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向社會徵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事物資料”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3月1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其官方微博發佈《中國國家博物館關於徵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事物資料的公告》,宣佈即日起中國國家博物館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抗“疫”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收藏、研究、展示、紀念價值的代表性實物和資料,以為銘記這段全民抗“疫”的歷史事件,見證抗“疫”艱辛歷程,傳遞抗“疫”正能量。

國家博物館此次向社會徵集的實物及資料共計六大類型:

1.在此次徵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事物資料的內容中,涉及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關於防控疫情所發佈的公告、海報、通知、公函及相關請示、批覆、會議紀要等文字資料。

2.全國各地在抗擊疫情過程中使用的相關物資、裝備等實物,如醫用工具、醫療設備、物資運輸裝備、宣傳設備等。

3.反映全國人民廣泛參與抗擊疫情感人事蹟的實物資料,如一線醫務工作者個人照片、錄音視頻、抗疫日記、請戰書、火線入黨申請書、往來書信、榮譽證書、獎章、錦旗、捐贈證明等。

4.反映各地民眾積極奉獻愛心、全力配合防疫工作的實物資料,如社區街道出入證、工作證、通行證、獻血證、執勤日誌、宣傳條幅、海報、傳單、自救及救人工具、防疫用品等。

5.與防疫抗疫相關的各類美術作品、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

6.其他具有重要收藏、研究、展示、紀念價值的實物和資料。

此次徵集以移交、捐贈、徵購三種方式為主

,疫情期間,捐贈者先將實物資料圖片及文字說明

,國家博物館將及時組織專家進行鑑選,確定收藏的,國家博物館將聯繫捐贈者協商確定運輸方式,疫情平復後,相關實物徵集將納入常態化工作繼續開展。經過鑑選決定收藏後,國家博物館將為捐贈單位、個人頒發證書,或以其他適當形式予以銘記、獎勵。

此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曾呼籲建立中國防疫博物館必要且迫切,他曾指出,“我們應該用博物館的方式來關注當下,給歷史和未來作出交代。重要的是通過建立一座博物館,像紀念碑那樣的存在,把這段歷史完整地保存下來,讓人們瞭解公共衛生的重要性,以及傳染病的危害,以教育後人既要樹立正確的公共衛生觀念,也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非典的教訓,沒有給社會留下一份直觀的遺產。那麼這次新冠肺炎的沉重教訓,我們不能忘記。從現在開始,要系統收集和整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種各樣能反映這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一些物品、資料等,包括李文亮醫生的相關資料,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還有一些特殊病例的診斷資料等等。”

国家博物馆向社会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事物资料”

陳履生提供墨爾本大學醫學博物館圖片

国家博物馆向社会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事物资料”

亞姆村瘟疫博物館。圖/亞姆村瘟疫博物館官網

新京報記者 劉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