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英年早逝,郭威、柴榮和趙匡胤誰統一全國的可能性更大?

天香雲外飄


毫無疑問,就是柴榮當時絕對能夠統一全國(包括了燕雲十六州在內的),其實就是趙匡胤,最後才輪得到郭威。

首先來看柴榮。


柴榮當皇帝的時候正值壯年,正式大展拳腳的時候,而且柴榮當時的提出的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這三十年的謀劃是一個非常好的戰略計劃。

而且當時的柴榮也確實是有一同全國的實力的,南北朝時期,南方自劉宋以後南朝的國家就開始衰落,並漸漸的無法更北方王朝爭鋒了,所以那個時期的南朝基本上都是在苟延殘喘而已,不足為慮。


而且除了南方,北方當時的遊牧民族是遼國,柴榮的時代,剛好是遼國內亂不止的時候,而且柴榮也確實是出兵了,本來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大好機會,但是偏偏柴榮就病死了。所以失去了唯一的機會。

接下來就是趙匡胤。

趙匡胤在柴榮死後黃袍加身,自己當了皇帝,然後當了皇帝的趙匡胤選擇了先滅掉南方的陳朝,等到滅掉了以後才開始北伐,收復故地。

但是這個時候,遼國的內亂也已經平定,這時候的趙匡胤就是要面對一個統一的草原王朝,而且還是在沒有天塹的華北平原上,跟遊牧民族的騎兵戰爭,所以很顯然打不贏,終宋一朝都沒有這個機會。

最後的後周太祖郭威。

這個基本是沒有可能的,郭威單單是當皇帝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快要死的老頭子了,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當皇帝不到四年就死了,也算是壽終正寢,要一個沒有什麼鬥志的老頭子去統一全國,不太現實的這個。

所以柴榮是絕對能夠統一全國,這個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並非是趙匡胤那樣不完整的統一,郭威就是完全沒有這個希望,甚至都活不到這個時候。


這個歷史很正


導讀:其實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算統一了全國,當然如果柴榮沒有早逝的話也輪不到趙匡胤稱帝。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看,郭威因為稱帝時年事已高基本屬於守成派;而柴榮表現出來的格局、能力和強硬程度來看,也許柴榮才是統一全國建立一個比兩宋強硬國家的最佳人選。所以說三位帝王按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來說柴榮>趙匡胤>郭威。下文我們詳細闡述具體原因:


後周太祖郭威是三位帝王中統一全國的可能性最低的,除了沒有稱帝的主觀意願外就是在位時間過短。稱帝四年後病重駕崩,也成為三位帝王中唯一壽終正寢的。後周太祖郭威改革弊政、恢復經濟的措施為柴榮發動統一戰爭提供了基礎,可惜在後周世宗柴榮開疆拓土、高歌猛進的時刻病重早世。這才輪到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位稱帝,大宋朝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如果排除英年早逝的原因再結合趙宋建立後的窩囊表現,我們期盼最多的恐怕是表現英明神武的柴榮建立的後周王朝吧。



後周太祖郭威

郭威的稱帝本來就是被後漢隱帝劉承佑逼迫的結果,如果不是劉承佑殺掉他的妻兒老小郭威也不想造反稱帝。郭威稱帝時已經47歲,病重駕崩時五十一歲也達到了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四年的短暫帝王生涯主要作為是革除五代以來的痺症:沉重的賦稅、嚴苛的律法以及恢復經濟和民生的手段,這些都為柴榮的統一戰爭的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周之前的所有君主除了朱溫以外幾乎沒有人愛惜民力,只知道通過戰爭不斷鞏固統治和爭權奪利。而後周太祖郭威由於其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性格,所以在位時期更多的是革除後梁以來的弊政。他廢除嚴刑酷法和額外的賦稅,招募流民恢復經濟;倡導節約、厲行節儉;所以後漢遺留殘破不堪的經濟迅速恢復。由於郭威稱帝時年事已高加上在位時間過短,所以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在三位帝王中最小。


後周世宗柴榮在恢復經濟和選拔人才方面積蓄國力是構成統一的內部因素

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算是統一了中國,但是北宋以文馭武的政策不但對本朝造成了危害甚至影響到了明朝。北宋孱弱的戰力、懦弱的外交以及其悲慘的結局都讓人唏噓不已,那麼我們來推測如果柴榮排除英年早逝是不是更帶給我們更大的驚喜呢?我們的結論是可能性很大。柴榮的後周很大可能完成統一,不但能夠延續漢唐以來中原王朝的雄風而且也許明朝也不會那麼孱弱(如果還有明朝的話)。

後周世宗柴榮繼位時30多歲,正是帝王精力最充沛的時期。柴榮出身貧寒,長年的經商生涯讓他非常瞭解民間疾苦。柴榮繼位後獲得的尊重和威望不僅僅來自皇位的傳承,更重要的是他在位時期的執政能力。柴榮在恢復國力和與民休養生息方面與太祖郭威一脈相承。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三十年規劃盡顯柴榮的雄心壯志。

一方面在經濟方面採取積極措施提高國力:比如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均定田賦、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限制佛教,保證所有力量都用於國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柴榮積極修訂曆法、刷新吏治整治腐敗、選拔人才參與國政。人才是支撐事業的關鍵,柴榮恢復了因戰亂停止的科舉考試。在柴榮執政時期,無論什麼級別的官員都可以寫成表章上奏。只要有才能,不管名位資歷都可以加以錄用。


周邊遼國、河西以及南方各國都處於動盪期,統一的外部條件具備

高平之戰奠定了柴榮知兵善戰之名,也真正贏得後周驕兵悍將的擁護。此時的南方諸國根本不是後周的對手,而河西吐蕃和党項諸部還沒有形成氣候可以堅決的地域中原王朝的信心。況且河西走廊豐厚的賦稅以及戰馬等資源都是北周巨大的補充,所以只要拿到党項和吐蕃的六穀部後周就會得到河西的賦稅和戰馬資源。不但可以大規模裝備機動性更強的騎兵,而且可以直接威脅遼國的西京大同府。掌控河西以及大規模騎兵的組建都可以讓後周繞開進攻幽雲的堅城,從側翼出兵威脅遼國的西北招討司。

至於此時的遼國執政的正式殘暴好殺的遼穆宗耶律璟,這位君主有睡神之稱。由於遼穆宗沉迷酒色、荒於朝政,所以在位期間屢屢發生叛亂。從應歷二年(952)到應歷十五年(965年),太尉忽古質、耶律李鬍子耶律宛、郎君耶律嵇幹、耶律敵烈、王子耶律敵烈、前宣徽使耶律海思及蕭達幹先後謀反。這十幾年的反覆謀反加上席捲契丹東北的室韋叛亂都造成了遼國的巨大動盪,所以此時幾乎是遼國最虛弱的歷史時期。柴榮此時攻伐契丹正是時機:顯德六年柴榮征伐契丹已經取得破三關奪兩州的成績。如果此時柴榮能夠迅速平定南方諸國後攻伐內憂外患的契丹,有非常大的把握可以收復燕雲十六州甚至能夠打斷遼國興盛的進程平定草原。


至於南方的割據政權根本不是問題,最強大的南唐尚且被迫向後周稱臣何況其他割據勢力。北宋平定天下永樂十八年,柴榮用的時間應該更短。從柴榮繼位到統一天下北方的遼國應該還在睡神遼穆宗統治時期,沒有進入遼聖宗鼎盛時期的遼國內部動盪尚且無法平息所以很難阻擋後周統一和崛起。在後周的不斷襲擾下,即便遼國聖宗耶律隆緒當政遼國也很難順利的步入巔峰期。

到時候已經完成整合全國資源的後周有河西和幽雲在手,版圖已經不次於隋朝版圖。巨大的國力支撐以及柴榮對待遼國強硬的態度,後周肯定不會步兩宋窩囊的結局。不敢說恢復漢唐的疆域,但是對待契丹絕對有很強的底氣。


小結:

剔除英年早逝的因素,郭威、柴榮、趙匡胤三人能夠完成統一的應該是柴榮和趙匡胤。但是如果說誰建立的王朝更有質量和自信的話,顯然只能是柴榮的後周。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這個答案無疑是柴榮的可能性更大,柴榮如果不死,趙匡胤根本沒有機會黃袍加身。

柴榮曾經給自己制定了遠大的計劃: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即位僅僅六年,勵精圖治,對內大刀闊斧,政治軍政,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對外敗西蜀,收南唐,破北遼,史學家稱讚他“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眼見第一個十年計劃就要完成,可惜英年早逝。

郭威是柴榮的養父,也是後周的開國皇帝,壽命也不長,五十來歲駕崩,把剛剛開始的事業交到了柴榮的手裡。

趙匡胤最先投在郭威麾下,郭威死後,柴榮即位,趙匡胤繼續效忠於柴榮,在柴榮死之前,趙匡胤一直都表現得很忠心,也許從來沒有想到過要篡位。柴榮早死,他的幼子即位,趙匡胤看到機會,這才奪取了皇帝位。如果柴榮不死,趙匡胤應該是沒有機會也沒有膽子篡位的,而他的軍事才能完全為柴榮所用,最後一統天下的,只有是柴榮。


秦曰漢雲


無疑是柴榮,無論是眼光與胸懷絕非郭威和趙匡胤所比。柴榮因為其個人魅力擁有一批包括趙匡胤在內的忠實信徒,這批追隨柴榮的將領裡能與趙匡胤掰掰腕子的不止一個,如果柴榮不是英年早逝 ,趙匡胤根本沒有可能上位。還有,柴榮一直策劃把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燕雲十六州收回來,這樣就不會有後來的遊牧民族對中原的肆意侵略蹂躪了。而趙匡胤稱帝后根本沒有這個信心,導致後來北宋變南宋,南宋變“斷送”,有此也能比較出趙匡胤與柴榮的差距。


用戶千山暮雪時


請題主看看各朝代的版圖!趙匡胤建立的北宋,除未收回燕雲十六州飽受詬病外,它的國土面積並不比晉、隋;甚至朱明小多少。

難道北宋不算大一統的王朝?

非要像漢唐那樣擁有西域,才算大一統嗎,可當時還有吐蕃、匈奴未收服呢!是不是大一統也名不符實?那麼請問大一統的標準是什麼?

如果晉、隋、宋等王朝,能基本掌漢族地區,就是統一王朝。那麼趙匡胤還有和柴榮、郭威相比的必要嗎?


滄州老夫子


排除英年早逝,三位帝王中最能統一全國的帝王是北宋太祖、將門之子趙匡胤可能性最大,柴榮後周世祖居第二,出身貧寒的郭威居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