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特殊人群”:透過宦官的產生,看其對醫學的改變與影響

在中國古代宮廷當中,除了皇權擁有著——帝王家族、宮中各主管人員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存在——

太監。太監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彼時的宮廷內有一部分宦官是被割除掉生殖器的男子,發展到東漢時期之後,宮廷內宦官的首選條件就是要進行“閹割”。

《後漢書宦者列傳序》中記載:“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它士。”

太監在皇權主宰下的宮廷當中得以產生和發展,與帝王的私有心理有著極大的聯繫,但這一群體的產生對於醫學界所做出的貢獻卻鮮少有人瞭解。

歷史上的“特殊人群”:透過宦官的產生,看其對醫學的改變與影響

東漢宦官圖

一、隨著太監市場的不斷髮展,職業淨身者的技藝逐日專業化

1、手起刀落就能做太監?

東漢之後,想要成為太監,必須要滿足一個條件——閹割。在沒有充足手術條件的古代,對活人進行“閹割手術”有著極大的風險,雖然等待著閹割的對象要麼是罪奴,要麼是被買賣過來的孩童,他們的生命價值本就不高。但是為了獲得手藝費,從事閹割的職業淨身者們也必須要不斷地提高其技藝,即從痛苦程度上和術後恢復等方面進行不斷改進。

從先秦時期開始,古代匠人們對閹割程序就有了一定的規劃,一般這一手術會被安排在“蠶室”當中,《漢書·張安世傳》顏師古注曰:“凡養蠶者,欲其溫而早成,故為密室蓄火以置之。新腐刑亦有中風之患,需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為蠶室耳。”這一說法在《後漢書·光武帝紀》當中也得到了作證,“宮刑者畏風,須熱,作窨室蓄火如蠶室,因以名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的正規民間閹割機構或者是宮廷閹割所來說,在刀子匠個(職業閹割者)動刀之前需要與受閹割者簽訂協議,其大意就是“自願淨身,生死不咎”。

歷史上的“特殊人群”:透過宦官的產生,看其對醫學的改變與影響

魏忠賢劇照

2、當太監掌權之後,為了恢復“完人”身份,他們都進行了哪些偽醫學嘗試?

在殷商時期出現了“寺人”,之後的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太監,自秦漢以後太監的制度更加詳備,宮中的太監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重大影響。太監作為皇宮中“行政人員”,極有可能會出現篡權現象,諸如魏忠賢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禍亂朝綱、勾結外戚,讓明朝的朝堂處於汙穢當中。再比如秦朝時期的趙高,也是宦官當道、禍害朝政的典範。

相傳,魏忠賢聽說吃孩子的腦髓可以提高性能力,於是他就殺害了大量的孩子來獲取他們的腦髓滿足自己的慾望。從現代醫學角度出發,這種做法無疑是沒有醫學依據的,但是太監作為後天改造的“第三者”角色,其心理狀態已經發生了扭曲,他們一方面渴望更高的權勢、眾人的匍匐,但同時有心懷膽怯與不自信,所以任何“傳言”都會去嘗試。

歷史上的“特殊人群”:透過宦官的產生,看其對醫學的改變與影響

二、為了降低閹割手術的死亡率,刀子匠們的探究精神不亞於當代的醫學科研

1.當太監也得趁早?為了降低風險,太監宜從小養成

清代末年,太監都是勞苦人出身,因為生活無法堅持下去而不得已將自己的孩子閹割了送到宮廷裡為奴,以此一方面可以換取錢財,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宮中的救濟。當時,甚至有的人家將只有十歲左右的小孩閹割淨了身,其中,李蓮英就是八歲淨身、九歲進宮的。

也正是由於這樣,刀子匠在不斷地實踐當中總結出來,男童的年齡越小的時候,接受閹割手術的風險也就越小。當男子成人之後,有可能出現一次閹割不乾淨,需要二次受罪的現象,在孩童這裡也可以得到有效地避免。雖然發現年齡和風險之間的聯繫並不算是一個值得慶賀的事情,但它也說明了刀子匠們在改善自身技藝、提升手術存活率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努力。

2.古代的閹割在術前、術中和術後都需要哪些特別注意事項?

首先來說,在古代肯定沒有充分的消毒環境,這樣一來就會增加術後感染率。為了降低術後感染,刀子匠一般會選擇春末夏初時進行手術,此時的氣溫不利於蚊蟲的生存,也給被閹割者的安全帶來了一定的保障。

其次,在手術前被閹割者要做好以下準備:米,玉米棒,芝麻秸,窗戶紙,豬膽,大麻湯以及麥稈等,每一個物件都有它應有的效用,比如說術後被閹割者需要食用米糧,玉米棒則是用來燃燒取暖的,窗戶紙是防止室內空氣快速流動的,豬膽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大麻湯可以起到一定的麻醉效果,麥稈能夠在術後數天內完成導尿工作等等。

再次,手術過程因為沒有現代醫學的全麻,所以需要對閹割者進行全方位的控制,用繩索或者布條將其手腳、下腹和雙股紮緊固定,防止手術中因為劇烈疼痛或恐懼而造成大量出血。在整個手術進程中,因為古代器具的限制,想要做到“手起刀落”顯然是不能夠的,所以接受手術者需要在一晚大麻湯的支持下,全程清醒的感受閹割酷刑的痛苦

在手術完成之後,為了減少排尿、避免尿路感染,閹割者三天內不能夠攝入流食,甚至一些刀子匠為了安全,叮囑閹割者在術前一天進行節食。雖然時代推動了閹割手藝的不斷髮展,刀子匠從醫學角度出發也做出了諸多努力和改善,但整體而言淨身手術依然是一個風險極高且過程痛苦的過程。

歷史上的“特殊人群”:透過宦官的產生,看其對醫學的改變與影響

三、混沌之初誕生了男女之性別,太監作為後天造的“第三者”,被後世醫學證實有這些“好處”

1.皇帝斥巨資苦苦追求的延年益壽秘訣,沒想到竟然在太監手中?

古代人因為醫療條件的落後,平均壽命是比較低的,一般是五十歲左右。相對比於正常男性而言,太監的壽命卻要長15-20年。

在一項調查統計中,對81位太監進行了壽命監測,其中3人成為了百歲老人。據說,太監能夠活到100歲的機會是正常人的數十倍乃至上百倍。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廣為大眾所熟知,他最終是以94歲的高齡逝世的。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考慮,太監之所以要比正常男性長壽,可以分為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從女性平均壽命要遠高於男性來說,磁性激素對於延長壽命明顯要有益處,而雄性激素則不然。當太監

接收了“閹割手術”之後,體內會降低雄性激素的分泌,而雌性激素則會佔於上風,因此壽命也自然得以延長。

第二,當被閹割之後,太監體內的生長激素的釋放就會受到抑制,這也就意味著同樣的初始量,流失速度減慢了,所以能夠“細水長流”,人也就能夠更長壽。

歷史上的“特殊人群”:透過宦官的產生,看其對醫學的改變與影響

2.成為太監之後,據說能夠免受這兩大問題的困擾?

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曾總結:“太監不會得痛風,女人在更年期後才會得痛風,男人有性生活後才會有痛風。”古代人因為生活條件的限制,所以廣受通風的困擾,但身為“不完人”的太監卻能夠對這種病痛“免疫”,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痛風和人體內的激素也有關係:雄激素刺激尿酸從腎臟裡吸收,就使尿酸排洩減少了,而雌激素有促進排洩作用,由此也就解釋了太監不得痛風的秘密。

宣統帝溥儀的貼身太監孫耀庭老先生曾在上世紀80年代接受過採訪,他在90歲高齡時,滿頭白髮仍然十分茂密。廣為當代社會所詬病的脫髮問題,難道也能從太監身上找到解決之方?

有一次,一個被做了睪丸切除手術的病人,他的雙胞胎兄弟來醫院拜訪,病人頭髮完好無損,可是那個拜訪者卻是個禿子。通過實驗和探訪,醫生得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男性在做了閹割手術之後不會出現雄性脫髮,即便是已經出現雄性脫髮的男性,如果進行了閹割手術之後,髮量也會逐步的恢復。

後來,醫學家們開始對其原理進行研究,最終發現雄脫的原料是一種被稱作睪酮的雄激素,睪酮被5α-還原酶還原成的雙氫睪酮(DHT)則是毛囊的直接殺手,因為太監的睪丸被摘除掉了,所以自然不會出現雄性脫髮。

歷史上的“特殊人群”:透過宦官的產生,看其對醫學的改變與影響


四、總結

太監的一生,雖上有父母,但下再不能有子孫,所以儘管歷史上出現了幾個宦官當道禍亂朝政的例子,但人們對於這一群體依然抱有悲憫的態度。在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歷史上,從各種“巧合”和“奇遇”當中都能夠獲得促使醫學進步的經驗,這也是中國醫學得以長效生長和發展的源動力。

從太監身上,雖然能夠得到某些醫學啟發,但是這樣殘酷而枉顧人權的行為依然要得到制止。新中國以來,送走“最後一個太監”之後,意味著“太監文化”已經徹底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未來我們將以更加健康和人性的方式尋求醫學突破。

參考文獻:

[1]強光美.試論清代總管內務府大臣對太監的管理.滿族研究.2013-03-25

[2]方靜文.超越家庭的可能: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互助養老——以太監、自梳女為例.思想戰線.2015-07-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