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會議首提“數據中心”,城市如何佈局?

政治局会议首提“数据中心”,城市如何布局?

最近,“新基建”被提到了“新高度”。

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這是“數據中心”(IDC)首次被提上政治局會議。

次日,工信部公佈“2019年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數據中心)”名單。

河北懷來、上海外高橋自貿區、江蘇崑山花橋經濟開發區、江西撫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山東棗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園區作為第二批國家示範基地(數據中心)予以公佈。

機構預計,國內IDC產業規模於2022年將達到3482億元,2019年-2022年三年的複合增速達30.7%。對於城市而言,在數據中心領域的新基建賽道上,該如何找到自己的機遇和座標?

風口:兩屬性帶來新高度

數據中心,是為有互聯網需求的用戶,提供了集中存放計算、存儲以及網絡設備的場所。它除了要提供最基本的場地之外,還需要提供互聯網基礎服務,如穩定高速的互聯網接入帶寬、穩定充足的電力供應、恆溫恆溼的機房環境、實時有效的集中監控等。

2018年中國“數據中心”產業規模已達到1228億。除了消費互聯網和傳統的互聯網業務以外,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也將引起數據中心的基建熱潮。

今年年初的疫情,讓遠程辦公產業火了起來。1月29日-2月6日,騰訊會議緊急擴容超過10萬臺雲主機,投入的計算資源超過100萬核。而云服務商的不斷擴容行動,也直接刺激了數據中心、服務器等底層資源需求上升。

在超大城市治理上,數據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近些年的發展勢頭也十分強勁。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數據中心(IDC)市場規模達到了1560.8億元,同比增長27.1%,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約11%)。

IDC中國企業級研究部研究經理索引曾向媒體表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2018年至2025年,中國數據圈將以30%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領先全球,比全球高3%。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圈,而海量的數據大部分都將儲存在“雲端”——數據中心內。

“如果追溯數據中心建設,可以到10多年以前。”數據中心節能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呂天文告訴城叔,數據中心正是數據安全的基礎,也是新基建的支撐。正是因為具有這兩大屬性,才會將數據中心建設上升到當前的新高度。

“當然,從國家的大戰略和大安全角度來看,更加利好大型集團、國家級的數據中心建設建設。”

新基建裡面包含的如5G、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一直是近兩年市場發展的熱點,國家和企業都在大力推進。此次中央明確將數據中心囊括進新基建中,皆因雲計算、5G、產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迅速發展,對數據中心的需求或將顯著提高。

態度:一線城市“又愛又怕”

數據中心在城市智能化和“互聯網+”產業發展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北上深等一線城市對於數據中心一直保持著高需求狀態。但長期以來,由於耗電量巨大、散熱要求高等原因,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一直對它“又愛又怕”。以至於不得不出臺政策來限制、引導其發展。

去年,上海經信委提出“嚴禁上海市中環以內區域新建IDC”“單項目規模應控制在3000至5000個機架……PUE值(能源使用效率評價值,數值越低說明“數據中心”用於計算的能源使用率越高)不超過1.3”,曾引發業內關注。

而北京,早在2018年就出臺了限制目錄,要求全市層面禁止新建和擴建互聯網數據服務、信息處理和存儲支持服務中的數據中心(PUE值在1.4以下的雲計算數據中心除外),中心城區全面禁止新建和擴建數據中心。

相較京滬,深圳則更加註重對數據中心的“區別對待”和“現有改造”。對處於不同PUE階段的數據中心,給予不同的政策支持,例如對PUE值為1.3-1.35(含1.3)的數據中心,新增能源消費可給予實際替代量20%及以下的支持;對PUE值低於1.25的數據中心,新增能源消費可給予實際替代量40%以上的支持。

由於土地、電力資源的稀缺,一線城市逐步在收縮數據中心的建設批覆。北上廣深等特大型城市就面臨著數據中心需求大,但機架數量增長幅度有限的局面。

“而國家級互聯網節點城市數量是有限的,如果數據中心不建立在互聯網節點城市,時延就會比較長,其應用就會受到一定影響。”呂天文認為,未來三五年之內,數據中心建設還將依循衛星城市的思路。

也就是將數據中心建在周邊城市,來滿足核心城市數據需求。例如,部署在內蒙古移動雲計算中心的朝陽區教育網絡視頻平臺的視頻卡頓率與全國大型商業視頻網站平均值持平,確保了疫情背景下的網絡教育順利進行。

“數據中心建設是慢慢演進的過程。未來,包括一些省會在內的二線城市,在數據中心建設中,也會逐漸去考慮能耗方面的一些要求。”呂天文補充道。

前景:建設後謹防“糾結”

“我覺得5年之後,數據中心建設的方式可能就要改變了。”呂天文介紹,數據中心的城市建設路徑將由北上深逐漸向衛星城、二線城市延伸,再從二級城市延伸到其他的中西部城市和東北部城市。

年前,鄭州市公示了中原大數據中心建設項目一期相關工程信息,該工程以大數據發展和應用為主題,規劃4棟IDC機房樓,容納不低於15萬臺高性能計算服務器。

成都簡陽的互聯網數據中心項目也於近期落地,規劃建設6棟IDC機房樓,承載15萬臺以上服務器和網絡設備。

位於四川宜賓的長江上游區域大數據中心暨大數據產業園項目一期也於近期開工,建成後可容納1200個機櫃,帶寬達到1T—2T。

在他看來,城市發展數據中心,離不開四大資源——水、電、交通、帶寬。

“現在,我們的線路傳輸都是‘地對地’,當未來我們開啟6G時代,數據傳輸實現‘地對天’。”呂天文展望道,6G時代來臨以後,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將不再受帶寬限制,反倒會因其氣候適宜、能源價格優惠、土地資源充足,成為數據中心的理想選址地。

此外,無人值守概念也在數據中心的“圈子”裡被提出了多年。高技術密度、低人力密度、智能化的管理、自動化的運維,將成為未來數據中心的典型特徵。

呂天文也提醒,當未來的數據中心走進許多中西部城市後,也許當地也會面臨一些糾結。當前,許多城市熱衷於吸引數據中心項目,原因在於其能夠帶動當地就業、創造稅收。“而未來數據中心的運維將實現半自動化、自動化。帶動的就業能力會減少、消耗當地的水資源、電資源有會很多。”

“若消耗了當地大量水電資源,卻在稅收和就業上帶動沒有那麼多時,還值不值得去做這件事,我覺得各地要重點去考慮。”呂天文說。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