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解讀‖做人要有智量,智慧與膽量都來自於對事情的簡化

做人要有智量。什麼是智量?就是智慧而且要有肚量。我們平時見有的人做事很有智慧,他們敢於拼命,賭博。我們不瞭解的人就說:你看那人提著肚子充肺。但智慧的人,在做事的時候是非常注重策略的。

關於智量,《水滸傳》引首:“這朝聖人出世……乃是上界 霹靂大仙 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寬洪,自古帝王,都不及這朝天子。”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裴晉公》:“不是矯情鎮物,真是透頂光明,故曰智量,智不足,量不大。”

智囊解讀‖做人要有智量,智慧與膽量都來自於對事情的簡化

智慧決定人的氣量。

一個有氣量的人,絕對是一個智慧的人。許多人都很難做到有氣量。氣量就是能容納不同意見的肚量,也指容忍謙讓的限度 。漢光武帝時,斬殺叛亂之人王郞,而他的部下與王郞來往的書信被光武帝燒掉了,大家就問他,為什麼要燒掉呢?光武帝說,讓哪些參加過反叛的人心安。

大家看看,古代的聖人們的氣量如此,讓後人歎服!而有的人氣量狹小,得不得就生氣,遇到事情時,高興的,有利益的,就開心得忘乎所以;而事情不利於自己的時候,根本沉不住氣,把責任全部推給別人,讓他人替自己揹包。我們說這樣的人沒有氣量。而那些遇到事情沉著冷靜,根本不在乎當前的利益得失,而是考慮大局,這樣的的我們說有氣量。馬雲創立阿里巴巴時,中國人說他是瘋子,但和他一起創業的八個人卻認為馬雲一定會成功,他們堅守著阿里最後的陣營,堅持自己的看法,沒有一點私心,無私地付出。最後阿里巴巴終於成功了,這和這幾個創始人的堅持和信任離不開。這就是現代版的氣量。而有的人做生意,在乎的是眼前的利益,根本不考慮長遠的規劃,最後因為貪孌,最後一敗塗地。


智囊解讀‖做人要有智量,智慧與膽量都來自於對事情的簡化

所以說,要有智慧,就先得練就氣量。央視一廣告詞寫得好: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成功需要有智量。人不可能隨隨便便就取得成功,成功是經過多少困難和歷練才能獲得寶貴的經驗。所有成功者都是守得雲開見日月。

智囊解讀‖做人要有智量,智慧與膽量都來自於對事情的簡化

張遼受曹操之命,鎮守長社縣,因一些兵士叛亂,但他非常鎮定,告訴士兵們,這肯定是反叛的人擾亂視聽,大家都不要慌張,隨後他率領幾十精兵,把敵人殺了之後,對哪些參加的人都沒有叱責。這也是氣量的表現,當年周亞夫平亂也是用這個方法。其實氣量就是讓更多的人雋自己,精準打擊你的真正敵人。唐朝李封為延陵令時,對有罪的人,視情節輕重,只加以羞辱,等到時間一到就釋放了。如果罪責嚴重,他就讓人給他帶上綠頭巾,以示懲罰。如果有悔改之意,就讓他取下來。接下來縣裡的人都相互勸勉,不再有人犯法了。後來綠帽子也是成了後人認為恥辱的事了。他在那裡做官,從來沒有用刑罰責打任何人。李封的做法就是讓人形成一種恥辱觀,最後讓這樣的恥辱作為懲罰,不僅了犯罪,還提高了大家的恥辱觀。可謂智慧無雙了,也是一個父母官為民的一種氣量體現。


智囊解讀‖做人要有智量,智慧與膽量都來自於對事情的簡化

智量,不是故作鎮定,而是聰明透頂,用人的思維換取更大的價值。

唐裴晉公任中書省時,有人急報,說公印丟失了!裴晉公聽後,分析了一下形勢,就告訴部下說,不要聲張,他還讓所有人與他一起喝酒,裝作什麼事情都不發生過一樣。後來部下告訴他公印找到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著急?裴公說,我一看就是有小官想用盜用印去寫契券,用完後他肯定會還回來,如果追查得急,他肯定害怕處罰,情急之下會把印丟到河裡,怎麼去查找呢?


裴晉公處事首先考慮的是大局,然後從別人的處境設想,這樣丟掉了公印雖然大事,但也不會影響大局,所以他的氣量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判斷的。這就是智量。

智囊解讀‖做人要有智量,智慧與膽量都來自於對事情的簡化

結語:俗話說得好,智慧的人做事,總是考慮全局。有氣量的做事,總是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利益,但總是圍繞全局處理事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