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中國河南洛陽漢魏古城東北角金村東周古墓出土。主要年代為周武烈王二十二年 (公元前404)至周赧王四十八年 (公元前267)。

1金村周墓漆樽銀足“三十七年”為秦昭襄王三十七年

金村周墓漆樽銀足銘之有三十七年者,為一環形附三足。銀器銘有“中府右尊”語,與銀俑銘同,且器亦岀於金村,其為東周器可知。顧其記重量,於兩下不曰厲而曰朱,此三十七年當屬周赧王。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漆樽銀足

【李學勤】

卅七年,工右舍口,重八兩十一朱(銖)口。右。

冊年,中舍四枚,重……中府,右個(酒)

自年號到重量是秦人書體,'中府'等則為古文,樽是秦國製造的,而為周人所藏用。戰國時秦君只有昭襄王有四十年,所以量器制於秦昭襄王三十七年(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和四十年(周赧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67年)。這證明金村墓群不是秦墓、韓墓,也不是東周君墓,而是周朝的墓葬,可能包括周王及附葬臣屬。

2金村銀器“有兩無銖”,其年代遠早於秦昭襄王年代

金村銀器,包括銀俑的記重祇有一個重量單位——兩,最高可以精確到1/32或1/64兩,這一精度,要落後於易縣辛莊頭M30所出金器上的記重刻辭的精度。

易縣辛莊頭M30金器記重刻辭也用到分數來表示,但是需要精確到朱以下一位,最精確的一件是“八分朱一"(出土編號:30:110),也就是1/8朱。一兩等於24朱,辛莊頭M30金器的記重精度,是可以達到把一兩之重進行8 X 24=172等分,按照戰國時一兩之重為15克計算,每1/8朱僅為15克除 172=0.0872093克。由此看來,金村銀器的記重刻辭反映出的情況,或是對於測量精度要求不高,或是計量技術和衡制在當時是比較落後的一種。

龍噬鹿紋金飾件 共6件,整體呈半球形,直徑4.5釐米,高1.6釐米。頂部正中有一圓穿,徑1.05釐米,穿圓周向上稍有凸起,其中三件飾有金絲擰成的麻花形掐絲一週,另有三件飾麻花形掐絲兩週。最外周緣折出一週窄邊,上飾金絲擰成的麻花形掐絲兩週,器表有三組相同的龍噬鹿的圖案,三組圖案首尾相連,結構緊湊。這些飾件背面均刻記重銘文,

“四兩五朱”,實重65.7克;

“四兩十八朱半朱”,實重73.8克;

“四兩廿三朱半朱八分分朱一”,實重76.9克;

“五兩十三朱”,實重86.1克。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龍噬鹿紋金飾件


問題是:秦國,東周王朝, 什麼時候開始用“銖”的重量單位呢?

秦國君主列表

1: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約前900年 東周孝王封贏非子於秦邑(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建秦國 。

2:秦侯 (前857-前848年在位)

3: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史書上很少關於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與秦非子之後。

4:秦仲 (前845年—前822)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戰敗而死。其長子贏也繼位。

5:秦莊公 嬴也(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莊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馬七千人,擊敗西戎,周宣王封莊公為西垂大夫,封大駱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

6:秦襄公 嬴開(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國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亂時,犬戎進攻鎬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於故地西垂。

7: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建立新都。

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討伐西戎,西戎敗逃,地盤擴展到岐山。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8:秦竫公 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太子即竫公去世,賜諡號為竫公。

9:秦寧公 嬴立(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寧公二年(前714年),自郿邑(陝西郿縣東北)遷都平陽(陝西眉縣),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蕩社(陝西西安)部落。在位十二年而卒,葬西山大麓,其臣下廢太子(後為秦武公),立幼子秦出子。

10: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5歲即位,在位6年被殺。秦出子是秦寧公小兒子。

11: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12: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即位以後將國都遷至今天的陝西省鳳翔縣,自此後數百年秦穩定地以此為都。秦國的各項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時期大體有了雛形,其國力也開始迅猛發展。這為秦穆公時期秦國的興盛並進而與中原各國爭霸奠定了堅實基礎。

13: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秦德公之長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長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於平陽墓區(陝西寶雞縣東陽平鎮)。有子九人,未立,傳位於其弟秦成公。

14: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15:秦穆公 嬴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懷大志,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

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16:秦康公 贏英(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秦穆公和夫人

穆姬所生之子,是晉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國,送到渭陽,作詩:“我送舅氏,日到渭陽”,後人以渭陽喻甥舅關係。

17:秦共公 嬴和(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呂氏春秋》中所謂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18:秦桓公 贏榮(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兩軍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惡戰。

19:秦景公 嬴石(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中,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

20: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

21:秦夷公 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22: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23: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時值秦國大亂,後來大將伍封大敗秦、巴、蜀三國聯軍,平定秦國之亂,立秦厲公贏利。

24:秦厲共公 贏利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25: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西戎民族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 [ hāo ] 域,被秦軍擊退。隔年,躁公卒,其弟從晉歸來即位,是為懷公。

26:秦懷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繼位時,

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晁聯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 由於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27:秦靈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秦靈公逝世時,嫡子嬴師隰只有五歲。靈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嬴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

28:秦簡公 嬴悼(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懷公之子。奪其侄嬴師隰位,自立為秦王。在位期間曾在洛水西岸修築長城,用以自守,史稱“塹洛長城”。

29: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在位的第十三年,

對蜀國發動進攻,攻佔了南鄭。病死,其子秦出公繼位。

30: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即位時兩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鬱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動政變,將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贏悼放逐的嬴師隰回國都雍城。是為獻公。

31:秦獻公 嬴師隰(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國都城由雍城遷至櫟陽。

32:秦孝公 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此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為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所以說櫟陽城是商鞅變法的起始之地。

秦孝公十三年 (前349年),在商鞅推動下,秦國首都由櫟陽遷至咸陽。

33:秦惠文王 嬴駟(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34:秦武王 嬴蕩(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最大的願望就是見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徵。於是發兵進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陽。 在周室太廟,武王舉周鼎,不能持,受傷而死。

35:秦昭襄王 嬴稷(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36:秦孝文王 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有傳說在位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進美酒後猝死)。初封太子,號安國君。

37:秦莊襄王 嬴異人 又名子楚(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

38:秦始皇帝 嬴政(前246年-前222年) 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秦國的國都經過多次遷移

1.西垂 (殷周時對西方邊地的泛稱,相當於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   

2.秦邑(甘肅天水市故秦城)  

3.汧邑(陝西隴縣南)   

4.汧渭之會(陝西眉縣東北)   

5.平陽(陝西眉縣西)   

6.雍城(陝西鳳翔縣治)   

7.涇陽   

8.櫟陽(陝西臨潼縣北)  公元前383年-公元前349年 

9.咸陽(陝西咸陽市東)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銀製鎏金耳杯


3.春秋戰國所用衡制 “銖”最先在哪個國家出現?

東周既使用寽,也使用朱(銖)、兩、斤等進位更為合理的單位(秦,楚進獻之物銘文)。根據出土器物實測數據分析得出,東周1寽約合1250克,大約合秦、趙等國的5斤;1兩約合15.625克。 也有人說,兩週衡制單位“寽”的數值大約在 1110 克左右,1寽可以分作 32等分。

魏國實行益(鎰)、釿、寽制的重量單位。根據出土器物實測數據分析,1鎰約300克,約當秦、趙等國的20兩;1釿約25克,1鎰約合12釿。1寽約合1250克,約摺合秦、趙等國的5斤。 又一說法與此相差不大,目前所見魏國衡制單位1釿約為 25.9 克,1鎰約為 315 克,二者存在十二進制的關係。

韓國為 釿[jīn] 鎰(yi,益)韓國鎰和釿是十二進制的關係。

趙國實行石、鎰、兩 ,見於銅器銘文,有人算得1鎰之值摺合 20 兩。

齊國賹(益、鎰)、斤、鈞、金等;文獻中齊國有鎰、斤、鈞、金等重量單位。1金應合20兩(約1鎰)。

楚國形成石、鈞、益(鎰)

、間鎰、兩、朱(銖)制的重量單位。其1益約等於秦國等地的1斤,約250克,合16兩。益(鎰)雖與秦、趙等國的斤名稱不同,但二者與兩、朱(銖)的進位關係相同,且量值也相等。楚國發掘了不等臂天平,為漢代出現桿秤奠定了基礎。 戰國中期前後楚人稱量黃金時所用的重量單位是益、兩、株,而不是原來認為的斤、兩、株。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秦國 商鞅 銖、兩、斤、鈞、石制的重量單位。根據出土器物實測數據分析,1斤約合251克,30斤為1鈞,4鈞為1石。根據部分出土器物實測數據,1銖約0.64克,1兩約15.5克,1斤約247克,可推算出當時24銖為1兩、1斤為16兩。

衛國 鎰 釿 冢

中山國 石 刀

我們可以看到,“銖”最早來自楚國。

楚金幣是流通中的秤量貨幣。楚金幣用於鉅額支付時可以幾塊、幾十塊的使用,無需剪切。而用於小額支付時須按需要量進行剪切,因為切塊的大小不可能十分準確,所以必須進行秤量。秤量的工具主要是天平與砝碼。剪切以後的金塊與支付額有出入時則用銅貝作為找零,所以楚金幣是主幣,而小銅貝則為當時的輔幣。銅貝的重量來看大小不等,最重者5.56 克,最輕者 0.6 克(約為1銖)。蟻鼻錢 , 系殷周 用貝的遺制 , 其鑄造大概始於西 周 , 而楚國則一直 使用 到 被 秦 滅亡為止 。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 郢爰 ” 金版和金餅的流通使用 , 當始於春秋晚期或春秋戰國之際 “ 貴金屬” 貨幣的使用流通

近年秦櫟陽考古證實“櫟陽”存在“櫟市”-----跨國大宗商品交易是必然的。貨幣支付物?黃金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櫟市

鄂君啟金節

左:車節長29.6釐米 右:舟節長3l釐米。1957年安徽省壽縣邱家花園出土 共發現車節3件(形式和銘文均相同),舟節2件(形式和銘文均同)。自銘"金節。

楚懷王熊槐(前374年―前296年)頒發給鄂君啟運輸貨物的免稅通行憑證。據節文記載,頒發此節的時間是楚國的"大司馬邵陽敗晉師於襄陵之歲",為公元前322年。鄂君的封地約在今湖北鄂城一帶。舟節規定鄂君使用船隻的限額是150艘。自鄂出發,一年往返 一次。水路的範圍涉及今漢水、長江、湘江、資水、沅水、澧水等。車節規定的運輸限額是50輛,也是一年往返一次。陸路的範圍涉及今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等地。節文還規定載運牛、馬及有關折算的辦法,禁止運輸銅和皮革等物資。憑此節通過各處關卡可以免稅,否則必須徵稅。鄂君啟金節年代恰好是商鞅變法的年代。應有跨國貿易的啟金節,但目前未發掘出。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鄂君啟金節

春秋戰國的天平砝碼 只見於楚墓,作為日常用具的。

最早發現於楚國中心地區的江陵一帶,是楚文化的典型器物。天平、砝碼的流行和傳播與是在楚文化的傳播大背景下的一個縮影。從戰國中期開始流行,並開始出現在湖南地區的楚墓之中。天平、砝碼隨葬到戰國晚期最為盛行。伴隨著楚國領土的遷移和擴張,天平、砝碼開始出現在安徽、江蘇地區。絕大部分出土集中在湖北江陵和湖南長沙地區的楚墓,而又以湖南長沙一地所出佔了大多數。隨葬天平與砝碼的墓葬均為典型的中小型楚墓。墓主人身份應當是當時的楚國中下階層。隨葬天平、砝碼的墓主人可能是當時的商人,即從事商業活動者。


金銀器銘文與度量衡(4)洛陽金村東周墓 銀器“有兩無銖”斷代

完整的一套天平衡器包括:天平衡杆、砝碼、托盤以及系提鈕、托盤的絲線。這是一種特定形式的等臂天平。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郢都,楚遷避於陳,自此江陵地區隨葬天平與砝碼墓葬基本不見。江蘇地區發現天平、砝碼,應該與楚國攻滅越國,盡取越國領土有關。至楚滅亡以後,楚式天平與砝碼基本不見出土。江陵地區戰國晚期早段以後,隨葬天平與砝碼墓葬基本不見。但是,湖南長沙楚墓在戰國晚期出土天平與砝碼墓葬卻達到最多,時代一直延續至楚國滅亡。這也就反映了,在戰國晚期白起拔鄭之後,楚文化在江陵地區逐漸衰落;而在湖南長沙地區,楚文化卻興盛起來。

戰國中期前後楚國在稱量黃金貨幣時,使用的為“益”和“兩”“銖”重量單位,一“兩”約為現今的15.6克;一“益”等於16“兩”,約為現今的250克。一株約0.65克。戰國時期,楚人稱量黃金貨幣的重量單位是益、兩、株。秦始皇繼續規定了稱量黃金的衡制,即以二十兩為一鎰作單位。

秦代衡器---黃金稱量,用什麼? 應也是用天平,引入“銖”概念約為“商鞅變法”的年代。代表稱重更加精確,在這之前也用天平,但無“銖”的概念,是“兩”。

金村銀器的年代肯定早於“商鞅變法”年代,“兩”最為最小計重單位,但更小的如何計重?採用了分數。最高可以精確到1/32或1/64兩。1/64兩=15除62=0.23克。

易縣辛莊頭M30金器記重刻辭也用到分數來表示,但是需要精確到朱以下單位,最精確的一件是“八分朱一"(出土編號:30:110),也就是1/8朱。一兩等於24朱,辛莊頭M30金器的記重精度,是可以達到把一兩之重進行8 X 24=172等分,按照戰國時一兩之重為15克計算,每1/8朱僅為15克除172=0.0872093克。

出土之秦代衡器中,最小衡器為“咸陽亭半兩銅權”,用於稱量秦半兩,沒有半兩以下的衡器。《中國度量衡圖集》的作者饒有風趣地寫道:“斤以下的秦權很少發現,此權彌足珍貴”,可說明此問題。引入“銖”後,戰國各國包括秦金器稱重均與楚一樣,因為他們用的一樣的天平。儘管目前無考古實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