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沉迷手機不可自拔,心理醫生:我見過太多這樣的案例

關注公眾號:【中小學新課標】,即可獲得百元學習卡一張。

提到網癮,不免讓我想起之前火遍大江南北的楊永信。他對家長收取高昂的費用,把孩子們關到集中營一般的“醫院”裡。對於不服從的就會採取與納粹沒什麼兩樣的手法:體罰,辱罵,電擊,斷食……而這樣令人膽寒的集中營,時至今日仍舊還在光明正大的招收“病人”,實在是令人膽寒。

為什麼這些家長心甘情願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種地方?這就好比是抗日時期將自己的孩子親手送到了日軍的集中營裡面去,而其中的差別不過是楊永信還是不能觸犯法律鬧出人命的。

有一名心理醫生道出了這個道理:我接待過的“網癮”患者的父母,大多都有一些共性。而他們的孩子的癥結,也無外乎就那麼幾種。

網癮父母的共性

1、否定新鮮事物,對於任何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對較低。

2、容易極端化,希望治療網癮能夠“藥到病除”、“立即見效”。

3、父母條件一般,很少有條件富裕的家庭。

4、提倡吃苦,總是強調治療過程不用在乎孩子的感受。

5、父母任何一方常常在孩子的生活中“隱身”。

6、喜歡數落孩子

每一名來治療“網癮”的孩子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會有以上幾條的共性。而實際上,所謂的“網癮”根本不是什麼心理疾病,真正應該去治療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是家長在孩子童年身上種下的因,產生了“網癮”這個果而已。

孩子每天沉迷手機不可自拔,心理醫生:我見過太多這樣的案例

網癮少年的父母,往往對於網絡遊戲“談虎色變”。對於遊戲沒有任何的瞭解,所有的認知都來源於網絡上和家長們口耳相傳的小道消息。自己卻一次都沒有真正的去了解和體驗過遊戲本身。

而這樣的家長,對於手機電腦等等娛樂方式都習慣性採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認為耽誤學習的就不應該去浪費時間。一切的一切都應該為了學習服務才行。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在公司拼死拼活的賣命,供孩子讀書,為的就是讓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將來有一天讓自己的後半輩子能夠享清福。他們在休息日的時候攤在沙發裡看電視玩手機,轉過頭來對孩子說:你以後可不能像我這樣,要好好學習掙大錢。

而孩子也不是傻子,他把你的一切都看在了眼裡,記在了心裡。就算迫於你的威嚴和管教,內心裡還是叛逆和不服氣的。甚至有的孩子沉迷網絡這個行為就是在“報復”父母。

孩子如果有網癮,家長應該怎麼做?

首先要去了解遊戲,哪怕你認為它是“精神毒品”,你也要身懷覺悟的去為了孩子嘗試一次。因為只有瞭解了,才能做應對。

而家長的作用,就是讓自制力差的孩子“有節制”的娛樂。玩遊戲可以,玩手機也可以。只要適度就可以。什麼事情都應該“節制”,包括“節制”本身。遊戲本身就有能讓人緩解焦慮,放鬆身心的作用。這就彷彿是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能讓孩子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喘一口氣。

孩子每天沉迷手機不可自拔,心理醫生:我見過太多這樣的案例

最後去觀察孩子為什麼沉迷遊戲,是朋友少社交能力差?還是因為自己沒有特長,遊戲能帶來成就感?如果是前者,那麼就很簡單。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帶孩子多多社交,一點點打開他的心門。而如果是後者,就要挖掘孩子的優點,培養孩子的特長。這樣他就不會沉迷於遊戲給予的虛擬的成就感之中去了。

孩子有網癮,問題多半在家長身上。遊戲固然好玩,但是一個健康成長孩子,是不會沉迷於虛擬世界的。我有一個表弟,身為快10後的他雖然也喜歡玩iPad,手機。但是在過年走親訪友的時候,他比起手機更喜歡跟大人一起玩一些紙牌遊戲,一起去下樓放煙花。所以孩子沉迷於手機,首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