後。剃髮易服,限制人們的想象力。外加上西方國家的殖民化掠奪,加速了清政府的破產。

3,專制主義。中國歷史幾千年,政權頻繁更迭,每一次的改朝換代都免不了流血犧牲、生靈塗炭,始終跳不出這個惡性循環的怪圈。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統治者把國家當做一姓之天下,牧民而治,高度集權專制。越集中權利,卻越容易在流血犧牲中失去 。

當然,還有其它原因,這裡不再表述。


王松林



拜託,慈禧分明是給清朝續命了,好嗎?

晚清最大的“幸運”就是咸豐帝之後同治帝、光緒帝和宣統帝都沒有親政,都是小孩子,讓慈禧主持大局。

要知道清朝本質上是以“部落臨大國”,愛新覺羅家族和滿蒙親貴並沒有在鴉片戰爭到來之前就和北魏孝文帝一樣,完成皇室、國人與平民的融合。

而鴉片戰爭後,清朝面臨的是什麼局面?

是西方技術和思潮傳入東方的“三千年之未有大變局”。

19世紀西方流行的是什麼思潮呢?

民族主義。

而一個國家最先接受外來思潮的是什麼群體?

精英群體。

也就是說不管是愛新覺羅皇族還是滿蒙勳貴又或者是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漢族士大夫,他們都最先接受了民族主義。

但是這三撥人所理解的民族是一回事嗎?

顯然不是一回事啊。

而在太平天國起義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愛新覺羅家族和滿蒙勳貴依仗的八旗武裝又極度衰弱,愛新覺羅皇室和滿蒙勳貴又不得不依仗他們一直防備的漢族士大夫。


這就造成了事實上的“太阿倒持“,什麼意義呢?就是說太平天國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核心武力已經不再掌握在愛新覺羅皇族以及滿蒙勳貴手裡,事實上分成了好幾份,比如曾國藩兄弟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手裡。

之所以漢族士大夫平定了太平天國起義後,沒有形成五代十國以及唐朝中後期繁鎮割據的局面,主要是愛新覺羅皇族、滿蒙勳貴以及漢族士大夫有一個共同的敵人:西方列強。

這個時期,愛新覺羅皇族的統治主要是依靠和漢族士大夫的默契以及西方列強在東方擴張引起滿蒙勳貴、漢族士大夫共同的危機意識。

如果這個時候,清朝有一個成年且性格剛毅的皇帝,比如雍正帝那樣的成年皇帝,那麼他帶來的絕不是清朝的中興,而是漢族士大夫的武裝反叛。

因為性格剛毅的成年皇帝會打破與漢族士大夫的默契,正如載灃兄弟執政後所做的事情一樣:看似從漢人督撫裡把權力收歸清廷,但實際造成了漢族士大夫離心,最後直接導致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士紳紛紛拋棄清廷。

比如慈禧的親生兒子同治帝,慈禧才剛剛試著放權讓他親政,他就幹出了一天之內罷黜所有軍機大臣,廢除恭親王親王爵位這樣“駭人聽聞”,“震驚中外”的大事。


同治帝的這種“果敢”,也直接導致同治帝死後,朝野一致希望一位未成年的皇帝,而不是成年皇帝,一致希望慈禧主政。

誠然,慈禧主政下的清朝就像是一輛直接走下坡路,車身瀕臨報廢的汽車,慈禧固然沒有使勁踩油門,使勁踩剎車,但是慈禧好歹糊弄著清朝這輛破車在下坡路上既沒有翻車,也沒有解體,更沒有全速下坡,而是保持一種相對平緩的速度下坡。

而慈禧死後,載灃等滿蒙少壯派執政後,拼命踩剎車,以為這樣是拯救清朝這輛破車,結果反而導致突然翻車解體。

綜上所述,清朝從建國那一天起:皇族、勳貴、漢族士大夫就不是一體,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朝沒能完成“一體化”,那麼對於清朝來說,它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只不過早一天,晚一天的事情。

站在愛新覺羅皇族以及清朝角度講,自然希望完蛋的日子越晚越好,而慈禧至少做到了把清朝這輛破車生拉硬拽到20世紀,也算是了不起了。


蘭臺


在此很高興能為你解答。在我看來清朝的覆滅除了慈禧之外還有很多因素,並不是一朝一夕得,從乾隆後期的生活就可以看出當時的頹廢。

在乾隆統治的60年,即出現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但是清朝的衰退與乾隆的所作所為也是分不開的,因為在乾隆時期,除了加強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還大興文字獄,六下江南耗費了大量的國力和物力。這一切都和清朝的衰退是分不開的,所以說清朝的滅亡並不是因為慈禧一個人的專政,慈禧只是一個加速者。

從鴉片戰爭之後就開始了清朝衰退的加速過程,從嘉慶的白蓮教起義,在位時將近一半時間在鎮壓農民起義,道光簽訂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咸豐繼位已經政治混亂、財政匱乏、民不聊生加上各地區的農民起義,各種條約的簽訂為清朝的滅亡埋下伏筆。咸豐到時的四大癖好:

其一 ,貪戀美色

其二 ,貪絲竹

其三 ,貪美酒

其四 ,貪鴉片

這些都加速清王朝的滅亡,清王朝的滅亡也不止是慈禧一個人所作所為。



影片不無聊


慈禧在清朝的滅亡上固然有著一定的責任。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清朝的根已經腐朽不堪,難以迴天了。

除了慈禧之外,清朝滅亡大概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時不待我,國際的形勢並沒有留給中國太多的時間

這是外因。當時的時代,可謂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即使是清朝以外的世界,各國也是你來我往,你追我趕。

譬如在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之前,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可不是英國,而是西班牙

在1588年,即英國與西班牙爆發戰爭之前,西班牙佔據著海上霸主的位置,可以說是是不折不扣的歐洲最強國。

然而,在1588年的英西海戰中,英國作為後來者,險勝西班牙無敵艦隊。自此,海上霸權逐漸由西班牙交到了英國手上。

(西班牙無敵艦隊)

而英國憑藉著強大的海軍,在世界範圍內,廣泛的建立起了殖民地。因其殖民地面積的空前廣闊,且分佈在世界各地,更是被稱作“日不落帝國”,即在英國廣闊的土地上,太陽即使在一端落下,也會在另一段升起,太陽相當於永遠都在照耀英國的領土。

(紅色部分為當時英國本土以及殖民地)

而西班牙這個上一任的海洋霸主,卻是迅速衰落下來。除卻海上霸權外,其在陸地上的優勢也很快喪失。最終淪落成一個歐洲小國。

而英國在保持了多年海洋霸權後,到了當代,也失去了絕大部分的海外土地,對世界的影響力也大不如前。

短短的幾百年間,西方各國充分體現了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道理。誰落後,就退出競爭。為了爭奪霸權,各國不斷髮展科技,發展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力量。在此期間,歐洲各國幾乎都有著自己的殖民地作為自己繼續發展強大的輸血力量。

到1840年,英國艦隊叩響中國大門的時候,清朝政府才真切的認識到了自己弱小。而在此之前清朝政府還在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

(鴉片戰爭)

可此時,因為長期閉關鎖國,清朝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從本質上還是一個農業國。而此時的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卻已經基本完成。二者差距不可謂不大。

二、清朝官員的腐敗

這點可謂是老生常談,其實這也算的是封建王朝的通病。

可清朝官員的問題在於,他們什麼都要碰,什麼都敢貪。

在這裡我主要說的是清政府花在改革上的費用。

在認識到西方列強的強大後,清政府內部倒是也展開了一場自救運動,也就是著名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

學習西方的先進的科學技術,本無可厚非。然而,不該用辦衙門的方法去辦企業

關於洋務運動為何失敗,眾說紛紜,我個人認為,用官員去管理企業,這才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本來,我們當時不如西方,想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你就老老實實的當學生,人家是什麼樣的,你就也照貓畫虎。

至於要不要考慮國情,那是在你先認真學了的基礎上。然而,我們用著西方的先進機器,卻不學人家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偏偏要安排一幫清朝官員,把好好的企業辦得跟個衙門一樣。還美其名曰是“中學西用”,可實際上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清朝官員們是怎麼管理企業的?打個比方,明明人家西方國家用一兩銀子可以造出來的東西,因為這些官員的層層撈油,生生需要十兩銀子才能造的出來。更關鍵的是,即使花了十兩銀子,造出來的東西,竟然還比不上人家用一兩銀子造出來的。

試想,憑著這些高成本、低質量的產品,如何與洋人企業競爭?

要是普通工業品倒也還能容忍,但要知道當時有相當一批軍火,也是通過這些“清朝式”的企業造的。

結果,槍炮炸膛、子彈炮彈關鍵時刻不響。而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北洋艦隊,就深受其害。

三、清政府腐朽的思想與短淺的認知

這一點,尤為重要。

清朝的統治者,始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落後於時代。

在那樣一個年代裡,做官居然還要依靠八股文,依靠四書五經。沒有一點實實在在的東西。

且不說落後的科舉制度,就統治者自身而言,居然還想著萬邦來朝的美夢,還不肯接受現實,完成自身的改變。

反而像一隻鴕鳥,在危險來臨的時候,把腦袋往沙子裡一紮,也不管自己露在外面的屁股和尾巴。

反正只要我看不見,聽不到,大概外面就是很安全的吧?

清政府就抱著這樣的想法,逐漸被淘汰於時代,被掃到了歷史的垃圾堆裡。

如果當時清政府,對自己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類似於日本的明治維新。那麼中國近代的命運,相必不會那樣的慘烈與悲壯。

(明治維新)

可清政府到底沒有這個勇氣,沒有勇氣將權力交出來。可他自己不交,終究會有人幫他掏出來:之後的革命,不正是將清朝粉碎的一乾二淨嗎?

我曾想過,如果清政府主動進行徹底的思想改革。或許,清朝會變成一個類似於君主立憲的局面,即使失去一定的權力,可其地位卻仍然可以保留。

可悲的是,清政府自始至終沒有意識到: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勢者昌,逆勢者亡。清政府,何嘗不就是那個逆勢者呢?


我怕是個史人了


我認為,清朝覆滅的罪魁禍首不在慈禧,而是因為這個國家已經腐朽到了骨子裡,慈禧不僅沒有加速清朝的覆滅,反而是幫清朝又撐了幾十年。世人對她的評價大多是帶有偏見的,就一個深宮婦人的身份來說,慈禧能做到這一步,已經可以看出她的能力。我認為,清朝覆滅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三點。

皇族沒有一支自己的強軍

眾所周知,清朝當初用來打天下的八旗在後期已經衰弱不堪,不僅一個個成為了少爺兵,而且終日只知道遛鳥賭博,身上不了馬,手拉不動弓,根本就是一群廢物,清朝末期除了護衛皇室一小波皇家護衛之外,整個京城的兵馬,可能就沒一個是會打仗的。

就算是一些保持了血性的八旗軍撐到了清朝末期,在太平天國時,這些人的血也已經流乾了,也正是因為太平天國拼光了清朝八旗軍最後的一絲氣血,所以清朝才會讓地方大臣練兵去對抗太平天國。到最後,雖然兵是練出來,太平天國的叛逆也鎮壓了,可是最精銳的軍隊卻不再是受皇帝管轄,而是大臣,比如曾國藩。

皇親國戚都沒有能力

那些在清朝初創時期立下過赫赫戰功的貴族們,在被圈養了幾百年後,已經完全失去了政治和軍事能力 ,祖祖輩輩享了這麼多年的福,他們只剩下了耍小聰明的手段,不僅對外如此,就算是那些漢族大臣,他們也無力鎮壓。

任何朝代中,這類只知道靠著祖宗的功勞享福的皇親國戚們,大都不成器,比如明朝。

精英階級的迷茫

清朝也曾有過最後的掙扎,那就是組建新軍,這是清朝最後的機會,如果能把這隻軍隊練好,並把控在自己手中,清朝不一定會滅亡。但是最後新軍不僅沒有幫清朝續命,反而是起義給了清朝最後一刀。

這是因為新軍中,掌管軍隊大權的是袁世凱等大臣,後來袁世凱做了什麼大家也應該都清楚。底層的地基軍官和軍人,也大都是接受過新式教育的青年。其實不僅是北洋新軍之中,當時各行各業的翹楚大都是留過洋的人,只要是有能力的家庭,都會送孩子去留學。

這些人學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傳統知識,等到了國外卻發現他們學的東西根本就沒有用,論軍隊,國外有更強的軍隊和武器,論民生,國外有更好的機器和商品,就算是政治和思想,也遠遠沒有國外來的先進。在那一刻他們的內心是迷茫的,他們只能隨波逐流,並思考自身到底錯在了什麼地方,最後他們才發現只有跟隨孫中山先生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歷史上沒有幾個朝代是以強盛滅亡的,那些看似盛極一時的王朝,到了後期大都一樣,腐朽且淒涼。


王先森聊歷史


我是金全有,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前後296年的歷史,,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結束。清明的覆滅慈禧罪責難逃,但並不只是慈禧一人所為。

一、清朝衰弱的源頭在乾隆末年

史學界有個“康乾盛世”的說法。乾隆皇帝後人一般也把他視為明君。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前期確實做了不少大事,為清朝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有“十全武功”一說。但乾隆六下江南後,回京大造園林,勞民傷財,當時人口暴增,但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土地減少,不少農民失去土地,官場中結黨營私、賄賂之風開始盛行,八旗兵裝備陳舊、軍紀敗壞、訓練不勤,逐漸變成了老爺兵,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各地陸續有民變發生,其中比較大規模的有白蓮教起義。乾隆之後嘉慶皇帝也未能扭轉弊端,到道光皇帝時吏治已全面腐敗,不少百姓流離失所,階級矛盾加劇,暴發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起義,起義持續了十四年,縱橫十八個省,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從根本上動搖了清朝統治的基礎,加速了清朝統治滅亡的速度。

二、閉關鎖國,夜郎自大

清朝統治者從康乾開始就一直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中國是天朝,最為正統,其餘都是蠻夷,沒有開化,對外面的世界一點也不瞭解,更不知道外面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當時英國入侵中國時,不少官員竟認識英國人的腿沒有膝蓋,連劉羅鍋這樣有學問的的大臣也這麼認為,可見有多無知。對英國女皇自我擇偶,他們不可理解,認為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怎麼可以由女人自己作主?

三、慈禧專橫,保守愚蠢

慈禧在位47年,前期是垂簾聽政,後期是直接的掌門人,人事權和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慈禧的權力慾特別強,同治皇帝年幼時,和慈安一同聽政,後同治十七歲不得已撤去垂簾之舉,但大事還得向她彙報,同治沒有決定權,同治皇帝也做了想擺脫慈禧掌控的嘗試,但都沒有成功,同治早亡後,選光緒帝執政,因為光緒年幼,再一次給了她垂簾聽政的機會,慈安皇后已經死了,這次只有她一人聽政,當光緒成年後,慈禧仍然沒有還政於光緒,而是專權在手,把光緒當作一個木偶供其擺佈。慈禧心腸狠毒,隨性處置身邊人和大臣們。誰要讓她不高興,輕則罷官,重則處斬。當光緒變法涉及到她的核心權力時,立即捕殺維新派人物。對義和團的興起她開始加以利用對付外國列強,後來看看不對勁,列強打進北京後,又下詔圍剿義和團,很多拳民被清政府的搖擺不定白白犧牲了性命。慈禧當政的這40多年,是中國政治上最黑暗,最保守,最落後的時期。

四、西方列強的興起

當清政府還陶醉在自我為中心的時候,還在享受著皇權給他們帶來的奢華享受時,西方世界這時正在興起一場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由於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西方列強變得船緊炮利,生產力大幅提高,商品生產效率大增,商品和資本迫切要求向外輸出,而中國這一古老落後且龐大的國家正好成了他們要找的目標,清王朝對這一切卻全然不知,還在老祖宗的法統之下幼稚地生活著,面對洋槍洋炮,竟然以馬桶的糞便來對付,並認為這是以邪治邪,多麼愚蠢的行為。直到炮火打到紫禁城慈禧才慌了手腳。慈禧當政的這47年是中國蒙受列強欺負,最屈辱的時代。

五、封建專制必亡

歷史總是不斷前進的,清朝滅亡看上去好象是因為衰敗而覆滅的,其實這是任何封建社會必然的結局,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改朝換代也不是一次兩次,每個王朝都不能永保青春,況且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工業化面前根本就是不堪一擊的,所以清王朝的覆滅是歷史的必然,不管是慈西還是慈東,都將面臨最後的一擊而垮臺。


金全有


清朝的覆滅原因有很多,確切的說是大勢所趨,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而慈禧太后是阻止不了清朝走向末路,她的所作所為只是在維護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同時所做的迫不得已的辦法。如果要做一個是非定論的話,那麼慈禧的錯誤決定僅僅是加速了清朝滅亡,而不應該說是慈禧造成清朝的滅亡。

內外環境分析:閉關鎖國的錯誤政策。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認為地大物博,不需要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溝通和貿易往來,自己就能夠生活的很好。然而卻忽視了別的國家都在進步,而清朝失去了這個機會變得落後。科技、經濟、軍事、生產力方面都不行。所以,閉關鎖國政策是清朝走向落後的起點。

內部統治問題:清朝末年的實際統治者也是出現了不穩定狀態,例如在咸豐皇帝死後,顧命八大臣和兩宮太后上演了宮廷政變,原因是個人利益高於了國家利益。而慈禧太后上臺後,在統治期間也是奢靡腐朽,政治不清明,思想不進步。尤其是對洋務運動的打壓,百日維新的失敗,也許是清朝失去了最後一根翻身的稻草,失去了最後的機會。倘若學習並接受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在光緒皇帝的帶領下,還能夠讓清朝重放光彩。

但是,歷史從來都不是假設。

而另一方面,清朝的大臣都不能鄙棄自身利益和腐朽思想,接受不了新事物,不能進步的同時還阻礙別人進步,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處事風格註定了走向滅亡。


歷史上的小書童


從公元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確定為“大清”開始,截止到1912年溥儀退位,清朝在歷史上總共經歷了276年,12位皇帝的歷任統治,有盛世明君,也有守成之君,更有亡國之君。從康乾盛世到閉關鎖國,經歷了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隆裕太后代替溥儀在退位詔書上簽字,滿目瘡痍的大清至此滅亡。



清朝的覆滅除了統治者慈禧,還有哪些因素呢?

覆滅的根本原因:中國曆代王朝都有的歷史規律,從“創立—興盛—衰落—滅亡”,而清朝也無法避免規律的發生,清政府後期不斷積累矛盾,封建制度呈現疲態,貪汙腐敗和閉關鎖國是導清政府興衰的導火線,導致了朝代滅亡的趨勢。


經濟上:清朝長期重農抑商,維持著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落後於西方國家,當時的西方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用機器代替人工大規模生產,由此中西方的經濟差距大到了一定程度。

文化方面:統治者禁止思想進步,科舉和八股取士限制了人的思想,導致科技文化都相對落後。

軍事方面:慈禧對於軍事的發展並不用心,反而是掏空了軍資力量,把原本運用於建造軍事建設的資金當作軍隊給自己做壽的禮金,用來建造頤和園。因此甲午戰爭時,清政府已經沒有足夠的船艦用作戰爭。西方國家的殖民掠奪,讓清朝政府毫無招架之力,加速了清政府的覆滅速度。



清朝覆滅慈禧是始作俑者,慈禧太后一人掌握皇權,私慾至上,上行下效,腐敗醜惡的一面顯露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