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劇中,為什麼感覺話劇受眾遠超過崑曲?

趙仁斌


我從三個方面講吧。

1.形式上

至今為止,我們的戲曲的舞臺表演形式仍然是一桌二椅,其實是乏味單調的。雖然近些年有了一些改變,但依然相差無幾。

但舞臺劇不一樣了,除了越來越豪華的舞美佈景,隨著科技發展,各種多媒體技術也被運用了進來。可以說,有些舞臺劇即使劇情一般,單看現場的技術展現就可以眼花繚亂。沒錯,我說的是《三體》。

2.演員上

培養一個戲曲演員太難了!

你們應該很多人都聽過李沁是重點培養的大青衣,結果還是進了影視圈的故事。只想說,這種事不會少。且不說現在學戲曲要從娃娃抓起,基本功必須從小練,已經越來越多家庭不願意孩子再吃這個苦。就算是中國戲曲學員表演系每年畢業這麼多演員,去從事影視演員,話劇演員,或者徹底轉行的不在少數。而崑曲等戲曲,對於演員的要求一直都很高,半路出家是不可能的。

而舞臺劇演員就不一樣了,選擇範圍還是很廣的。只要你臺詞過得去,演技就算不是特別好,影響也不大。你看那麼多明星跨界演話劇就知道了(沒有說誰不好的意思,但至少何炅,李宇春,左立,胡夏這類都不是專業演員吧?但他們都演過話劇)。此外,影視演員也很多願意用舞臺劇來自我證明的。

行業生存舉步維艱,這個只能靠國家來救。

3.觀念上

戲曲的節奏太慢了,念詞也不一定聽得懂。

這個是我自己的切身體驗。

如今的社會是快節奏的社會,年輕人很忙很多事情要做,不再像從前那樣,可以一幫人坐在戲院嗑著瓜子喝著茶,一聽就是一下午。

他們更傾向於短平快,而不要仔細聽,慢慢品。

氣氛不一樣的,舞臺不一樣,觀眾想看的,也和從前不太一樣了。

白先勇為此嘗試做了崑曲的【青春版】,可是節奏問題,卻依然是難以解決的難題。

舞臺劇的節奏大體依然是快的,尤其是商業話劇。


林又雙Aria


雖然同為不是十分火熱的藝術,但相對比來看,話劇受歡迎的程度確實是在崑曲之上。

都是舞臺劇形式,為什麼產生較晚的話劇發展得要比悠久的崑曲更為順暢呢?

原因大概有這麼幾種:

01

時代隔閡,崑曲是上個時代遺留的語音

人與人之間有代溝,時代與時代之間也有代溝。

就像古詩詞,古人寫的和今人寫的,完全就是兩種樣子。

話劇是近現代文學的產物,我們這個時代就是話劇誕生的時代。而崑曲是一種已經“死掉”的藝術,並不是說它不會出現新的劇目和新的演員,而是說它賴以生存的土壤已經不復存在了。

它可以被研究,但已經不能再生長了。

說得形象一點,我們只能對照著歷史的記錄來看崑曲,然後來判斷這個劇目是不是崑曲。我們已經不能再製定崑曲的標準了。

而崑曲的盛行實際上也沒多少年,其誕生的準確時間沒有辦法考證,一般就以魏良輔改良崑山腔作為起始,第一部戲就是梁辰魚所作的《浣紗記》。

從這一事件當中可以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魏良輔改良崑山腔的時候,依據的是什麼標準?

他當時不太滿足於“南戲”,也就是南方戲曲,屬於地方戲曲,當時有很多名目,比如“永嘉雜劇”、“溫州雜劇”、“鶻伶聲嗽”等等,是一個集合體。魏良輔對這一戲曲表示不滿,他想進行南北戲劇的合流。

這裡說的北方戲曲從今天來看,也是屬於南方的,大概在今天的江蘇省一帶流行的唱法,比如“海鹽腔”、“餘姚腔”,還有一些江南的民歌、小調。

魏良輔把這些戲曲藝術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腔調,就被稱作“崑山腔”,也就是經常提到的“水磨腔”。

“水磨腔”的唱法要求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所達到的效果是轉喉押調、字正腔圓。

問題就在這裡,如今去聽崑曲,即使會講崑山話、蘇州話的南方人,沒看劇本或者字幕一樣聽不懂。

那麼,這個“字正腔圓”的評價很顯然就和當時的方言有關係,甚至和當時的官話有那麼點聯繫。

然而,如今這個時代,地方方言變化很大不說,官話是普通話,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不論南北,已經很難去欣賞上一個時代的“語音藝術”了。

02

生活變遷,審美觀念發生了重要變革

如果語言只是外在的形式,是可以接受的,那麼審美觀念的變革就成為了崑曲與這個時代最大的隔閡。

崑曲的很多曲目在當下來看,節奏特別慢,以至於有人曾經誇張地講,四個字可以唱一天。

它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腔調,其實是因為市場的原因,當時的人們比較喜歡這種慢腔形式。

從功用上來說,崑曲作為戲曲的一種,主要還是以娛樂消遣為目的的,演出的戲班往往都是出入於王侯富商之間,或者在貴客雲集的酒樓等地表演。聽戲的人往往都是為了消磨時光,自然就懂得享受。

這樣慢慢的、舒緩的腔調正好符合了當時市場的需求,所以才能保存下來。

但是,當今時代的生活與那個年代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快節奏”的生活是很多人的親身經歷。所以人們不願意將有限的悠閒時光如此“浪費”在實質內容較低的“慢腔”之中。

這體現的是審美觀念的變化,崑曲之前的“美”在這個時代消失了,市場上不認為這樣的形式是“美”的,自然也就不會有太多的關注。

而話劇以“戲劇衝突”為核心,越激烈的衝突越能引起人們的興趣,這是一種非常快的節奏,恰恰符合了觀眾的需求。

03

戲劇結構和表演方式,話劇要比崑曲更成熟

崑曲和話劇都是文學藝術,它離不開劇本的架構方式,也離不開表演的形式。

從實際上來看,崑曲不同於京劇等劇種,它有大量的文人從事創作,並且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規則。其他劇種叫做“花部”,而崑曲是“雅部”,這就是“花雅之爭”,也可以看做是通俗與高雅的衝突。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京劇等其他劇目是屬於“板腔體”,個人特色比較濃重,不同流派差異也比較明顯。但是,崑曲是“曲牌體”,它的創作嚴格按照固有的“音樂理論”來進行,什麼地方該用什麼樣的腔調,每一句話要有多少個字,壓哪一個韻,這都是固定的。

所以從結構上來說,崑曲是非常嚴謹的。雖然內部的創作者之間也有爭議,但總體來看,還是有一個較為明瞭的規則。

話劇的規則要比崑曲更為明瞭,它基本上沒有經過一個從演繹到歸納的過程。

當時西方在將話劇這種藝術傳到中國的同時,類似《詩學》、《詩藝》等創作技巧就一併傳入了。也就是說,話劇從其在中國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規則秩序。

像曹禺的《雷雨》,很明顯的就是“三一律”的變體,一天之內,一個故事,本來應該是一個地點,《雷雨》中因為劇情需要,做了一個合理的改變。

但是從整體結構來看,這是一個非常明晰的特徵。所以創作起來,話劇要比崑曲嚴謹得多。

如果能用更簡單的工具做更復雜的事,那就是先進的。

比如,刀叉曾經作為中國人的餐具,在戰國階段隨著筷子的普及就逐漸淘汰了。因為筷子的功能要比刀叉更強大,製作卻更簡單。

話劇和崑曲也是這樣,話劇可以在劇院裡演,也可以在街頭上表演,話劇可以有專業的樂隊來配樂,也可以不用背景音樂。

這都是崑曲所做不到的事情。

演出方式的繁瑣是崑曲的一道枷鎖,限制了其傳播的廣泛性。

這樣一來,自然能接觸到的話劇的人就會比接觸崑曲的人多得多。

所以,同為舞臺劇,話劇之所以能比崑曲更流行,不僅僅是語言上的“聽不懂”,還要看市場的審美觀念,以及自身的限制條件。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崑曲雅,但典故多,崑曲一句話有時候能有四五個典故,文人墨客都需要很深的文學功底才能聽懂,宋朝之後,平民文化崛起,像舞臺劇一樣平民文化是不需要觀眾本身有什麼文學素養,是都能聽,也都能懂的,正如高山流水,知音絕,再無高山流水,崑曲亦然,因為舞臺劇給觀眾感覺強烈,情感直觀,不能因為受眾不同就妄加評論一個藝術形式的優劣。



青朗文學


話劇自清末民初自國外引進以來,因其以平白如話,通俗易懂,且貼近生活,頗受當時青年所欣絲接受,熱列歡迎。近百年來一直活躍在各大城市午臺,漸漸被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和一般市民喜聞樂見,特別是自三十年代起以國外名劇的進入,加上洪深,曹禺,老舍,巴金,陳白塵……等等著名劇作家的名作作為話劇被搬上午臺,許多著名話劇演員的登臺演出,更廣受大眾歡迎和欣嘗,特別在解放後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武漢,瀋陽……等都相繼成立了藝術劇院,話劇院團,一時間氣勢如虹,話劇雖現在受電影電視衝擊 但也還是有其一席之地。反觀崑曲,幾百年來,漸被一些文人墨客所引導,所影響,反而愈來愈曲調深奧,唱詞太雅,且自居為陽春白雪,逐浙脫離了市民大眾的欣嘗習慣,不被勞動大眾所接受,崑曲特別在同光年間徽漢兩班進京後形成雅俗共嘗的京劇而被取代,崑曲的式微自然是必然的規律了。


漢口拙翁


大家好!我是春風哥。 我認為話劇在全國各個區域都能讓人接受的劇類。且多為普通話。而崑劇是雲南省的地方劇且有部分鄉音鄉言加予其中,其它地方的人們不一定能完全聽懂。因此崑劇就遠沒有話劇那麼受人接納了。

個人之見,希望老朋友們斧正。


春風哥愛鼓書


話劇是以表演,臺詞為主。首先,普通話人人都聽得懂,臺上表演的內容都是貼近生活的事例,人人都清楚。而崑劇就不是每個人都聽得懂和能接受的。崑劇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有南昆北昆之分,表演形式節奏比較慢,南方崑劇是以南方話為主體語言,北方就是京腔了。崑曲是我們祖國的藝術瑰寶,唱腔很優美,好聽,我很喜歡崑曲。


三葉草53410


1.曲高和寡。

2.表現形式所致,話劇用語言說生活事,離民眾生活更近。

3.體量不同。省城或大點的地市,幾乎都有話劇院團,產出自然要多,而崑曲是文化遺產文化瑰寶,劇團與全國其他劇種比例來看,少之又少。


有感而發別當真


一個劇種的沒落,都是有其特點的。從花雅之爭開始,崑曲一唱三嘆的這種表現方式就逐漸被底層觀眾所摒棄,但仍受到文人志士大夫們的喜愛。觀眾更易接受更為直接的藝術形式,而戲劇(我們稱之為話劇),則有這樣的特點,更容易被觀眾接受且表現現實生活,易產生共鳴。崑曲的藝術特點,現在仍被很多年輕人所喜愛,尤其是文化程度較高的人。但是其人才培養、創作已遠遠跟不上時代,所以受眾自然不及中國的話劇。


演員賀鑫楠


一,話劇通俗易懂,接地氣。

二,崑曲高古,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知音難尋。

三,時代不同。且崑曲已基本為京劇代替。


覺呈


崑曲在藝術表演形式中相對於話劇更加典雅,唱唸中多帶有古代典故,詞句大多為古詩或文言文,而話劇則以白話為主要念白,相對於崑曲更好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